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大量種植,是二里頭王國崛起的關鍵

2023年04月16日21:26:04 歷史 1779

水稻的大量種植,是二里頭王國崛起的關鍵 - 天天要聞

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兩次提到稻:「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與益予眾庶稻鮮食。」


意思是,大禹伯益發放稻種,教導群眾在低洼潮濕的地方種植水稻。


這一記載在新砦遺址二里頭遺址的考古中得到了驗證。


考古工作者對上述兩遺址的土樣進行「浮選法」統計,發現按重量計算,稻米的權重皆為85%左右,粟和黍加起來的重量權重僅為15%。


這裡可能隱藏著二里頭王國崛起的秘密。


1


4.2~4.0kaBP期間,全球各地發生了一場降溫事件。


當時,歐洲阿爾卑斯山地冰川重新活動,北美地區發生嚴重的乾旱事件,西亞地區的降溫幅度堪比新仙女木事件最冷和最為乾旱的時期。


在中國,同樣如此。證據如下:


貴州董哥洞、湖南蓮花洞、湖北神農架山寶洞、遼寧本溪水洞等石筍δ18O顯示,4.2~4.0kaBP期間是一個顯著的弱季風期。東北金川的泥炭纖維素δ13C顯示,在4.2kaBP左右該區有一次大的氣候轉型,氣候從之前長時間的濕潤狀態轉為之後的乾旱狀態。


原理很簡單,中國東部的氣溫、降水的變化,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控制。


當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變弱,雨水帶自然轉移,變得更加靠南、靠東。從而使得東邊和南邊的雨水增加引發澇災,西邊和北邊的雨水減少引發旱災。


當東、南、西、北要麼發生旱災,要麼發生澇災,久而久之,人口就會慢慢向中部地區轉移。


2


人口轉移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一開始是,氣候巨變使人口和資源失衡,造成本地區內部競爭加劇,最終導致大型聚落的誕生。陶寺、石峁等超大型聚落的誕生,即與此有關。


水稻的大量種植,是二里頭王國崛起的關鍵 - 天天要聞

當氣候惡化加劇,為爭奪生存空間,地區之間就會由協作而變為鬥爭。陶寺被毀,就與石峁人群南下有關。韓建業認為,這一考古事件,對應文獻所言的稷放丹朱,未必如此,但背後一定是北方人向中原遷徙。


在陶寺南方,石家河文化遭到毀滅,對應文獻上的禹攻三苗,也與氣候變化有關。


《墨子·非攻上》:「昔者有三苗大亂,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龍生於廟,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穀變化,民乃大震」。


夏冰,即天氣降溫。地坼及泉,即乾旱。這意味著長江流域出現乾冷天氣。


基於考古發現,中原人群似乎並沒有向南方遷徙。所以,戰爭並非總以佔領對方地盤為目的,也有保護自己不被侵犯的目的。


3


4.2~4.0kaBP的降溫事件,造成了整個社會的大崩潰。


例如,在內蒙古岱海地區,老虎山文化由於氣候的影響而發生衰落,該地區留下200餘年的空白;在西遼河流域,小河沿文化曾發生衰落,不少地區出現文化空白。


研究表明,從龍山時代到二里頭時代,黃河中下游的聚落總數量從1669個驟降至180個;山東地區的聚落總數由677個降為44個;晉南地區聚落總面積由2000萬平方米降為不足300萬平米。


大崩潰同樣波及到嵩山南北地區,雖然程度弱一些。


但不同於其他地區,大崩潰之後,嵩山南北尤其是洛陽盆地,人口快速增加。


據統計,二里頭時代,洛陽盆地的聚落總面積超過2000萬平米,相比龍山時代,上升了八成左右。


此時,該如何養活他們?


其實,新砦遺址和二里頭遺址人群中,稻米在飲食比重中的超高佔比,已經在告訴我們,當氣候巨變時,中原地區的糧食結構,因為不單一,兼具南北特徵,所以更能緩解災情。


簡言之,北方種植粟米,氣候巨變後只能退耕還牧,南方種植水稻,受災後什麼也做不了。只有中原地區,雨水少時種植粟米,雨水多時種植水稻,旱澇保收。(基於當時「東亞雨神」南徙,中原地區的平均雨水量要比過去多一些。故此,水稻在二里頭糧食比重中較高。)


水稻的大量種植,是二里頭王國崛起的關鍵 - 天天要聞

當中原地區在氣候巨變時的農業優勢體現出來後,人群遷入是必然的。


伴隨著人口的增加,是財富的聚集,以及政治的統一。


於是二里頭王國就誕生了。


4


眾所周知,堯舜時代,中原遭遇大洪水。鯀治水九年,禹治水十三年,終於成功。在這二十二年里,雖然人們可以通過搬家的方式來躲避洪水,但糧食問題難以解決,因為粟和黍不適合生長於雨季。


這就是為何大禹「令益予眾庶稻」。


彼時,大禹等人認識到水稻的重大作用,所以中原地區的人們才能在龍山大崩潰時代損失最小,並能在隨後的時代,快速崛起。


不得不說,誕生於長江流域的水稻,是二里頭王國崛起的最大功臣。


畢竟,那可是85%的口糧呀。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 天天要聞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報道稱,普京最近向俄羅斯的一批精英通報,談判進程還要花很多時間。這是記者法麗達·魯斯塔莫娃和馬克西姆·托夫凱洛在名為「法里日報」的電子新聞簡報中報道的。該新聞簡報專門報道有關克里姆林宮的消息。這兩名記者曾為《紐約時報》《每日電訊報》和《福布斯》雜誌等媒體供稿,
選購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細節 - 天天要聞

選購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細節

天津具有重要的地理意義,不少好該公墓都建於此,光是國營公墓就有十四家,公益性的有二三十家,選擇十分豐富。當然了,如果要選購的話,還是應當注意一些細節,尤其是初次購墓的客戶。
北倉墓地有什麼墓地可選 - 天天要聞

北倉墓地有什麼墓地可選

為了便於市民選購和來往交通便利,天津基本每個區都建有公墓。天津共有國營公墓14家,那麼北倉有什麼好的墓地可選嗎?北倉好幾家公墓已經飽和了,但是靠近北倉的兩家公墓都是在售狀態,這兩家分別是天津憩園、西城寢園。
天津國營公墓發展情況 - 天天要聞

天津國營公墓發展情況

天津是北京門戶,地理位置意義重要,這片土地上也建有不少不錯的公墓,光國營公墓就有十四家。那麼在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的當下,國營公墓的發展情況如何呢?天津這14家國營公墓不是全部都對外出售,其中有的已經飽和了,也就是不再對外出售或者是墓位緊張了
捷克古代的紅色處女軍了解一下 - 天天要聞

捷克古代的紅色處女軍了解一下

你是否聽聞過 「紅色處女軍」 的故事?這可是一支極為獨特的軍隊,成員皆為未婚處女。9 世紀初,捷克女王麗布施組建了一支特殊的私人衛隊,其成員均是未婚處女,「紅色處女軍」 就此誕生。衛隊隊長普拉斯妲對男人懷有極度的仇視,她只效忠於女王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