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病在女性身上,總被誤判為抑鬱症

2023年08月10日23:28:06 心理 1147
這種病在女性身上,總被誤判為抑鬱症 - 天天要聞這種病在女性身上,總被誤判為抑鬱症 - 天天要聞

我的一位朋友小 A,總是愛「神遊」。有時候朋友們在一起聊著聊著,發現小 A 正在一邊發獃,魂兒早就不知道被什麼東西勾走了。為此,我們需要將同樣的話反覆講好幾遍,小 A 才可能記得住。

認識時間長了,對小 A 愛神遊的特點也習慣了。直到有一天,小 A 在微信群發了一句話,瞬時讓群里炸了鍋。

「我確診多動症了。」

在我們的認知里,多動症是一種小男孩才會得的病。而作為成年女性的小 A,看起來和這個病八竿子打不著。

自從小 A 確診後我才知道,原來除了愛神遊,她在生活中的這些表現,其實早就透露著多動症的影子:

會為一件小事發大火,瘋狂砸東西、大吼;

◍ 因為別人扣手的聲音分心,甚至被逼瘋;

◍ 討厭做家務,辦公桌永遠堆滿東西;

◍ 很容易對一件事或一個人喪失興趣

……

但在以往,我們都只會對她說,「沒關係,你只是有點抑鬱了」。

01 3200 萬女性多動症患者

「能不能老實點,你是不是多動症犯啦!」

在生活中,我們如果看到一個人很活潑、不安分,總是愛做一些小動作,可能就會用這樣的方式調侃對方。這也反映了我們對多動症患者的模糊印象,就像它的名稱一樣。

在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多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 ADHD)的核心癥狀主要分為三種: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和衝動。

雖然癥狀看起來都「很輕」,但其實它們是在「緩慢摧毀一個人」。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注意力完全無法集中會發生什麼?可能許多輕鬆的小事,你都會完成不了。比如,安靜的聽完一節 40 分鐘的課,在電影院看完一整部電影,長時間的工作等等。你極力想控制自己,最終卻是徒勞無功,這就是多動症患者的世界。

因為無法適應世界的運作規律,多動症患者可能從小就會被視為那個「不合群」的孩子,就像「一隻愛跳躍的兔子,被硬塞進了一個需要循規蹈矩的抽屜里」。因此,多動症患者在幼年時期的退學率很高,即便成年後,有許多工作也是多動症患者很難去任職的。

這種病在女性身上,總被誤判為抑鬱症 - 天天要聞

紀錄片《我不是笨小孩》

電影《媽咪》中的主角,就是一位身患多動症的男孩。他喜歡跳舞、聽激烈的音樂,總是充滿活力,同時也滿口髒話、愛挑釁打架、甚至偷東西、辱罵黑人。但他很想做一個乖孩子,想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想表達對媽媽的愛。

這部電影在片中呈現一種困境的同時,也在片外形成了另一種困境:翻遍所有的影視文化作品,你會發現幾乎所有與多動症相關的影片,主角都是男性。女性多動症患者被隱形了。

實際上,女性多動症患者就像海面下的冰山,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根據當前患病率與性別比例的信息估計,全球一共有 3200萬女性患有多動症,而確診並接受治療的女性只有極少數。

在確診的女性患者中,大多都是 30 歲以上的成年人——因為,她們是等到自己的孩子確診多動症後,才發現自己也有相似的癥狀。

為什麼女性多動症患者的數量如此龐大,確診數量卻少之又少?因為對於一位女性來說,從幼年到成年後的每一環,都有患上多動症卻被無視或誤診的可能。

02 為什麼女性多動症患者被「視而不見」?

1.監護者的無視和誤解

在多動症最容易形成的兒童時期,老師是最有可能發現孩子患有多動症的人。因為 Ta 們可以更容易注意到孩子在課堂上開小差、過度活躍、總是坐不住等問題。

但在一項實驗中,研究者對小學教師展現了一些孩子類似多動症的表現,如果把這些小孩的名字簡單的從男性改為女性時,男孩的名字更有可能被老師認為應該去接受多動症的診斷。

等到了青少年及成年時期,如果女性表現出了多動症的癥狀,通常會被認為是情緒化的表現。當她想為自己的癥狀尋求專業幫助時,則更容易被判定為有抑鬱症或焦慮症的可能。

2.多動症在男女身上存在不同表現

患有多動症的男性和女性在表現和行為上是存在較大差異的。研究表明,與男性多動症患者相比,女性更容易出現以下癥狀:

◍ 更多注意力不集中的癥狀(Biederman et al. 2005);

◍ 呈現更少的身體攻擊性,但會增加在言語上的攻擊行為,如:戲弄、嘲諷、辱罵等(Abikoff et al.2002);

◍ 感到更自卑和無能,難以培養積極自尊,更容易受到負面事件影響。

但如今,ADHD 的診斷標準會更偏向於男性患者的病症表現。

3.女性通常會使用技巧,將癥狀「隱形」

比如:盡量將要做的事記下來防止健忘;無法專心聽講時努力裝作認真聽;花更多時間補齊自己落下的作業或工作;腦子已經陷入天馬行空的幻想里,但表面上卻依然裝作很平靜……

這些小戲碼幾乎充斥在女性多動症患者每一天的生活里。因為無法得到與男性患者相同的理解和對待,她們不這樣做,就很可能被認為是「不乖」「不聽話」「不尊重人」的女孩。因此,「讓自己看起來很正常」,是許多女性多動症患者在確診前投入最多精力的一件事。

這種病在女性身上,總被誤判為抑鬱症 - 天天要聞

《正常人》

03 確診得病後,反而更輕鬆?

許多女性在確診多動症之後,會覺得鬆了一口氣,「原來我不是沒有自控力,也不是不尊重別人,而是我本來就是這樣的」。

多年來擔負的巨大壓力,總算在確診的那一刻被擺脫了。因為對未確診的女性患者來說,她們會因為自己的病症,遭受別人的「誤解」與「審判」。

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在家庭中,女性總是要承擔「照顧者」的角色,而這種對他人的照顧本身就是由一系列繁瑣的事物串聯而成。當女性缺失了組織和規劃的能力時,表現的健忘、重度拖延、難以控制情緒、很容易急躁時,就很難再勝任照顧他人的「任務」。

此時,她們就需要面對道德上的指責,被認為性格甚至品行是有缺陷的。

一位患有多動症的全職母親,講述了自己在確診多動症前被「誤解」的經歷:自己常常因為健忘忘記接小孩的時間,因為注意力很難集中,所以在面對無止境的家務時總會感到煩躁,但最終,這些表現都會被他人用「懶」「不夠愛小孩」等理由來解釋。

這種病在女性身上,總被誤判為抑鬱症 - 天天要聞

82年生的金智英

然而,對於女性多動症的認知在近兩年才剛剛進入國內。一位國內的兒童精神科醫生曾表示,「在國內沒有足夠的精神科醫生能夠對成人進行診斷,並且完全沒有專註於女性 ADHD 人士的精神科醫生。」

因此,很多女性只能在社交媒體上憑藉多動症自測表進行自我診斷。但在發現自己有一些符合的癥狀後,進一步去專業醫院根據臨床癥狀進行診療的女性則少之又少。

如果延誤了治療,多動症對女性造成的傷害可能會更大。因為女性的病症是相對內化的,她們會更容易「攻擊」自己,而非「攻擊」別人。

研究表明,女性多動症患者從青春期開始,就會更容易伴隨其他精神併發症,比如:嚴重抑鬱症、多種焦慮症、雙向情感障礙、尼古丁依賴和物質依賴、行為障礙、對立違抗性障礙、飲食障礙等。

如果能在幼年時期就能進行對多動症的干預治療,這些併發症出現的可能性就會降低一些,她們也不會在病情發作時只得到一句空洞的評價——「心情不好」「有點抑鬱」或者「你只是累了」。

🌠🌠🌠

雖然,女性多動症患者因為注意力缺陷難以勝任許多工作,但她們也有自己的珍貴寶藏——天馬行空的創意思維和豐富的想像力。

在現實世界裡,有許多知名的女性其實也是多動症患者。比如美國的體操名將 Simone Biles,這位手握 23 個世錦賽和奧運會冠軍獎牌的體操巨星,在去年承認自己患有多動症,並在接受藥物治療。許多優秀的女性記者、作家、廣告製作人也在分享自己如何在多動症的影響下,依然能獲得成就的經歷。

所以即使確診患有多動症,也請不要害怕或恐懼。因為在接受專業的治療和幫助下,你仍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成為這個世界中你想成為的角色。

參考文獻

————————

Rucklidge JJ. Gender differences in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Psychiatr Clin North Am. 2010;33(2):357-73. doi:10.1016/j.psc.2010.01.006

Patricia O Quinn. Manisha Madhoo. A Review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Women and Girls. 2014.The Primary Care Companion to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16(3). DOI:10.4088/PCC.13r01596

Biederman J, Kwon A, Aleardi M, et al. Absence of gender effects on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findings in nonreferred subjects. Am J Psychiatry.2005;162(6):1083–9.

Biederman J, Ball SW, Monuteaux MC, et al. New insights into the comorbidity between ADHD and major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females.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8;47(4):426–34.

Biederman J, Monuteaux MC, Mick E, et al. Psychopathology in female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controlled, five-year prospective study. Biol Psychiatry 2006;60(10):1098–105.

作者:青豆

編輯:Kuma

封面:《正常人》

這種病在女性身上,總被誤判為抑鬱症 - 天天要聞

諮詢之前,做一次專業的心理評估,

15分鐘量表測評+90分鐘資深諮詢師1對1評估

幫你制定更細緻的關護方案。

關注森林服務號

菜單欄領取首次諮詢心理評估優惠券

這種病在女性身上,總被誤判為抑鬱症 - 天天要聞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