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2025年06月16日22:52:05 歷史 1278

1941年6月,德軍大舉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同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全球3000多萬名士兵,在亞歐大陸和海洋上展開激烈廝殺,二戰正式進入白熱化階段。

在這風雲激蕩的時刻,美國生活》雜誌攝影師傑克·威爾克斯,來到了成都龍泉驛鎮。當時,這裡還沒有受到戰火的侵襲,保留著川西壩子特有的寧靜與煙火氣。

他帶著相機四處拍照,清晰而生動的,記錄了大後方百姓的日常生活!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龍泉驛的東門,是通往成渝公路的必經之路,每天都有大量客商從此門進城。

「龍泉驛」之名,始於公元1376年(明洪武九年),最早只是一個驛站。

後來隨著人流聚集,逐漸成為大鎮,擁有一條三里長的主街和十三條巷子,很是繁華。1960年升級為龍泉驛區。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攝影師站在西門魁星樓上,拍攝的街景,只見青石路面上人來人往,兩側商鋪擺滿了貨物,看不到一點戰爭的跡象。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鎮上的消防隊,頭戴斗笠,制服整潔,手拿高壓水槍,身後還靠著各種救火裝備,看起來很是專業。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龍泉驛的戲台,一群士兵在空場上演習。他們都是川軍,訓練完畢後,就將出川抗戰!

四川作為抗戰大後方,沒有躑躅不前,先後有340萬川中男兒,穿著草鞋,毅然趕赴前線,最後有64萬人傷亡,用血肉之軀築起民族的脊樑!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龍泉驛的財神樓,如今位於金輪寺巷的西邊。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街上的雜糧店,大大小小擺了十幾個布袋,品種相當豐富,不愧是天府之國。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街上的米店,白花花的大米從斗中傾斜而下,這種古老的稱量工具,如今已不見蹤影。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街上的雜貨店,除了賣草鞋,還有各種棉麻製品。買家看著稱桿高高翹起,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陶瓷店的老闆娘,一邊吃中午飯,一邊和買家討價還價。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來鎮上採購物資的公司職員,西裝革履,金絲眼鏡,顯得精神幹練。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龍泉鎮公所,這般氣派的建築,在川西鄉鎮中實屬少見,既彰顯著戰時大後方的安穩,也暗合著這座水陸樞紐重鎮的富庶底蘊。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鎮上的方氏祠堂,匾額上的「壯志報國」四個大字,以赤金填漆,筆鋒剛勁有力。

能掛這個匾額,可見這個大家族,有不少投筆從戎的子弟。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鎮上的轎夫,雖然身穿粗布衣衫,但也是乾淨利落。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鎮上的代筆先生,他蘸墨揮毫,替不識字的百姓,把牽掛與思念,寫成方方正正的漢字。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龍泉鎮閱報室,相當於現在的公益圖書館。戰亂年代,一個鎮能建起這種場所,實屬不易。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街上的賣貨郎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理髮店裡的托尼老師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鎮上的一家三口,從他們衣著看,生活水平相當不錯。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擺龍門陣的老大爺,還有人戴著清朝的瓜皮帽。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右邊這位老大爺,還留著辮子!要知道,當時清朝已經滅亡將近30年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茶館裡的小哥,他穿的這身對褂,看起來很有年代感。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茶館裡的人群,有不少人衣服打著補丁,雖然收入不高,但閑暇之餘,還是要來喝碗蓋碗茶的。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鎮上的鐵匠父子,兒子掄大鎚定型,父親掄小錘修邊。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鐵匠的另外一個兒子,正坐在店鋪外面哄弟弟。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鎮上的農貿市場,地上擺滿了米筐,討價還價的聲音不絕於耳。龍泉驛之繁華,可見一斑。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鎮上的一戶人家,男丁出去幹活了,主婦一邊織布,一邊照看孩子。

1941年戰亂時期,美國人來到成都龍泉驛,拍下27張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龍泉驛外的村莊,一對母子拿著雨傘,提著飯盒,去給地里的男人送飯

以上這些,就是1941年的龍泉驛風貌,時隔80多年,如今的龍泉驛,早已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

你能去青龍湖,看白鷺掠過碧波,遙想成渝古道上的馬隊轍痕;

龍泉山,咬一口脆甜水蜜桃,感受漫山桃林里的果香四季;

來洛帶甑子場,嘗一箸九斗碗,回味移民先祖的煙火傳承;

體驗左手桃花右手青瓷,一半歷史一半詩意的蜀地風華!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日本打遍了大半個中國,為何沒有染指陝西? - 天天要聞

日本打遍了大半個中國,為何沒有染指陝西?

抗戰那幾年,日本鬼子的兵幾乎打遍了大半個中國,東北的平原、華南的丘陵,好多地方都被他們踏過,百姓遭了不少罪。但你要是翻史料就會發現,陝西這塊地方,鬼子愣是沒真正打進來。這事兒不是運氣好,裡面的道道得好好說道說道。先說說地形。
《戲台》:在歷史的洪流下,沒有誰能倖免,但有些事情必須堅守! - 天天要聞

《戲台》:在歷史的洪流下,沒有誰能倖免,但有些事情必須堅守!

這部電影有一個很妙的設定,就是電影一開場,包括電影中部,片中人物都在強調一個概念:「打歸打,唱歸唱」, 「他放他的槍,咱聽咱的戲,兩碼事」,意思就是外面不管怎麼打仗戰亂,老百姓該怎麼過日子還怎麼過日子,歌照唱,舞照跳,包子照吃、戲照演,一點不受影響。先開始,我還覺得,這樣的台詞出現的太多,是否有些不...
唐太宗想不到,派個使者去交流,結果他順手滅了個大國回來 - 天天要聞

唐太宗想不到,派個使者去交流,結果他順手滅了個大國回來

唐太宗李世民萬萬沒想到,他派去搞「友好交流」的使者,竟然能幹出如此驚天動地、堪稱「炸裂」的事迹——借兵八千,直接踏平了一個國家!這堪稱大唐外交史上最硬核、最傳奇的一頁,主角名叫王玄策。大唐威儀公元647年,大唐貞觀盛世,威名遠播四海。
賀怡的三段婚姻和她的3子1女,最後一段婚姻諱莫如深 - 天天要聞

賀怡的三段婚姻和她的3子1女,最後一段婚姻諱莫如深

「1931年深夜兩點,你去接她吧,再晚就危險了。」警衛員低聲嘀咕,毛澤覃抓起油燈衝出門。那是一條伸向命運深處的小路,後來人們說,正是那一刻,賀怡的第二段婚姻被悄悄改寫。說起賀怡,許多人先想到的是「賀子珍的妹妹」「毛主席的連襟」,彷彿她註定只
狂攬1200萬美金,當AI遇上「玄學」,美國人也為「東方神秘力量」瘋狂 - 天天要聞

狂攬1200萬美金,當AI遇上「玄學」,美國人也為「東方神秘力量」瘋狂

揚帆出海 作者丨子墨 封建迷信不屑一顧,星座預測每周必讀。 無論是中國道士在澳洲機場被當作「巫師」,用「東方神秘力量」震懾工作人員,還是陶白白、Alex是大叔等國內知名星座博主,藉助西方占星術,融合「中式玄學」風格,收穫了千萬粉絲的追捧。都足以見得,Z世代年輕人越來越追求一種「科學迷信」,這也讓「玄學」的風...
曹錕延慶樓被囚點滴 - 天天要聞

曹錕延慶樓被囚點滴

張紹程/文吳佩孚舊像1924年爆發了第二次直奉戰爭,馮玉祥倒戈,瓦解了吳佩孚進攻奉張的軍事計劃。馮部回到北京,實行軍事政變,囚賄選總統曹錕及其四弟曹銳於中南海延慶樓。吳佩孚得到噩耗,加上奉軍的壓力,敗退天津,欲圖挽回局勢。
為什麼有人認為北周的第一個皇帝是宇文毓而不是宇文覺? - 天天要聞

為什麼有人認為北周的第一個皇帝是宇文毓而不是宇文覺?

在如今的各種歷史資料和介紹文獻中,北周的實際建立者是宇文泰(北周文帝),而北周的第一位皇帝是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覺(北周孝閔帝)。不過一直有觀點認為,北周的第一個皇帝是宇文泰的長子宇文毓(北周明帝)而不是宇文覺。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本鬼接下來說
他是一位抗戰老兵,身體里藏了5顆彈頭,瞞了家人一輩子! - 天天要聞

他是一位抗戰老兵,身體里藏了5顆彈頭,瞞了家人一輩子!

2018年夏天,湖南道縣人民醫院的醫生們面對108歲的楊逢錢皺緊了眉頭。老人意外暈倒被送來急救,當褪去衣衫檢查時,布滿全身的陳舊疤痕已令人心驚。X光片上的影像更讓整個診室陷入死寂——五顆金屬彈頭深嵌在老人體內,被血肉包裹成五個堅硬的肉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