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作為家長可能都經歷過,在超市孩子要買一樣東西,你不給買,他就大哭大鬧。或者孩子在玩積木,他總是搭不好,他很著急,很生氣,把積木扔了。甚至有的孩子太生氣了,生氣得以致於打他人或打自己。這個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孩子學會管理負面情緒?
李松蔚21天系統養育成長營其中有一課專門講了幫助孩子學會管理負面情緒的方法,分享給你:
一、區分「感受」和「應對感受的方式」
幫助孩子學會管理負面情緒前,需要區分兩個概念:感受和應對感受的方式。
比如,孩子很生氣,生氣就是他的感受,這個感受沒有對錯。
而孩子生氣的時候會打人,或者會打自己,或者會大哭大鬧,又或者會說髒話……這是應對感受的方式。應對感受的方式有好和不好的區別。
我們要承認的是孩子的感受,它是孩子主觀體驗到的感覺,沒有對錯好壞。這個部分不會因為我們的批評或者我們的否定,發生變化。但是,應對感受的方式是可以變化的。
更多示例:
開心是一種感受,笑是應對感受的方式。
愛是一種感受,表達愛是應對這種感受的方式。
悲傷是一種感受,哭是應對這種感受的方式。
緊張是一種感受,深呼吸是應對這種感受的方式。
如果我們能夠區分開感受和應對感受的方式,我們就可以一邊承認孩子的感受,一邊對他應對感受的方式有所處理。
二、方法論
幫助孩子學會管理負面情緒的方法論在心理學的專業名詞是言語化,是指用言語的方式表達感受。說白了就是說出來,「君子動口不動手。」 因為最初的感受是身體的一些主觀體驗,它沒辦法用理性、用大腦的皮層來加工,它沒法被表徵出來,直到我們給它找到一些詞,為它賦予語言的符號,我們才可以思考討論和交流這些感受。
用言語的方式表達感受,是一種非常具有適應性的情感加工機制。是我們用來應對感受的一種很成熟的方式,而且在這個方式里,不太容易傷害到自己或者別人。
三、操作步驟
我們怎麼幫助孩子學會用言語化的方式處理他的感受?
第一步,我們用語言說出他的感受。
我們承認孩子的感受,理解他的感受,同時控制住他的行為,直到他恢復到比較穩定的狀態。
比如,孩子非常生氣,他正在打人。生氣是他的真實感受,打人是一種不恰當的應對感受的方式,我們該怎麼做?
我們抓住他的手,制止他打人,同時我們用語言來表達對他感受的接納。我們可以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但你不能打人。」
第二步,我們用語言說出孩子應對感受的行為。
比如孩子打自己,我們知道他打自己,是在應對他憤怒的感受,我們可以說:「我能感到你很生氣,你太生氣了,所以你很想打自己,你沒有別的辦法來表達你的生氣。」
我們用這句話幫助孩子看到他是怎麼應對他的感受的,幫助他把行為和感受建立連接,這是一種重要的自我覺察。
第三步,我們來反饋孩子應對感受方式的調整和改變。
當我們看到他的情緒在慢慢平復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很好,這次你沒有打自己,你在不斷呼吸,然後你就會慢慢地平靜一點。
我們用這樣的一個反饋來幫助孩子看到他的感受,是可以通過別的方式來調整和改變的。
第四步,復盤。
等孩子平靜下來,我們再復盤。
為什麼要等孩子平靜下來?因為孩子處在激動、生氣、害怕等情緒中時,他的整個情緒腦被激活,負現理性的大腦皮層就不怎麼工作了。這時候你跟他講道理,他是聽不進去的。
因此,從神經生理的角度來說,一個人要學習新的東西,最有效的時間是他比較平靜和愉悅的時候。
這裡最關鍵的一點是:我不贊同的並不是情緒本身,而是他應對情緒的方式。
我們通過支持性的表達,共情式的溝通,把他的情緒說出來,給他必要的承認和接納,這是我們在幫助他平復他的情緒,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的更安全有效的來幫他學會自我管理這些情緒,引導他思考他的情緒是什麼,他可以怎麼做,這些做法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如果不好的話,那更好的方法是什麼?
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就會逐步地承擔起管理自我情緒的責任。
註:以上內容整理自武志紅心理平台李松蔚21天系統養育成長營09期,想要系統學習的朋友可以關注李松蔚老師的課程。
感恩遇見,歡迎關注和點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