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級製造」:中美科技競爭最核心、最前沿的戰場

2025年07月01日18:32:10 科學 1064

「原子級製造」:中美科技競爭最核心、最前沿的戰場 - 天天要聞

一場決定21世紀全球技術、經濟乃至安全格局的終極競賽,正在原子尺度上悄無聲息地展開。這便是「原子級製造」(Atomic-Level Manufacturing, ALM)——一種允許人類以單個原子為單位,精確構建和操控物質的顛覆性生產範式。這並非遙遠的科幻小說情節,其部分技術已然商業化,並成為中美科技競爭最核心、最前沿的戰場。

一份深入的戰略分析報告揭示,這場競賽並非一場對稱的、面對面的賽跑,而是一場深刻的「非對稱」博弈。中國正通過其強大的國家主導產業政策和對研發的巨額投入,在商業上可行的原子級製造基礎技術領域(如先進材料、催化、原子層沉積)迅速建立主導地位,採取一種「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則更專註於高風險、高回報的「登月」項目,如可擴展的量子計算機。這場非對稱競賽的結局,將不僅決定誰能掌控下一代工業的命脈,更將重新定義全球的權力平衡。

兩種路徑,一場競賽:中國的「產業合圍」與美國的「技術奇點」

要理解這場競賽的本質,首先必須釐清「原子級製造」的兩個層面。其一,是廣義的「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ACSM),它涵蓋了所有在原子層面進行材料增、減、改性的現實技術,是當前產業競爭的焦點。其二,是代表終極目標的「原子級精確製造」(APM),即理論上能夠將每一個原子都分毫不差地放置在預定位置,從而創造出無缺陷的完美產品。前者是通往未來的現實路徑,後者則是這條路徑的終極目的地。

「原子級製造」:中美科技競爭最核心、最前沿的戰場 - 天天要聞

中國的戰略,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產業合圍」。其核心邏輯是,率先掌握並主導構成未來技術基石的、商業上已成熟的ACSM技術。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的追蹤報告顯示,在64項關鍵技術中,中國在57項的高影響力研究產出上處於領先,其中許多都是原子級製造的基礎。例如,在先進催化劑和材料科學領域,以中國科學院為代表的研究機構已是全球的領導者。在作為下一代半導體基石的原子層沉積(ALD)技術上,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並擁有了像江蘇先導這樣的重要設備製造商。通過在這些「基礎」領域建立起強大的、能自我造血的工業和經濟實力,中國正為其在更長遠的APM競賽中積蓄力量、資金和專業知識。這種敘事,通過高調宣傳南京大學原子製造研究院等項目,成功地向世界投射出一個在未來製造範式中必將領先的形象,從而吸引全球的人才與資本。

「原子級製造」:中美科技競爭最核心、最前沿的戰場 - 天天要聞

相比之下,美國的戰略則更像是一系列高風險、高回報的「技術奇點」豪賭。其優勢集中在最具前瞻性的APM應用領域。例如,在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光刻技術製造量子計算原型器件方面,美國私營企業Zyvex Labs是無可爭議的商業先驅。谷歌、IBM等科技巨頭,以及由政府、產業和學術界組成的量子經濟發展聯盟(QED-C),共同推動著美國在這一「皇冠上的明珠」領域保持研發領先。

這種戰略姿態的差異,構成了一種深刻的戰略風險:即在美國的「登月計劃」成功之前,中國可能已經通過佔領整個基礎產業生態,贏得了整場戰爭。屆時,西方的創新者即便取得了顛覆性突破,也可能發現自己缺乏將其商業化所需的供應鏈、工業基礎和市場渠道,最終被扼殺在「從實驗室到工廠」的死亡之谷中。

技術的工具箱:解構原子級製造的核心武器庫

這場非對稱競賽的背後,是雙方在不同「武器」上的布局與專長。原子級製造並非單一技術,而是一個包含了多種核心方法的「技術工具箱」。

  • 原子層沉積(ALD)——萬億美元產業的基石:這是目前最成熟、商業化最成功的原子級製造技術。它通過精確控制化學反應,一次只在物體表面生長一個原子層厚度的薄膜。這項技術已是半導體工業製造先進位程晶元不可或缺的基石,其市場規模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百億美元級別。它堪稱原子級製造領域的「常規武器」,而中國正力圖在這一領域建立從市場到設備的全面優勢。
  • 掃描探針顯微鏡(STM)光刻——量子時代的「原子雕刻刀」:這是實現終極精度APM的代表性技術。科學家可以利用STM的針尖,像「鑷子」一樣移動單個原子,或像「刻刀」一樣移除單個原子,從而在硅基板上「繪製」出量子計算機核心部件——量子比特的電路。這是美國「技術奇點」戰略的核心武器,其目標是直接攻克最具變革性的應用。
  • 單原子催化(SAC)——綠色革命的引擎:這項由中國科學家在2011年首創的技術,旨在將催化劑的活性提升至理論極限。通過將單個金屬原子固定在載體上,它可以極大地提升化學反應的效率和選擇性,在綠色制氫、二氧化碳轉化、污染控制等領域具有巨大潛力。這是中國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源頭創新,並迅速向產業應用轉化的典範。
  • DNA摺紙術——源於自然的自下而上構建法:這種技術利用DNA鏈的自識別和自組裝特性,使其像摺紙一樣,自動摺疊成預先設計好的二維或三維納米結構。它在靶向藥物遞送、生物感測等精準醫療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代表了原子級製造與生命科學融合的前沿方向。

終局的展望:當「徹底富足」遭遇「完美武器」

原子級製造的終極前景,充滿了烏托邦式的誘惑與反烏托邦式的風險。一方面,它承諾了一個「徹底富足」(Radical Abundance)的未來,屆時物質生產的成本可能趨近於零,人類或將告別稀缺。但另一方面,這種能夠隨心所欲創造物質的「上帝」之力,也具有深刻的「雙重用途」屬性,它可能被用於製造無法追蹤的、前所未見的完美武器或增強型病原體。

這場圍繞原子霸權的競賽,其結局將是深遠的。如果中國的「產業合圍」戰略成功,它將不僅獲得經濟上的巨大優勢,更將控制未來幾乎所有高科技產業的製造根基,形成一種新的、更深層次的技術依賴。而如果美國的「技術奇點」率先突破,但屆時已失去將其規模化的工業能力,那麼這場勝利的果實也將大打折扣。

面對這一嚴峻的非對稱挑戰,西方決策者和產業界正在重新審視其戰略。近期紛紛出台的《晶元法案》等產業政策,本身就是對過去純粹市場驅動模式在面對國家級競爭時脆弱性的一種承認。分析報告建議,西方世界必須採取一種更為整合的、同樣「交錯」的戰略來應對:既要通過產業政策,確保當前成熟的原子級製造技術(如ALD設備)供應鏈的安全,建立自身的工業基礎;又要繼續加大投入,通過公私合作和國際聯盟,鞏固其在高風險、前沿APM領域的創新優勢。

這場在原子尺度上展開的「新冷戰」,沒有硝煙,卻關乎國運。它在考驗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同時,更在考驗其戰略遠見、產業政策的智慧以及動員和整合資源的能力。在這場馬拉松式的競賽中,誰能更好地駕馭從現實到未來的「交錯式革命」,誰就將掌握開啟下一個時代大門的鑰匙。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成立 - 天天要聞

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成立

7月1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中國人民大學獲悉,中國人民大學與西湖大學攜手成立「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並面向全球發布「未來人類十大議題」,聚焦人類文明演進的重大挑戰與突破方向,以中....
巨子生物承認檢測方法有局限,華熙生物發文暗指其「偽科學」 - 天天要聞

巨子生物承認檢測方法有局限,華熙生物發文暗指其「偽科學」

6月30日,華熙生物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文章《推動行業進入以檢測結果為宣傳依據的時代》,意有所指地表示,主張免受科學檢驗的必定屬於偽科學。文章直指,在重組膠原蛋白的測量問題中,聲稱沒有統一的檢測方法就無法準確測量,就是一種典型的「免受檢驗策略」,試圖讓自己的主張免受科學檢驗和公共監管。巧合的是,在此之前...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團隊:通過機器學習鑒定糖代謝紊亂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 天天要聞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團隊:通過機器學習鑒定糖代謝紊亂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2型糖尿病是我國主要慢性代謝性疾病之一,其主要臨床特徵包括高血糖、胰島素抵抗和肝糖輸出增加等。因此,迫切需要進一步鑒定與糖代謝穩態調節密切相關的新型生物標誌物,從而為建立疾病預警體系和個體化診療方案提供新的理論依據。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周健團隊、代...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海榮:腦機介面突破性進展將在醫療康復領域 - 天天要聞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海榮:腦機介面突破性進展將在醫療康復領域

6月3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副校長鄭海榮,在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等主辦的科技創新院士報告廳上,圍繞AI時代的生物智能前沿——「腦機介面與生物智能」做了分享,他認為腦機介面將引領醫療新變革,是解決未來重大醫療需求的關鍵路徑,腦機介面的突破性進展將出現在醫療康復領域。鄭海榮以科幻電影《阿凡達》中通過意...
機場的大敵,可能不是飛鳥,國家該管管了! - 天天要聞

機場的大敵,可能不是飛鳥,國家該管管了!

如今,無人機的身影隨處可見,不管是用於拍攝壯麗風景,還是助力農業噴洒農藥,它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 可誰能想到,這小小的無人機,一旦不受控制地亂飛,就會成為機場安全的巨大威脅。 ....
【職引未來】青春無悔 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 天天要聞

【職引未來】青春無悔 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職引未來】 當前,不少高校畢業生選擇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到這些地方就業,青年學子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又將收穫怎樣的人生體驗? 日前,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張新穎在接受光明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奮鬥,青年學子收穫的不僅是...
我坐在100米高空上吊起美好生活 - 天天要聞

我坐在100米高空上吊起美好生活

我叫於野,今年24歲,陝西寶雞人。 父母望子成龍,希望我考上大學,可我卻貪玩無心讀書,16歲就下工地干起了塔吊司機,如今已是一個8年塔吊經驗的老司機了。 開塔吊被稱為高危中的高危....
均為高功率超充樁 理想充電樁突破15000根 - 天天要聞

均為高功率超充樁 理想充電樁突破15000根

【太平洋汽車 行業頻道】近日,理想汽車宣布,截止至2025年6月30日,理想超充樁數量突破15000根,且均為高功率超充樁。 在此前,李想本人也曾發社交媒體表示,之所以近兩年加速建設充電站,主要是先為理想的純電用戶們持續打造沒有里程焦慮的用車環境。未來,理想還將持續在高速和城市中建設更多更好的理想超充站。 值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