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曾罕見地以中文標題發表過一篇文章。
文中講到了這裡,說她一千年前的繁華就如同今日之紐約,是曾經的「世界首都」,彼時這裡人口超百萬,GDP佔了世界1/3。
這篇文章名為《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雲》。
是的,這裡就是開封。
©凡人
1954年,自河南省會遷移至鄭州後,開封失去的,不僅僅是持續時間長達1000多年的「省府地位」。
開封,再無哪座都城如它一般,以一幅畫卷定格千年煙火;也再無哪座城池如它一般,在黃河泥沙下埋藏六座城垣,層層疊疊,訴說著「城摞城」「宮摞宮」「路摞路」「牆摞牆」「門摞門」「馬道摞馬道」的滄桑與堅韌。
北宋東京城
開封的歷史,總與一條河息息相關——汴河。作為隋唐大運河的通濟渠段,汴河曾是連接南北的命脈,北宋時更因漕運之利,讓開封一躍成為「人口逾百萬,貨物集八方」的世界第一大都會。
彼時,開封商業之發達、人氣之鼎盛,堪稱空前絕後。就以居住人口為例,鼎盛時期的唐長安城為100萬,明清北京城為120萬,而開封則突破了150萬。
圖說北宋開封的繁華。來源/中國珍寶館
而作為時年最繁華的商業城市,開封不僅出現了新的商業形式——街市制(臨街開店),還突破了封建堡壘式的坊市制度(商業區與居住區分離)以及時間限制(夜市、曉市)。
北宋東京城的商店臨街而設,坊市界限打破,夜市通宵達旦。勾欄瓦舍、茶棚酒肆、商販擺攤、藝人雜耍,盛況空前的大眾娛樂,不僅吸引來了世界各地的商賈遊客,連宋徽宗也常微服遊逛,與民同樂。
《清平樂》劇照
《清明上河圖》中,汴河兩岸商鋪林立,駝隊穿行,虹橋上車馬如織,酒肆中賓客盈門。這幅長卷不僅是藝術的巔峰,更是北宋市井生活的全景圖。
《清明上河圖》局部
英國史學家湯因比就曾說過:「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生活在中國的宋代。」也有不少人將北宋的東京汴梁評為「現代人穿越古代最嚮往的城市」。
©開封清明上河園景區
然而,黃河的饋贈與懲罰始終相伴。
水讓開封擁有了一切,也聯手政治、地理等因素封印了開封的繁華。
從1180年到1944年間,有歷史記載的黃河水淹開封城就多達105次,加之金朝定都中都(今北京)、汴河漕運停擺,也接連切斷了開封的生命線。
歷史上,開封因黃河水患七次被掩埋,卻又七次在原址重建。這座城市,像一位倔強的老者,在淤泥中一次次站起,將輝煌與苦難都刻進骨血。
開封的厚重,不僅在黃土之下,更在筆墨之間。
這裡是「宋詞之都」。
宋詞代表柳永、周邦彥、秦觀、李清照、歐陽修、蘇軾、王安石……都是她的文化IP。
《夢華錄》劇照
這裡是「書畫聖地」。
大相國寺曾是北宋皇家寺院,黃庭堅、米芾、蔡襄等書法名家長居京城,就連身為帝王的宋徽宗都書畫一絕。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這裡是「忠義之城」。
開封府中,包拯的虎頭鍘依舊凜然;岳飛廟內,「還我河山」的吶喊猶在迴響。
©凡人
這裡還引領了世界的進步。
她在天文(水運儀象台)、數學、醫藥、農學、建築(營造法式)等各個領域寫滿豐功偉績;而且中國四大發明中的三項,即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也是在北宋真正得到普及與應用。
東京夢華
開封承載著一段璀璨的過往。千百年間,多少王侯將相在此指點江山,多少文人墨客在此揮毫潑墨,多少尋常百姓在此柴米油鹽......
今日的開封,雖褪去帝都光環,卻仍以一身煙火氣,續寫著「東京夢華」。
去開封一定要
:
登龍亭,踏「城摞城」
龍亭公園的蟠螭石階下,六座古城疊壓成一部立體的史書。站在龍亭大殿遠眺,潘楊二湖碧波如鏡,倒映著千年興衰。
游清明上河園,夢回大宋
按《清明上河圖》復原的實景園區中,虹橋橫跨汴河,腳店酒旗招展,市井雜耍、水上傀儡戲輪番上演,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
訪大相國寺,聽梵音鐘聲
北宋時的「皇家佛國」,魯智深曾在此倒拔垂楊柳。寺內八角琉璃殿的千手千眼觀音,精雕細琢,令人嘆絕。
尋州橋遺址,踏北宋車轍
新近發掘的州橋遺址,青石橋面上深深的車轍印,是汴京繁華最沉默的見證。
©WU明陽
品鼓樓夜市,嘗人間至味
華燈初上時,鼓樓廣場化作美食江湖。一碗炒涼粉、一碟黃燜魚、一串羊肉炕饃,舌尖上的開封,從未辜負「汴梁」二字。
舞榭歌台、百年風流終有盡頭。
千年一夢,汴梁不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