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控權」七術

2024年11月05日21:03:07 歷史 1039

古代帝王「控權」七術 - 天天要聞

當皇帝是一門學問,古稱「帝王術」。大凡有些作為的皇帝,往往都是「控權」的高手,而「控權」不外乎七種手段。

①施恩術

有句話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

民心是什麼,民心不過是「民心所向」,底下人要不要向著你,擁戴你。老百姓根本不理會江山政治,誰坐江山都無所謂,他們只在乎對他們好不好。籠絡他們最好的辦法,向天下施恩,不定期的「搞活動」,什麼三年免租,或是賦役減半等等。順便搞點娛樂活動,讓老百姓有飯吃,有事干、有樂子耍。

②賞罰術

賞罰不是目的,目的是在馭臣。封建社會最大的一對矛盾是皇權與相權。皇帝要掌握平衡度,皇權和相權處在動態平衡中,朝政才能長治久安。如果皇權太強勢的話,整個天下出自皇帝一人決斷,他根本沒有那麼大的精力全部覆蓋,容易出現「一腳油門干到底」把帝國引向一個極端。如果相權過大,皇帝被架空的話,那天下豈不是名存實亡。

賞罰無外乎兩種,精神層面的和物質層面的。在發個聖旨口諭獎賞或批評一下,或者貶官流放懲罰一下。得讓底下的大臣感受到一股震懾力。要達到一種德中有威,威中有德的效果。

③用人術

這一條是成為明君聖主的基本素養。作為帝王,他可以用大人,可以用小人,可以用好人,也可以用壞人,用什麼樣的辦什麼樣的事,目的是把事給辦了。至於用什麼樣的人,只是方式和手段。但前提是,帝王要明白所用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人,這是所謂的「識人」。比如,西漢的賈誼一生不得志,漢文帝只是不用賈誼這個人,但他用賈誼的建議和辦法。

用不用不是重點,識不識才是關鍵。

④納諫術

這一步實在了不起。一個善於聽別人建議的人,往往吃不了大虧,栽不了大跟頭。一個比較平穩的明君聖主,往往都是善於納諫的人。普通人都難以聽得進去別人給自己提的意見,更何況是帝王,伴君如伴虎,給皇帝提意見那是高度危險的事,輕則「面露不悅」,重則身家性命不保。

李世民能夠成為一代明君,首要的條件是跟底下的大臣玩得來。不要搞誹謗罪、妖言罪,鼓勵大夥都來發表發表意見,自然會形成討論的虹吸效應。

⑤聽言術

偏聽則暗,兼聽則明。歷史無數次證明一個真理,往往越是觀點高度統一的事情,往往越容易爆發巨大的危機。這世上沒有完美的事兒,怎麼突然眾人異口同聲地都認為某一件事情是完美的呢?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大家合起伙來哄騙帝王。

古代帝王的聽言術非常重要,聰明的帝王在決定一件事情以前,如果聽不到雙方的意見,或者不同的聲音,往往是慎重決定。

⑥分權術

歷史實踐證明,政治的基本要素是平衡。皇權相權要平衡,底下大臣的權力分布要平衡。不能把極少數的權力集中到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群體手中。埋掉漢朝的外戚、覆滅唐朝的藩鎮割據、搞垮明朝的宦官,都是因為皇帝格外重視重用某一些人,而造成朝野權力分布失衡。不定期調整他們的職位,防止在一個地方深耕多年,最後成一股不易攻破的勢力。

漢朝初期的時候,在這一點做的非常智慧,皇帝對丞相經常調整換人。曹參、王陵、陳平、周勃、陳平、周勃。有一段陳平和周勃輪著當丞相,因為這段時間,周勃因為剷除諸呂功勞很大,漢文帝一是防止周勃勢力崛起,二是保護周勃,防止周勃盲目自大,步了諸呂的後塵。

⑦陰陽術

陰陽術不是迷信五行陰陽,而是陰謀術和陽謀術的意思。皇帝是一個高度危險的職業,必須自身得硬,得是一個合格的陰謀家和陽謀家。古代的很多帝王都是十分「歹毒」的,要不他們自稱寡人?那些混到廟堂之上的大臣,也絕不是善茬兒,雙方個頂個的人精。

舉一個非常常見的例子。皇帝最擅長用的手段,是利用臣僚互相刺探,身為皇帝應該具備一副很大氣的氣質,真實的情況是,皇帝最愛打聽大臣家長里短的各種消息。目的只有一個,從小道消息里獲取對自己有利或不利的信息,及時採取手段消除隱患。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蔣介石的「福將」為何成了人人喊打的「狗將軍」? - 天天要聞

蔣介石的「福將」為何成了人人喊打的「狗將軍」?

劉峙是蔣介石忠實可靠的心腹愛將,在北伐中素有福將之稱,在抗戰中也有長腿將軍之稱。抗日戰爭期間,蔣介石的心腹愛將劉峙被人們譏諷為長腿將軍,盧溝橋事變的時候,劉峙被任命為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率部進駐保定,不久之後,日軍大舉進犯,劉峙在少量
宋神宗時期:平夏城之戰——西夏的嚴峻考驗 - 天天要聞

宋神宗時期:平夏城之戰——西夏的嚴峻考驗

在中國宋代歷史上,宋神宗趙頊在位期間,推行了一系列旨在加強中央集權、增強國力的改革,史稱「王安石變法」。然而,在這一系列內政改革的同時,宋神宗也面臨著外部邊疆的嚴峻挑戰,尤其是來自西夏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