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欣賞的兩個人

2025年06月10日18:03:03 科學 1823

6月10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文章《國家越開放,會促使我們更加進步——對話任正非》,專訪華為首席執行官任正非。採訪圍繞外部封鎖打壓、自主創新、人工智慧以及華為等話題展開。在全文列出的18個問題中,任正非的回答言簡意賅,最長的回答也不過兩三百字,但字裡行間卻透露出堅毅與自信。


在回答中,任正非提及兩位科學家——羅登義和黃大年,話語間可見任正非對他們的欣賞,也可窺任正非對科學創新的認識。


任正非看重基礎研究:

「沒有根,風一吹就倒下」

任正非欣賞的兩個人 - 天天要聞

羅登義(資料圖)


說起基礎研究,任正非首先提到的是羅登義。


羅登義是我國著名的農業生物化學家、營養學家,畢生致力於祖國農業與教育事業。他1935年赴美留學,獲明尼蘇達大學農業生物化學碩士學位,面對國外優越條件,毅然回國,投身教育與科研,先後任教於北京大學、貴州大學等,擔任貴州農學院院長等職,為中國農業現代化和營養學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羅登義團隊初次發現刺梨的營養價值並有效應用是在1942年。處於抗戰時期的彼時,為了解決戰時民眾和抗日將士的營養缺乏問題,羅登義教授在貴州湄潭、花溪等地,採集各種野果野菜,分析其營養成分,力求找到更多的野生食品資源用於緩解勞苦大眾之飢苦,救民生於水火。


通過對170多種水果蔬菜的營養成分進行了分析研究,羅登義發現生長在貴州山間不起眼的刺梨卻極富營養價值,是維C、維P之王。其後,羅登義積極呼籲廣大民眾及抗日將士,「每日食用1至2枚刺梨鮮果或干制果實,補充丙種維生素(維生素C),消除士兵的夜盲症,增加健康和體力」。而且他還親自帶領學生採集貴州的野生刺梨,經過干制處理後,捎往抗日前線。


「貴州把它做成了一種天然富含維生素的刺梨飲料,維生素飲料中的奢侈品,近百元一瓶,受到追捧,刺梨產業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渠道。人們才真實認識了在抗日烽火時,在一張破桌旁的羅登義」,任正非評價道。


公開資料顯示,貴州的刺梨產業出現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主要集中在2010年前後。也就是說,從羅登義發現刺梨,到刺梨惠及當地的經濟、民生,經歷了近70年的時間。從任正非對這段歷史的評價中,可以感受到他對於理論科學家的尊重,以及對基礎研究、戰略耐心的推崇,「對理論科學家要尊重,因為我們不懂他的文化,社會要寬容,國家要支持。」


1/3研發費用劃撥基礎研究

且「不考核」


訪談中,任正非透露,華為一年的研發費用為1800億元,其中大約有600億用於基礎理論研究,而且任正非強調相較於產品研發,基礎理論研究是「不考核」的。任正非認為,「沒有理論就沒有突破,我們就趕不上美國。」


說到這,任正非又提到了一個人——黃大年。黃大年是我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廣西南寧人。1977年考入長春地質學院(現併入吉林大學),後赴英國利茲大學深造,獲博士學位。


任正非欣賞的兩個人 - 天天要聞

黃大年 圖源:新華社


任正非所說的探礦吊艙,即航空重力梯度儀,是黃大年所領導研發的、我國深部探測技術的重要突破。在黃大年回國之前,西方國家對航空地球物理探測這一關鍵技術領域實施嚴格封鎖,中國在深地資源探測上基本都需要依賴進口設備。


2009年,黃大年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國,帶領吉林大學團隊攻關航空地球物理核心技術。他整合在英國ARKeX公司積累的航空遙感經驗,針對中國資源探測需求,聚焦航空重力梯度儀進行攻堅克難。黃大年帶著團隊,憑藉自主研發,從理論建模到儀器製造,成功開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航空重力梯度儀。這一儀器通過高精度測量地球重力場變化,探測地下礦藏和地質結構,填補了我國深地探測的技術空白。而且這一技術的軍民兩用特性,也顯著提升了中國在資源安全和戰略領域的自主能力。


任正非欣賞的兩個人 - 天天要聞

黃大年與他率領團隊研發的「地殼一號」萬米大陸科學鑽探機的展示模型。


當年,黃大年研發探礦吊艙的艱難程度,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當時在西方技術封鎖的大背景下,中國在該領域基礎薄弱,缺乏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黃大年團隊幾乎從零開始,需自主攻克從理論到工程化的全鏈條技術難題。同時,國內相關領域人才匱乏,黃大年還需要邊研發邊培養新人。


另外,航空重力梯度儀需在高速飛行的飛機上精準測量地球重力場的微小變化,對感測器、數據處理和抗干擾技術要求極高,涉及多學科交叉,技術複雜度極高。再加上當時國內科研條件有限,團隊面臨設備不足、資金緊張等挑戰,黃大年的成功無疑給西方世界重重一擊,也為國家與學界帶來信心,激勵了無數科研工作者和青年學子,點燃了自主創新、民族復興的希望火種。


任正非欣賞的兩個人 - 天天要聞

任正非在訪談中提到,華為搭建的「黃大年茶思屋」非盈利網路平台,免費供公眾查閱世界的科技信息。圖源:「黃大年茶思屋」官網


事實上,自主創新與基礎理論研究相輔相成,是推動科技進步的兩個核心支柱。基礎理論研究為自主創新提供深厚的知識根基,自主創新則將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任正非指出,「基礎理論這一塊,我們內部建立一個機制,什麼時候能做出來不知道,對科學家也不做要求。」


未來在中國


在被問「怎麼看中國的未來?」時,任正非提到了知名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的深度觀察文章《我看到了未來,它不在美國》。這是弗里德曼在參觀完華為之後的有感而發。這篇文章被刊登在2025年4月3日的《紐約時報》上,引發了外界的熱烈討論。任正非也認為,從實踐層面看,中國製造業人工智慧運用非常快,會誕生很多中國模型。


在提到開放與發展的問題時,任正非說非常看好中國的未來。「國家越來越開放,開放會促使我們更加進步。國家在黨的領導下,行政上是統一的,政令是通達的,逐步形成統一的大市場是可能的,一定會突破所有的封鎖,實現偉大的復興。」



作者丨郭永佶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月球蓋房子有望就地取材 - 天天要聞

月球蓋房子有望就地取材

‍‍‍‌‍‍‌在月球蓋房子,要從地球上運建材嗎?長期留駐月球,飲用水也要地球「發貨」、飛船「快遞」嗎?「不用!」活力中國調研行採訪團走進位於安徽合肥的地球深空探測實驗室時,記者從科研人員口中聽到了令人振奮的消息。月壤3D列印系統設備。
活力中國調研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 - 天天要聞

活力中國調研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

新華社合肥7月1日電 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新華社記者郭晨、班娟娟、姚遠在安徽省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有一條孕育了數十家量子科技企業的「量子大街」。過去的10多年裡,方圓幾公里內,一個擁有中電信量子、本源量子、國儀量子等代表性企業的量子產業集群在此崛起,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量子科...
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成立 - 天天要聞

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成立

7月1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中國人民大學獲悉,中國人民大學與西湖大學攜手成立「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並面向全球發布「未來人類十大議題」,聚焦人類文明演進的重大挑戰與突破方向,以中....
巨子生物承認檢測方法有局限,華熙生物發文暗指其「偽科學」 - 天天要聞

巨子生物承認檢測方法有局限,華熙生物發文暗指其「偽科學」

6月30日,華熙生物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文章《推動行業進入以檢測結果為宣傳依據的時代》,意有所指地表示,主張免受科學檢驗的必定屬於偽科學。文章直指,在重組膠原蛋白的測量問題中,聲稱沒有統一的檢測方法就無法準確測量,就是一種典型的「免受檢驗策略」,試圖讓自己的主張免受科學檢驗和公共監管。巧合的是,在此之前...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團隊:通過機器學習鑒定糖代謝紊亂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 天天要聞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團隊:通過機器學習鑒定糖代謝紊亂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2型糖尿病是我國主要慢性代謝性疾病之一,其主要臨床特徵包括高血糖、胰島素抵抗和肝糖輸出增加等。因此,迫切需要進一步鑒定與糖代謝穩態調節密切相關的新型生物標誌物,從而為建立疾病預警體系和個體化診療方案提供新的理論依據。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周健團隊、代...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海榮:腦機介面突破性進展將在醫療康復領域 - 天天要聞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海榮:腦機介面突破性進展將在醫療康復領域

6月3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副校長鄭海榮,在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等主辦的科技創新院士報告廳上,圍繞AI時代的生物智能前沿——「腦機介面與生物智能」做了分享,他認為腦機介面將引領醫療新變革,是解決未來重大醫療需求的關鍵路徑,腦機介面的突破性進展將出現在醫療康復領域。鄭海榮以科幻電影《阿凡達》中通過意...
機場的大敵,可能不是飛鳥,國家該管管了! - 天天要聞

機場的大敵,可能不是飛鳥,國家該管管了!

如今,無人機的身影隨處可見,不管是用於拍攝壯麗風景,還是助力農業噴洒農藥,它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 可誰能想到,這小小的無人機,一旦不受控制地亂飛,就會成為機場安全的巨大威脅。 ....
【職引未來】青春無悔 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 天天要聞

【職引未來】青春無悔 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職引未來】 當前,不少高校畢業生選擇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到這些地方就業,青年學子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又將收穫怎樣的人生體驗? 日前,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張新穎在接受光明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奮鬥,青年學子收穫的不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