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閱讀前請辛苦點下「關注」。我將每日更新優質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連續獲得了法蘭西與德意志《國是詔書》的承認,1439年,巴塞爾會議進步將宗教會議高於教皇的理論提高為信仰教條,並接著以宣布尤金四世為「頑固的異端分子」、廢除其教職的實際做法展行了這一決議。
然而,會議片面地規定要進行教會頭部的改革,因此引起了新的衝突。
他們規定要取消首年捐,總主教的披肩帶的經費、各種教廷辦公費以及一切不包括在教會公法中的「保留規定」,要求教皇選舉的重新組織以及限制樞機團的人數為24個人。
這些規定在羅馬教廷引起強烈的反感。最後,「合一大會」的問題導致了公開的分裂。
有關教廷收費的改革使得教以往所賴以生存的捐稅如今大部分被廢止,但會議又未找到體面的替代辦法來維持教廷的開支,這樣深深地觸動了教阜的權力利地位,增加了教會對會議的憤恨,參與並主持改革的尤金四世不可能採取配合念度。
恰恰此時拜占庭東正教方面的求援聲更加急切。東羅馬帝國皇帝約翰八世為了取得西方的幫助,同君士但丁堡主教約瑟夫二世以及很有天才的尼西亞大主教貝塞里恩」熱心推動,希臘教會和拉丁教會談判聯合問題。
在康斯坦茨會議結束天主教會大分裂後,尤金四世正好利用與希臘教會談判的機會藉助於實現整個基督教會的合一的歷史契機,提出為使談判有效將大會遷離巴塞爾至義大利北湖、靠近愛琴海岸的某個城市,以使公會議處於自己掌控中,維護鞏固教皇權。
教皇和巴塞爾會議派都想趁此機會給白己撈取政治資本。巴塞爾會議的大部分與會者反對尤金的提議,少部分人同意遷離以德意志為背景的巴塞爾,遷到靠近法蘭西的阿維尼翁,反對到羅馬不遠的義大利某城。
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支持尤金。儘管如此,尤金仍然堅持遷移會址,毫不妥協。1437年重演了1431年的過程,會議傳喚教皇到會聽審。
接著尤金四世宣布解散會議,於1437年9月18日通過教皇令規定大公會議必須遷移到義大利的費拉拉,因為他已經和希臘的皇帝約定這個會議場所。忠於教皇的人離開巴塞爾到費拉拉去參與商討與希臘教會的合一問題。
但是,這一次會議沒有解散,參與這個會議的主要是博士和下層神職人員,會議主席塞薩里尼和庫薩的尼古拉仍然支持會議理論和教會改革,並於1438年1月宣布教被撤職,召開了全國性宗教會議,宣布承認歷屆宗教大會關於會議優先權、定期召開全體會議以及有關教會改革的法令。
與之相應,1438年1月8日尤金在費拉拉召集大公會議,絕罰了參與巴塞爾會議的人。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結束巴塞爾會議和教會合一問題。費拉拉會議被視為巴塞爾會議的續會。這樣,巴塞爾會議與弗拉拉會議同時進行。
繼教廷分裂、樞機主教分裂、教皇與樞機主教分裂之後,基督教會又出現了宗教會議大分裂。1438年3月,東羅馬皇帝帶了許多東方高級神職人員也到達費拉拉,這使基督教世界充滿了重新統一的希望。
只是由於東西教會「和子句」的爭論,東西教會合一問題並未取得進展。由於大量的與會人員經費問題,會費拉拉會議於1439年遷往為會議提供經費的佛羅倫薩舉行。
希臘教會和拉丁教會間進行了長期磋商,於1439年7月6日達致協議,宣布重新統一。東方教會各宗主教仍保留了原有的職權,承認羅馬教會首席權。
希臘人仍保持其禮儀的特點,其神父仍可結婚,而信經中有爭議的「和子」句得到希臘人承認,但不得加入古代信經中。
在希臘人離開之後,佛歲倫薩會議繼續進行,一方面因為巴塞爾會議在1439年5月宣布彈劾了尤金,並於1439年11月5另選新教皇非利克斯五世與尤金四世對抗。
另一方面佛羅倫薩會議還需要解決另一些合一問題,原屬於「基督一性論」的亞美尼亞教會於1439年11月22日在《亞美尼亞人的法令》正式與羅馬教會合一。
在埃及和衣索比亞的屬於「基督一性論」的雅各伯教會於1442年2月與羅馬教會合一,於是在1442年年底,教皇規定這個會議應該遷移到羅馬的拉特蘭宮。
在羅馬,敘利亞東部的雅各伯教會於1444年9月與羅馬教會合,部分的聶斯托利派和塞普勒斯島上的馬若尼特教會於1445年8月接受與羅馬教會的合一。
東西教會的合一及拉丁教會內部派別的合一使教皇尤金四世的威望大大提高,而巴塞爾方新選教皇只得到了薩伏伊、瑞士和一些德國君主的支持,這使巴塞爾會議大為遜色。
在這樣的形勢下,世俗王國必然會表現出各自的教會立場。尤金四世利用各國間的矛盾,巧施外交技巧使其他地區越來越多地轉向自己。
尤金於1443年承認阿拉貢和西西里的王為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的合法國王。對法國國王任命主教德意志皇帝在其世襲的哈布斯堡領地上任命主教等問題作些讓步。
教皇許諾給他加冕,在教會職位的提名權上向皇帝讓步,又提供了一些經濟利益。其中尤金四世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虛弱與其達成《維也納政教協定》,對於「巴塞爾」的小型會議來說,這個協定等於是致命的衝擊。
自從1443年以後巴塞爾會議再沒有召開過正式的會議。德意志從1445年起逐漸轉向尤金教皇。1448年2月17日,德、法兩國君王宣布不再支持巴塞爾會議和會議所選的菲利克斯五世。尤金四世獲勝了,他死後在羅馬由尼古拉五世「繼任。
巴塞爾會議為掩飾其失敗,又選出尼古拉五世為菲利克斯的繼承人,這樣糾紛重重的巴塞爾會議終告結束庇護二世上任後,在1460年1月,羅馬教廷頒布了《詛咒訓》,宣布教皇向宗教大會提出的所有申訴統統無效,凡提出申訴者均要遭到極嚴厲的教會懲罰。
儘管公會議權力高於教皇的思想還存在,並在宗教改革時代很有威力,但巴塞爾會議的慘敗,使教廷由專制制度轉為立憲制度的希望完全破滅了,或者說,使通過召開公會議來實現必要的改革的希望破滅了。
1512一1517年拉特蘭第五次會議駁斥公會議權力高於教皇理論。公會議主義運動以失敗告終。公會議主義運動的失敗與公會議派塞薩里尼、庇護二世以及庫薩的尼古拉等在會議後期轉向了君主制教會政府密切相關。
看到巴塞爾會議上黨爭頻仍,派系林立的情況,他最後把實現憲政的希望寄托在了教皇和皇帝身上。他相信,以強有力的暴力為後盾,皇帝是能夠擔當起在世俗生活領域內進行憲政改革之重任的。
強有力的君主與以社團為基礎組織起來的立法機構密切配合,是能夠為教會的利益有序推進改革的。尼古拉在使德意志等轉向尤金中起了關鍵的作用。
另一方面,尼古拉愛好古典文學,是個人文主義者,與人文主義者過往密切,勸他轉向尤金。他汄為教皇是教會的代表,庫薩也從來沒有要放棄教皇制立場。
尼古拉政治、社會和哲學思想的根基是人文主義,他追求政治地位和財富,他汄為老百姓愚蠢、易犯錯誤,在做決定時往往缺乏理性。這種偏見同時也左右著他對宗教大會代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