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是怎樣的體驗?
人們往往容易把那些飽受煎熬的社交恐懼患者,看做是性格內向與孤僻的人,但實際上性格的內向與外向與社交恐懼基本上沒有什麼關係,外向的人也同樣會對社交產生恐懼,也不可避免地會敏感別人的看法。有時,我們也會主觀地認為社交恐懼的人朋友很少,但實際上也許正好相反,他也會有很多的朋友,所以,社交恐懼和一個人的社交能力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就算是社交恐懼症患者之間,他們的體驗和癥狀表現也會截然不同——有的人只要在人前就會緊張不放鬆,而有的人卻只是在特定的場合和人的面前才會感覺不自在,在其它場合則完全沒有問題;一個患者所恐懼的情境或人,在另一個患者這裡可能完全沒有問題;而就算面對同一種癥狀或情境,每個人所在乎的點,恐懼的理由也是不同的。比如,餘光恐懼,有的人擔心影響自己學習和工作的效率,而有的人則擔心別人以為自己是猥瑣的人,還有的人擔心自己的目光會影響到別人,並有深深的愧疚感。
一位患者寫道:「我並不害怕聚會,甚至偶爾會成為氣氛的調動者。但我卻時常會只想一個人呆著。雖然我有朋友,但我卻沒有辦法說心裡話;有時在路上遇到認識的人,我也會本能地躲開。也許是我偽裝的太好,就算我和別人說我有社交恐懼,別人也都會以為我在說笑話。」
社交恐懼是一種隱形的傷痛,它不像是生理疾病可以獲得別人的理解和關心,有時為了避免被別人同情或瞧不起,患者往往會偽裝和掩飾,他不願意別人了解他太多。因此,有時社交恐懼的人在他人看來也許完全沒有問題,因為他把自己包裝的很好,他不敢暴露真實的自己。
雖然他也試圖打破被禁錮的生活,控制自己緊張的情緒,讓自己不要那麼不合時宜,但在真正和別人接觸的那一刻,他的心理建設就會立馬被恐懼打垮。在現實面前他總是那麼無力與無助,最後他只能躲在一個人的世界之中。他的生活也已經被簡化為:怎麼做才不至於那麼糟糕呢?他已經不再是他自己了,他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完全是出自於恐懼的指使,而不是為了更好地發展——他僅僅是活著,而不是在生活。他就好像是一隻小羊在狼群的夾縫之間偷生,他對生活的熱情在恐懼面前只是在不斷地褪色。
就算他逃避了,他依然是痛苦的,因為他也看不起這樣一個萎縮、怯懦的自己。有時,就算他還沒有進入到令他恐懼的情境,預期焦慮就會讓他如坐針氈——他總是設想自己在人際交往中是如何表現得笨拙和愚蠢。在他人看來簡單的人際交往,在他這裡成了戰場,每一次他都要鼓起壯士斷臂的勇氣才行。
就算別人沒有真的排斥與貶低他,低人一等的自卑感也會讓他在人際中變得小心翼翼,生怕招人反感。如此的不安全感讓他變的疑神疑鬼,就算別人中性的言辭都會被他解讀為對自己的嘲諷。最後,他難以真正信任他人。
「木返」在知乎上是這樣描述自己的癥狀和生活狀態:
「我是來找組織的,以下是我的癥狀」
- 害怕別人注視我超過三秒。
- 害怕聚會。不管是熟人還是陌生人,去之前腦海里會預演流程,擔心自己無法融入。
- 害怕不小心傷到別人的心,因此很多時候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
- 很少很少很少很少很少很少的機會敞開自己的心扉。
- 擁有≥0 ≤2個朋友。
- 痛恨演講,痛恨辯論。
- 總覺得身後有一雙眼睛盯著我。
- 出門在外60%的時間都處在心跳和緊張之中。
- 世界上只有一個地方能讓我完全平靜下來——家。
- 出門在外,總擔心各種突發事件。
- 害怕打電話,接電話,尤其是陌生電話。
- 更喜歡簡訊、qq、微信。
- 很少主動聯繫朋友。
- 總擔心自己被世界遺忘。
- 很容易心慌,緊張心跳是常態。
- 害怕一切需要發言、表現自己的活動。
- 擔心別人的評論。
- 活得不洒脫,很容易自卑。
- 說話聲音很小很小。
- 別人見我第一面總覺得我是個極其安靜沉默躲在自己小世界裡的妹紙……之後的評價就不一定了。
- 內心世界活動豐富,想像力無限強。
- 安靜,容易給陌生人距離感。
- 直視人的眼睛,結果就是——突然失重一樣,血沖大腦,「翁」的一下。
- 覺得處在不用表現自己的環境真是太溫暖,太有愛,太幸福了。
- 羨慕那些活潑開朗外向靈動的孩紙,覺得他們像快樂的天使。
- 封閉,即使思想很開放。
- 害怕在社會上生存。
- 覺得大方這個詞,永遠不屬於我
- 打招呼or不打招呼?這永遠是個問題
- 永遠在尷尬,永遠在尷尬,永遠在尷尬。
- 照相也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請你們千萬不要來拍我。
- 害怕麻煩別人,或者是別人厭煩的表情。
- 害怕欠人人情,面對別人給的好處和溫暖總有受寵若驚的感覺,並且很惶恐,總想著加倍還回去。
- 在社交場景里做個動作,說句話,都覺得自己尷尬的冒汗那種。
- 總覺得自己要孤獨終老。
大概就是這樣,作為一個內心世界豐富的妹紙,簡直要流下淚來。真是太喜歡網路了,這是一個可以掩飾自己現實生活中身份的寶地(看來脫不了宅了)。
可以不用帶著面具扮演角色,在這裡自由發表言論!反正你們都不認識我啊!
一些人在現實中充滿恐懼,但在網路中卻可以放開自己,一來別人不知道他是誰;二來,就算他說錯話,也來得及修改;最後,別人看不到他那張尷尬和緊張的臉。因此有些人在網路中和現實中簡直判若兩人。
患者和常人就好像生活在兩個世界——在常人眼中的人情往來,在患者眼中就如同被審訊;在常人眼中的快樂時光,在患者眼中很可能就是倍感煎熬。總之,他無法客觀地看待自己、他人及這個世界,他就好像一隻驚弓之鳥,一陣風都會把他嚇出一身冷汗。
家,成了安全的港灣;宅成了他無奈的選擇。
他生活圈子越來越窄,他也因此錯過了很多人際和事業上的機會和可能。
他的內心充滿了衝突與怨恨——他討厭現在的自己,卻又無能為力;他痛恨那些傷害過他的人,卻又無力自保;他想成為理想中的自己,但怎麼努力都無法去掉那些該死的癥狀,最終他在理想與現實中不斷地掙扎。
社交恐懼對人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不僅會引發情緒和行為的變化,還會深刻地影響一個人的感知,思維與對未來的看法。
對感知的影響:
當他不得不與別人交往或在面對令其恐懼的情景的時候,往往大腦會一片空白,整個人變得遲鈍、不知所措,別人講了什麼他其實根本就沒有聽進去,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恐懼和慌張之中。他好像是「靈魂出竅」般地在審視自己的言行,也會幻想別人是如何看他的,這樣他難以集中注意力在與他人的交流上。當他人皺一下眉頭或打個哈欠的時候,他也會認為是自己的無趣才影響了對方的心情,他更加覺得是自己的錯。
此時,他也會出現明顯的焦慮癥狀——臉紅、出汗、發抖、身體僵硬、頭暈眼花、噁心,呼吸困難。
對思維的影響
恐怖的體驗會引發災難化的思維,諸如,別人都發現了;別人會離我而去;別人都會瞧不起我。而如此災難化的想法會更進一步強化了他的恐怖的體驗,形成惡性循環。
負面的想法就好像是一個自我實現預言,患者越認為自己會遭人嫌棄與討厭,他就會在和別人的相處中敏感別人對他的態度。有時,他也會把別的閑聊,一顰一笑都認為是與他有關,他甚至會認為別人都在議論他,都在嘲笑他。這樣他就更加堅信自己不討人喜歡的信念。思維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的思維過於消極,行為過於退縮,想必最終也就沒有誰喜歡和他來往了,而這樣他就進一步確定是自己的錯,是自己影響到了別人,也沒有人願意接納自己。
所以,對負性的、災難化的想法進行干預,有利於阻止此種惡性循環進一步發展。
對行為的影響
害怕被否定與傷害,他就會無意識地退縮與逃避,無法逃避他就會偽裝與壓抑自己以討好周圍的人,只有這樣才能讓他感到安全,才能維繫他那僅存的自尊。但這樣的結果卻是他的圈子越來越小,他越來越孤獨與自卑,最後他甚至覺得自己好像活在了一個人的世界之中。
不扛起解決問題的擔子,就永遠都無法解決問題,敢於面對令我們恐懼的人與情景,有利於打破禁錮——無論短期受益,還是遭受挫折,長遠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對未來的看法
未來對他來說是灰色的,一想到可能會被別人嫌棄與否定,他就不寒而慄。所以,他不敢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樣子去生活,他只能活在安全的圈子裡。就算他逃避了那些讓他恐懼的人和事,卻也逃不掉「預期恐懼」——對即將要發生,或有可能會發生事情的恐懼。比如,一位女性患者雖然還沒有結婚,甚至連男朋友都沒有,結果她就開始擔心自己結婚之後不會帶孩子,不會和孩子的老師相處,不會處理婆媳關係,甚至無法處理好自己未來的孩子和未來親家之間的關係。
實際上,思維、行為、感知以及情感之間並不是割裂開的,它們往往是相互作用來影響一個人。比如,一個人如果認為自己很愚蠢,就會擔心被人嘲笑,而恐懼的體驗會讓他表現的差強人意,他可能會衝口而出,詞不達意,之後他會更加逃避社交情境,最終反倒讓他喪失了成長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封閉自己。而他的思維也因此變得越來越負面,整個人最終陷入到了對未來的消極預期當中。當他不得不面對他恐懼的情境的時候,他整個人會變得異常的緊張,此時他更害怕別人發現這一點,認為他是一個不正常的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