


人的方向感雖受遺傳因素影響,但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可以提升自身的導航能力。

如今,導航軟體幾乎成了人們出行時的必備神器。然而,即便有了如此強大的輔助工具,仍有一些人常常分不清東南西北,稍不留神就會在大街小巷中原地徘徊,甚至在熟悉的環境中也會迷失方向。為什麼他們的方向感這麼差呢?


圖源:pexels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人類認路主要是靠大腦中的4種特殊細胞,分別是位置細胞、方向細胞、邊界細胞,以及網格細胞。
位置細胞:像是大腦里的定位書籤,到一個地方自動打卡,負責「記住」你去過的地方;
方向細胞:大腦里內置的指南針,幫助你在路口決定是左轉還是右轉;
邊界細胞:負責感知周圍的邊界,比如牆壁的遠近、街道的盡頭等,提示你前方有障礙,謹防碰撞;
網格細胞:充當導航團隊中「繪圖員」的角色,將位置細胞、方向細胞和邊界細胞提供的信息整合起來,繪製出一張完整的「大腦地圖」。
其中,位於大腦海馬體的位置細胞是決定方向感的最主要因素。
研究發現,方向感差的人,他們的海馬體在處理空間信息時,活躍度明顯低於正常人。就好像手機導航軟體,別人一打開就能精準定位、規劃路線,而方向感差的人卻顯示 「正在載入」。
具體來說,位置細胞在方向感差的人群中,可能無法有效地整合來自不同感官(如視覺、運動覺)的空間線索,從而影響空間信息的準確編碼和記憶。


圖源:pexels
方向感會遺傳嗎?科學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方向感較差,他們的子女出現向感差的概率會明顯增高。
美國密歇根大學進行了一項關於方向感的測試,結果發現同卵雙胞胎在測試結果中展現出了驚人的一致性——要麼兩人都方向感優異,要麼都容易迷路。這也表明人們的方向感的確會受到遺傳基因的影響。
有趣的是,生物學家認為,方向感差在遠古時期可能是一種生存優勢。
在原始部落中,方向感好的人往往會被派去探索未知領域、狩獵和採集,他們需要在廣闊的地域中找到資源並安全返回,這種探索行為也讓他們面臨更多危險。
相比之下,方向感差的人不會冒險進入未知的領域,而傾向於在部落附近尋找食物,這種行為模式有效降低了遭遇致命危險的可能性,讓他們的生存幾率得以提升。久而久之,「方向感差」的相關基因在種群基因庫中留存了下來 ,遺傳給了後代。


圖源:pexels
日常行走時,周圍的環境會為我們提供各種各樣的視覺線索,比如街道兩旁的店鋪招牌、建築物的形狀、道路的彎曲程度等。這些線索就像路標一樣,幫助我們確定自己的位置和行進方向。方向感差的人,在行走過程中,應該多留意周圍的地標建築,強迫自己記住這些關鍵的視覺線索。
在出行前,可以使用地圖軟體規劃好路線,在地圖上查看自己要去的地方附近有哪些大型建築、公園或商場,並記住它們的位置。這樣,在實際行走過程中,你就能更容易地找到這些地標,並利用它們來判斷自己的方向。
此外,保持積極的心態也很重要。每次迷路時,不妨把它當成「大腦導航系統」的一次特訓課。靜下心來觀察四周,激活記憶,讓記憶中的地標重新連線,而你此刻每一次的方向調整,都會讓大腦繪製更精確的認知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