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和華國鋒成親,如今92歲仍健在,每年都會去毛主席紀念堂

2023年04月17日21:39:03 歷史 1664

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7歲和華國鋒成親,如今92歲仍健在,每年都會去毛主席紀念堂 - 天天要聞

文章| 以寧

編輯|酒館茶社

17歲和華國鋒成親,如今92歲仍健在,每年都會去毛主席紀念堂 - 天天要聞

如果不提及華國鋒同志的大名,應該無人知曉這位最低調的「第一夫人」——韓芝俊。

韓芝俊17歲便與華國鋒同志相識,兩人相戀一年結為夫妻,並從此相伴一生。

華國鋒同志身旁這個女人為人低調、謙和,從山西到北京,不論遇到怎樣的坎坷,她都始終陪伴在華國鋒身邊,對他體貼入微、不離不棄。

如今的韓芝俊已經92歲,她為人依舊低調,生活得十分樸素。每年毛澤東的忌日和誕辰,他的身影都會出現在毛澤東紀念堂,十年如一日地幫助丈夫完成心愿。

韓芝俊同志與華國鋒同志的相識

17歲和華國鋒成親,如今92歲仍健在,每年都會去毛主席紀念堂 - 天天要聞

解放戰爭時期,華國鋒同志帶領解放大軍南下,在三湘地區擔任了重要職務。新中國成立後,華國鋒在湘潭縣擔任縣委書記,後被調任到中央工作。

完成了撥亂反正,幫助國家平穩過渡到鄧小平時期。五年後,華國鋒同志辭去了國家軍委主席這一職位,過起了遠離喧囂與權力的生活。

華國鋒為人低調,很少接受記者採訪,不再擔任黨內職務後,他就像普通人一樣,過著平凡的生活,居住在北京的西皇城根。

17歲和華國鋒成親,如今92歲仍健在,每年都會去毛主席紀念堂 - 天天要聞

華國鋒很少提及他的私下生活,妻子韓芝俊的事情自是無人了解。華國鋒同志原名蘇鑄,而妻子韓芝俊小自己十歲。兩人同是山西五台縣人。

華國鋒同志本就為人樸素低調,韓芝俊作為華國鋒同志的妻子,也很少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韓芝俊雖不像華國鋒那般為國家做出傑出貢獻,但她從小也是堅定信念,投身於黨的事業。

韓芝俊1931年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生活條件貧窮艱苦。但與常人不同的是,韓芝俊同志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投身解放事業。

17歲和華國鋒成親,如今92歲仍健在,每年都會去毛主席紀念堂 - 天天要聞

她很小就參加了抗日活動,12歲便擔任了兒童團指導員。韓芝俊帶領其他兒童團的成員負責為抗日游擊隊站崗、放哨、送信。就像小學課文里《雞毛信》的故事一樣。

韓芝俊小時候的生活,便是與「日本鬼子」鬥智斗勇。韓芝俊的父母雖說都是農民,但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身份,便是共產黨員。韓芝俊的父親韓七海是當時縣裡的游擊隊大隊長。

也許是從小受到父母的影響,韓芝俊在學習和黨的事業上都十分積極,表現優異,15歲便成為了中共黨員。韓芝俊喜愛文藝,能歌善舞。

17歲和華國鋒成親,如今92歲仍健在,每年都會去毛主席紀念堂 - 天天要聞

1948年,17歲的韓芝俊與華國鋒同志相識,此時華國鋒是山西地委宣傳部部長,而韓芝俊為當時的宣傳部文工團團員。華國鋒同志當時來到陽泉進行視察。

韓芝俊則負責表演節目,接待華國鋒同志。韓芝俊從小便與敵人鬥智斗勇,相較於同年齡的女孩,她擁有更多的淡定從容,在這次節目中,她反串了一名男性角色。

韓芝俊出色的表演和堅定的眼神,讓華國鋒同志對這名年輕女子頗有讚賞。華國鋒同志本就是山西人,他在陽泉有許多故人好友,此時的華國鋒同志已經27歲。

17歲和華國鋒成親,如今92歲仍健在,每年都會去毛主席紀念堂 - 天天要聞

在當時那個年代算得上是「晚婚」。在華國鋒同志離開前,友人想幫華國鋒牽線搭橋,促成一段姻緣,便向華國強同志介紹了一名思想覺悟高、表現突出且樣貌姣好的女子。

迎面走來的女子讓華國鋒出乎意料,這便是前幾日在文工團看見的那名文藝表演者。一切像是冥冥之中的註定,兩人相互欣賞。在韓芝俊18歲那年,華國鋒與韓芝俊喜結連理。

17歲和華國鋒成親,如今92歲仍健在,每年都會去毛主席紀念堂 - 天天要聞

共同赴身共產主義事業

此時的華國鋒已經是一名首長,韓芝俊擔任文藝團的幹部。從此,韓芝俊跟隨華國鋒來到了湖南。華國鋒同志在三湘地區工作了20餘年,一片荒蕪的土地在他的帶領下。

年年獲得糧食豐收,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也在華國鋒同志的關注和支持下,得以持續研究和推廣,華國鋒同志為三湘的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他的汗水灑遍了三湘的每一座高山,他紮根農村和鄉田,樸素的布衣和破舊的布鞋,留下了枝蔓與石粒的劃痕,他帶領一眾鄉村事業建設者,改變了三湘的風貌,造福了三湘的人民。

17歲和華國鋒成親,如今92歲仍健在,每年都會去毛主席紀念堂 - 天天要聞

華國鋒同志的身旁總有韓芝俊相伴,她一邊協助丈夫造福三湘人民,一邊照顧孩子、照看家庭。在華國鋒和一眾人的努力下,湖南的水利、農業、醫療、教育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當年的「三年困難時期」,湖南省的糧食產量在供應當地群眾的同時,還對其他省份提供了幫助。韓芝俊就跟著丈夫踏遍江河山川,這一路上從未停歇。

17歲和華國鋒成親,如今92歲仍健在,每年都會去毛主席紀念堂 - 天天要聞

丈夫在外工作,而韓芝俊就獨自在家扛起家庭的重任,將幾個孩子辛辛苦苦撫養長大。除了打理家庭外,韓枝俊還在當地的輕工業進出口公司任職,她在單位里也是工作勤奮、為人低調、隨和待人。

生活和事業上的困難他都需要獨自承擔,但她從來沒有責怪過丈夫四處奔波、疏於家庭。在華國鋒對韓芝俊表達歉意時,韓芝俊也是表示,丈夫所做的事是在造福人民。

自己也為丈夫感到驕傲。1976年,55歲的華國鋒進入中央擔任了更重要的職務,而此時的韓芝俊是一位平凡的工人,即便薪資很少也認真對待工作。

她在工作中勤勤懇懇,照顧家庭也是無微不至。她熱心待人,又親切負責,無人能夠想到此時的韓芝俊是國務院總理的妻子。

17歲和華國鋒成親,如今92歲仍健在,每年都會去毛主席紀念堂 - 天天要聞

從「父母官」到「接班人」

1976年1月,受人愛戴的周總理離開人世。此時毛主席十分悲痛,他忍受著身體和精神的巨大傷痛,選擇華國鋒同志作為國家的代理總理。華國鋒接手了國務院的各項工作。

毛主席對華國鋒同志十分信任,他認為華國鋒同志是一位政治憨厚的老實人,是百姓的父母官。華國鋒同志在投身黨的事業的這一路上,始終得到民眾的愛戴。

在解放戰爭期間,華國鋒同志。積極開展抗日動員工作,帶領武工部在游擊區敵人正面鬥爭。生產運動時期,華國鋒同志投身一線,與萬千農民一起投身農業事業,以身作則,鼓勵群眾自力更生,幫助湖南居民解決了糧食問題。

17歲和華國鋒成親,如今92歲仍健在,每年都會去毛主席紀念堂 - 天天要聞

在農業合作化期間,28歲的華國鋒同志在湖南長沙得到了毛主席的召見,分享湖南農村農業合作化的實踐經驗,得到了主席的讚許。往後的華國鋒同志20年如一日,致力於改變湖南的落後情況。

在他的帶領下,湘潭縣修建了240km的灌溉工程,100多萬畝農田得到了引水灌溉。他在鄉村大力推廣合作醫療制度,解決了湖南當地血吸蟲防治問題。

他宣揚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教育事業,使得當地的許多傳統劇種、傳統文化得以保護。1971年,華國鋒同志進入國務院工作。

17歲和華國鋒成親,如今92歲仍健在,每年都會去毛主席紀念堂 - 天天要聞

他以「農業發展專家」的身份,協助周恩來總理穩定國家的經濟發展。在華國鋒同志的幫助下,糧食產量得到了穩定增長。

華國鋒時刻關心國家農業的發展情況,並且大力關注農業科研。他注意到了袁隆平當年發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篇論文,並給予袁隆平同志極大地鼓勵和支持。

當袁隆平宣布中國雜交秈型水稻「三系列」培育成功時,華國鋒給予了雜交水稻推廣最大的支持,使全國民眾共同面臨的糧食難題得到了極大程度的解決。

17歲和華國鋒成親,如今92歲仍健在,每年都會去毛主席紀念堂 - 天天要聞

華國鋒同志是一位時代是從基層成長的幹部,他從農村出生,了解百姓疾苦,投身一線基層,致力於改變湖南群眾的貧困現狀。

進入黨中央工作後,也幫助國家農業發展走上了正途。這也是毛主席推薦華國鋒同志擔任總理的原因。1976年,毛澤東主席在北京逝世,華國鋒同志挑起大梁,臨危受命。

用兩年的時間使國家穩定經濟。他承擔起了這份責任,幫助國家完成了過渡期,也不愧於毛主席對他說過的那句「你辦事,我放心。」

17歲和華國鋒成親,如今92歲仍健在,每年都會去毛主席紀念堂 - 天天要聞

回歸生活,歸於塵土

1981年,華國鋒同志完成了一系列黨的事業的撥亂反正後,辭去了所有職位,離開權力核心,與韓芝俊回歸平凡的生活。

他們居住在北京的一個四合院里,以平民的身份過著平淡的生活。兩人穿著最樸素的衣衫,生活節儉,成了兩個平凡的老人。

他們走在大街上,就如同平常老百姓一般,無人能夠想到兩位平凡的老人經歷了怎樣的故事,為家國事業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17歲和華國鋒成親,如今92歲仍健在,每年都會去毛主席紀念堂 - 天天要聞

這些年無論華國鋒經歷怎樣的困難和風雨,韓芝俊都始終陪伴在他的身邊,華國鋒喜愛葡萄樹,兩人便在院子里種樹養花。

此時的華國鋒身患糖尿病,種下的幾十棵葡萄樹結下的果子,他都會分享給前來拜訪的朋友。2008年,86歲的華國鋒因身體原因住進了醫院,此時韓芝俊也已經70多歲。

她在醫院對華國鋒寸步不離,悉心照料。只是這一次,華國鋒同志再也沒能回家照看他的葡萄樹。

17歲和華國鋒成親,如今92歲仍健在,每年都會去毛主席紀念堂 - 天天要聞

葬禮當日,各機關部門領導以及常務委員全員出席,衚衕志也放下本來安排的出訪工作,前往華國鋒同志的葬禮。在這場最高規格的葬禮上,黨中央介紹華國鋒同志的生平經歷。

並強調了華國鋒同志在黨的事業上做出的傑出貢獻。華國鋒同志逝世後,他的骨灰存放在八寶山。韓芝俊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華國鋒同志生前就有所表示。

遺體的安置不能佔用耕地,不可破壞環境,不能與群眾爭地,也不能破壞文物。華國鋒在生命垂危之際,曾向韓芝俊坦言,自己想回到卦山,回到自己打游擊戰的那裡。那裡有樹,清凈。

17歲和華國鋒成親,如今92歲仍健在,每年都會去毛主席紀念堂 - 天天要聞

黨中央選擇尊重華國鋒同志的遺願。華國鋒同志在退休後,也曾回到過自己的故鄉山西,等他去老家看望時,周圍親友的熱情相待讓他感到不好意思,他不想再打擾親友的生活。

於是沒有再回故鄉看望那片故土,華國鋒同志遺願便是,在離開人世後,自己的骨灰能夠放置在家鄉,落葉歸根。韓芝俊說自己的老伴喜歡清靜,一生投身農業。

喜愛花草樹木的自然環境。黨中央將他的骨灰遷至山西交城縣的卦山。讓華國鋒同志的靈魂回歸這片他深愛的土地。

17歲和華國鋒成親,如今92歲仍健在,每年都會去毛主席紀念堂 - 天天要聞

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華國鋒同志一生投身於國家建設和黨的事業,為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都耗費了畢生精力。值得一提的是,華國鋒同志原名蘇鑄,而他自己改名為華國鋒。

意為「中國民族抗日救國先鋒」。就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華國鋒也曾請求能夠瞻仰毛澤東主席的遺容,只是身體情況實在不允許。華國鋒同志對毛澤東主席有著深深的敬意。

他在擔任縣委書記時,便與毛主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此後更是毛主席最忠誠的革命夥伴,他在危難之際談起了國家重任,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幫助國家度過了平穩的過渡期。

17歲和華國鋒成親,如今92歲仍健在,每年都會去毛主席紀念堂 - 天天要聞

華國鋒同志離開人世後,70多歲的韓芝俊會在每年的9月9日和12月26日去往毛主席紀念堂。數十年如一日。這是華國鋒同志生前每年會做的事,如今他的妻子代替他。

每年去瞻仰毛主席的遺容。如今的韓芝俊同志已經92歲,她每年依舊在家人的陪同下,延續著華國鋒同志生前的習慣,幫助華國鋒完成生前的遺願。

不僅如此,這個習慣還成為子女的家規,成為他們瞻仰偉人、懷念家人、堅守初心的方式。華國鋒同志的子女在他的影響下,也都投身了黨的事業。

17歲和華國鋒成親,如今92歲仍健在,每年都會去毛主席紀念堂 - 天天要聞

與華國鋒同志相同的是,這一家人都為人低調,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卻也默默無聞。華國鋒的兩個兒子分別在空軍部和北京衛戍區工作,大女兒在民航總局擔任黨委工會主席,二女兒則是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的幹部。

結語

韓芝俊同志與華國鋒同志相伴60載,兩人同樣年紀輕輕投身革命事業,同樣質樸、低調、懷揣家國大義。這一路上韓芝俊低調謙和,給了華國鋒同志最大的支持。總有這樣的人在背後默默支持和付出,偉大的事業才得以步步紮實,走向光明與復興。

17歲和華國鋒成親,如今92歲仍健在,每年都會去毛主席紀念堂 - 天天要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 天天要聞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報道稱,普京最近向俄羅斯的一批精英通報,談判進程還要花很多時間。這是記者法麗達·魯斯塔莫娃和馬克西姆·托夫凱洛在名為「法里日報」的電子新聞簡報中報道的。該新聞簡報專門報道有關克里姆林宮的消息。這兩名記者曾為《紐約時報》《每日電訊報》和《福布斯》雜誌等媒體供稿,
選購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細節 - 天天要聞

選購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細節

天津具有重要的地理意義,不少好該公墓都建於此,光是國營公墓就有十四家,公益性的有二三十家,選擇十分豐富。當然了,如果要選購的話,還是應當注意一些細節,尤其是初次購墓的客戶。
北倉墓地有什麼墓地可選 - 天天要聞

北倉墓地有什麼墓地可選

為了便於市民選購和來往交通便利,天津基本每個區都建有公墓。天津共有國營公墓14家,那麼北倉有什麼好的墓地可選嗎?北倉好幾家公墓已經飽和了,但是靠近北倉的兩家公墓都是在售狀態,這兩家分別是天津憩園、西城寢園。
天津國營公墓發展情況 - 天天要聞

天津國營公墓發展情況

天津是北京門戶,地理位置意義重要,這片土地上也建有不少不錯的公墓,光國營公墓就有十四家。那麼在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的當下,國營公墓的發展情況如何呢?天津這14家國營公墓不是全部都對外出售,其中有的已經飽和了,也就是不再對外出售或者是墓位緊張了
捷克古代的紅色處女軍了解一下 - 天天要聞

捷克古代的紅色處女軍了解一下

你是否聽聞過 「紅色處女軍」 的故事?這可是一支極為獨特的軍隊,成員皆為未婚處女。9 世紀初,捷克女王麗布施組建了一支特殊的私人衛隊,其成員均是未婚處女,「紅色處女軍」 就此誕生。衛隊隊長普拉斯妲對男人懷有極度的仇視,她只效忠於女王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