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精神衛生調查顯示:我國成人抑鬱障礙終生患病率為6.8%,其中抑鬱症為3.4%;
目前我國患抑鬱症人數9500萬,每年大約有28萬人自殺,其中40%患有抑鬱症。
新冠疫情後,全球精神障礙疾病負擔更加沉重,重度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病例分別增加了28%和26%,抑鬱症患者激增5300萬,增幅高達27.6%。
抑鬱症,不再是某個人、某個年齡段的問題,是我們都需要正視的公共健康問題,因為TA極有可能是我們的同事、朋友、家人,甚至是我們自己。
一般來說,我們都覺得抑鬱離自己很遠,好好過日子就行,遇事想開點就好,好端端的,怎麼會抑鬱呢?
就算現實生活中太多的無奈,但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擁有頑強求生的力量,對生命的渴望、對所愛之人的眷戀,所有這些都能讓自己咬著牙堅持下去。
直到有一天我們真的堅持不下去了,才知道,抑鬱離我們並不遙遠。
真相1:我們一直以為抑鬱就是悲傷。其實,抑鬱是讓你失去生活的活力。
40歲的張娟一直是一個非常堅韌的人,從小到大都很獨立,上學成家遇到過很多困難,但都咬牙挺了下來。
她從來沒有想到「自殺」這個詞會和自己聯繫起來。
直到那一年——
- 高強度的工作讓她體力嚴重透支,一周暈倒三次;
- 等她下決心給自己請了一個月的病假好好休息時,母親卻查出了癌症,她便開始寸步不離地照顧媽媽;
- 媽媽還沒有好轉,她的身體承受不住了,被強迫住院手術治療。
那一年的夏天,她都在醫院裡度過,在醫院經歷難熬的治療時,她也沒有讓自己停下來,考了心理諮詢師。
後來,母親的癌症日漸平穩,她的身體在術後也恢復得一天比一天好,工作可以正常運轉,一切終於開始順利起來……
她的狀態卻越來越不對勁。
她不想動,不想說話,也不太餓,每天只想睡覺,感覺好像一千年沒有睡過覺了一樣。
有一天,她一個人坐在沙發上,看著太陽從東邊一點點的爬上來,又緩慢的一點點的移向西方。
整個世界好像凝固了一般,一個念頭突然從她腦海閃現:如果從這片陽光中,衝破玻璃從11樓跳下去,感覺一定非常的不錯!
剎那過後,她被自己的念頭嚇住了!
她知道自己可能抑鬱了。
原來,當抑鬱來敲門,不會因為你擁有世俗中的「成功」,而受到偏愛。
真相2:其實,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會有抑鬱的時刻。
抑鬱是情緒低迷的一種表現,而情緒低迷是人生的一種常態,關鍵是我們如何去應對。
抑鬱後,我們會對自己有極其負面的認知,其核心想法和信念是:自己是無能的,不可愛的,也不值得被愛,感到非常的無助、挫敗,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改變現實,停在一個無能為力、無助的狀態。
抑鬱的人不僅對自己有這樣自動化的想法,對於別人和未來也全都是負面的,他會認為周圍的人都很冷漠,沒有人會關心我,沒有人愛我,未來是沒有希望的,未來也不會好起來的。
如果你感到抑鬱,不要責怪自己,也不要覺得世界是灰暗的,人心叵測、不可琢磨。
真相3:一般來說,抑鬱是長期沒有遵循自己內心的願望生活、工作的結果。
做由心而發的事,是根除抑鬱的核心。
我們可以向內探尋,究竟失去了什麼,靜靜地傾聽內在的呼喚和需求,你會在靜謐中看到未來的方向。
實際上,無法遵循內心的意願生活是恐懼害怕使然。絕大多數的恐懼害怕是過去經歷造成的內心投射。
每個抑鬱和焦慮的背後,都有你記得或不記得的創傷的影子或痕迹。
抑鬱或焦慮不會通過對抗、壓抑、逃避完全化解,需要面對、探索、放下傷痛、重新建立與世界、他人和自己的相處模式而化解。
抑鬱的盟友是孤獨,抑鬱的天敵是與人鏈接。
真相4:在抑鬱症患者治療過程中,最難跨越的是「接受」這一關。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事實,真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
海藍博士在大學期間,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失戀期,用了5年的時間才走出抑鬱症的陰霾。
很多人曾問過海藍博士,為什麼你會從抑鬱到擁有今天的成長和狀態?
她的回答是:因為慢慢的,當我碰到問題時,不再想為什麼不行、不能,開始想為什麼可以和能夠時,我的生命就越來越有力量、越來越充滿快樂和自由。
親愛的,不管你此時的感受多麼不好,要相信,每個人真正的自己都是充滿智慧、力量和愛;
所有的困擾都是暫時的,是為了讓我們的生命有更多的色彩,讓我們有機會去探索、理解、和體驗人生百態,使我們能夠知己知彼,體諒彼此。
抑鬱和焦慮都只是一種情緒狀態,不是一個人的全部,只是一個人在特定環境中的部分,需要被理解、被了解、被化解、被轉化的部分。
所以,不要讓抑鬱、焦慮、內疚、自責、憤怒定義你是誰。
請記住:你原本美好無缺,你需要的是發現自己的美好無缺。
抑鬱是一段生命的旅程,也是一段黎明前的黑暗。
一切都可以改變,它會把你帶向生命的真正歸途,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綻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