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主動為中美會晤鋪路?在美國務卿魯比奧證實中方不接請帖後,一位特殊人物抵達中國!
據環球網消息,日前,美國蒙大拿州參議員史蒂夫·戴恩斯抵達北京,這是特朗普第二任期以來,首位訪華的共和黨高級別官員。州參議員在美國政治中的職位、地位還是比較高的,是州政府的核心決策者之一,相當於我們的人大常委會委員,省部級官員。戴恩斯訪華的背景頗為複雜,尤其是在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想來華訪問被中方拒之門外後,戴恩斯的到訪似乎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或者說寄予厚望。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曾多次嘗試推動訪華行程,為什麼我們不歡迎呢?不僅因為此人以往的對華強硬態度,還為因他看其在涉台等問題上發表了不當言論、做出了不當行為,被中方明確拒絕。日前,魯比奧在接受電台採訪時還大言不慚,稱美國可以通過提高「得到台灣的代價」,來阻止中國大陸的軍事行動。
這一表態和特朗普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模糊戰術」形成鮮明對比,特朗普認準了算「經濟賬」,而這個魯比奧執意算「政治賬」,進一步暴露了美國在對華政策上的分裂。魯比奧的表態,實質上是美國以台制華戰略的延續。美國不斷通過對台軍售、武裝「台獨」等方式干涉中國內政,試圖阻撓中國實現國家統一。
在這種背景下,戴恩斯訪華身份上的特殊性雖然不明顯,但此行的目的有多元性。作為特朗普的堅定支持者,他和特朗普的公共政策立場高度吻合,而且在經貿領域具有專業背景。上世紀90年代,戴恩斯曾在中國大陸和香港工作六年,他的兩個孩子也是在香港出生的,日前的中美關係確實需要這樣的人來做工作。

這種特殊的經歷,使他對中美關係有獨特的視角和較強的影響力,了解是前提,相互了解才能減少誤判和衝突。戴恩斯此次訪華,正值美國在全球範圍內濫用關稅政策,不斷挑起貿易爭端之際,可以說招致群起反對,當然也有像韓國、日本這樣不敢吱聲的國家。戴恩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希望美國與中國可以有更好的貿易關係,美國企業需要更好地進入中國市場,我們能看出來他的話里仍然是本著「美國優先」意圖,估計這樣不行。
分析來看,戴恩斯的訪華行程承載著三重使命:第一,為白宮對華政策「踩剎車」,試探中方在關稅戰中的底線,尋求緩和中美貿易關係的可能性;第二,為美國農業州爭取生路,明確提出「重啟中美農業貿易」的具體方案,試圖為美國農業利益集團爭取「止損」機會;第三,為中美元首會晤試探邊界,試圖通過非正式渠道了解中方的態度和底線。
戴恩斯訪華雖然為中美關係提供了一定的溝通渠道,但效果有限。一方面,戴恩斯作為共和党參議員,其訪華行程更多代表個人和國會內的某些聲音,難以代表美國白宮官方立場。另一方面,中美之間的深層次矛盾,如台灣問題、南海對峙、科技戰、貿易戰等,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

近來,特朗普政府多次放出風聲,稱中方高層會訪問美國,但是中美高層會晤目前看還沒有安排,這是有原因的,沒基礎、沒氛圍,談了也約等於沒談,特朗普政府應該心裡清楚。當然,中方沒有徹底關閉和美方溝通的窗口,鑰匙就在美方手上。如果真想為中美高層會晤鋪路,應當停止干涉中國內政,尊重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你尊重我,那麼我也理解你目前的經濟困境。只有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基礎上,中美兩國才能開展建設性對話,共同推動雙邊關係穩定健康發展。又想為美國謀福利又想壓制中國,世間只有你好?沒有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