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新冠後,發燒是一個較普遍的癥狀,但每個人的發燒癥狀又不一樣,有人高燒,有人反覆低燒,還有人退燒以後過幾天又燒起來。低燒和高燒哪個更危險?為什麼會反覆發燒?近日,記者採訪了中大五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劉晶,圍繞熱點問題進行一一解讀。
劉晶主任工作中。
南方+:高燒嚴重還是低燒嚴重?年輕人和老年人有什麼區別嗎?
劉晶:首先要明確的是,不能以發燒度數來判斷新冠病情輕重。高燒不一定代表癥狀重、病情重,低燒也不一定就是癥狀輕。一般而言,年輕人抵抗力比較強,身體里發生的炎症反應也較強烈,表現出來往往就是燒得厲害些。而老年人因免疫力下降,炎症反應相對輕一些,表現出來的體溫就沒那麼高。
南方+:老年人感染病毒後可能只是低燒,會不會也有可能感染上肺炎?
劉晶:不排除這個可能。實際上,65歲以上的高齡人士,有糖尿病、心臟病、慢阻肺等基礎疾病患者,肺癌、腫瘤疾病患者,免疫性疾病患者等人群都要特別注意。
有種肺炎我們稱之為「沉默的肺炎」,就是患者本身已經有肺炎,但沒有高燒、劇烈咳嗽等典型肺炎表現。高齡、有基礎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但不必過於恐慌,所謂的「沉默」不是完全沒有跡象,只是不容易察覺。
對於老年人,家人要注意監測血壓、體溫、呼吸、脈搏,有條件者可監測氧飽和度。如果老人出現呼吸頻率增快(尤其是>30次/分鐘),指氧飽和度≤93%,活動後氣促、胸悶,發熱超過3天以上或持續低體溫,基礎疾病不穩定,如血壓、血糖不穩定等情況時,要及時就醫。
南方+:為什麼有部分人退燒幾天又發燒?
劉晶:部分患者退燒後以為病就好了,不注意休息,造成病情反覆。當人體免疫系統暫時控制住了局面,病毒被壓制住時往往就會退燒。這時切不可大意,應該加強營養,充分休息,才能進一步把病毒清除並且產生足夠多的抗體。
南方+:高燒和低燒的應對方法?
劉晶:人體內的免疫「戰士」白細胞與細菌、病毒等鬥爭時,會產生熱量,使體溫升高。一般的指南以38.5℃以上作為使用退熱藥品的標準。38.5℃以下不建議口服退燒藥,推薦用溫水擦拭肘部、腋下、脖子、腹股溝等血管位於表淺處的皮膚,利於快速降溫。38.5℃以上,可每4—6小時口服一次非處方退燒藥,同時補充水和電解質。但在實際操作中,要結合個人情況綜合考慮:有的人可能超過38℃就有不適感,還會出現頭痛等其他伴隨癥狀,這時可適當提前用藥;有的人可能超過38.5℃都沒明顯不適感,這時可先物理降溫,如果能退熱則無需用藥。
專家提醒,服用退燒藥時不能重複、超劑量服用,不要與感冒藥一起吃。此外,孕婦、6個月以下的嬰兒需避免服用布洛芬,可以選擇對乙醯氨基酚;有胃腸、腎臟問題的老年人,有潰瘍、炎性腸病史的患者,最好也選擇對乙醯氨基酚或遵醫囑用藥。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吳楓
【通訊員】姜鑫
【作者】 吳楓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