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塵肆虐、荒無人煙,界碑矗立在千里大漠之間。
只有真正走過內蒙古阿拉善的邊關路,才知道這裡環境有多艱苦。
這條路上,一代代移民管理警察前赴後繼奔赴邊疆,用青春書寫「祖國在心中」的誓言。
3月10日清晨,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阿左旗邊境管理大隊銀根邊境派出所民警輔警們熟悉的沙塵暴再次捲土重來。迎著風,銀根邊境派出所組織該所新招錄輔警前往邊境前沿開展「走邊關·巡邊境」主題黨日活動。
警車在戈壁的「搓板路」上顛簸前行,窗外的荒漠起伏向前,一叢叢的駱駝草星羅散布在荒漠上,車身隨著路面起伏,車輪摩擦地面發出震耳響聲,他們的目的地是距離派出所80公里外的戍邊夫妻警務室。
「歡迎大家,叫我乃超就可以。」到達警務室後,民警徐乃超對剛剛下車的輔警們激動地打著招呼,並帶領大家參觀了警務室的每個功能用房,詳細介紹了轄區情況及警務室日常工作等內容。
「這面錦旗是去年冬天我和妻子李文娜在寒風中救助一位大車司機後送給我的,那位大車司機經歷了這危險的一晚後,就徹底退休了。」看著冷清許久的辦公室站滿了人,徐乃超開心地打開了話匣子。
每走到一個功能用房,聽著大風吹著旗杆發出的叮叮聲,輔警們感受到警務室生活的不易。「走進戍邊夫妻警務室,體驗了戍邊夫妻民警的日常工作生活,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們行走在大漠戈壁間,用默默堅守詮釋出的忠誠與擔當,和對祖國的無限熱愛,我們應該向他們虛心學習。」輔警李曉雪看著夫妻倆的婚紗照說。
「我們警務室所在地,與中蒙邊境直線距離不足7公里,今天刮沙塵暴,到了後還需步行巡邊,希望大家克服困難,做好個人防護。」該所教導員張浩的一番話,讓輔警們打起精神,立馬整理了下各自的裝備,準備進入工作狀態。
在戈壁間巡邏,不僅考驗體能,更是對意志的磨礪和錘鍊。張浩在排頭帶路,輔警們緊跟其後。一路上,張浩悉心講解沿途地理環境、邊境情況。
「大家看,那就是界碑!」臨近界碑,大家難以掩飾激動的心情,一路小跑來到界碑面前,紛紛撫摸著神聖的界碑,掏出手機與界碑合影。
界碑就在前方,輔警張超群激動不已。這是他第一次親眼看到界碑。觸摸界碑,他更加明白,「界碑是大家心中最高的山峰」。
一旁,輔警白烏依漢望著界碑,許久沒有說話。
原來,白烏依漢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濰坊艦服役,參加過葉門撤僑、亞丁灣索馬利亞海域護航、中俄軍事聯合演習等多次大型執勤任務,去年和家人商量後,他主動要求報考到條件艱苦的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參加警務輔助工作。
「看到界碑,讓我想起了曾經為國護航的日日夜夜,戍邊的日子也許艱苦,但能再次以不同的身份為祖國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覺得人生特別有意義。」望著界碑,白烏依漢思緒萬千。
隨後,大家懷著久久不能平靜的心情來到了轄區居邊護邊堡壘戶「巴營長」家,聆聽老人半個多世紀以來自己的巡邊守邊故事。
大家口中所說的「巴營長」是銀根邊境派出所居邊護邊堡壘戶巴音別立格,從上世紀80年代起,「巴營長」便穿著綠軍裝,與派出所民警一起執勤巡邏,成了派出所的一位「編外民警」,他雖不穿警服,卻與派出所民警一樣,用滿腔的赤誠,守衛著祖國的邊防線,不管風吹雨打,都要不定期地沿著邊境線巡邏一遍。戍邊半個世紀,他見證了派出所一批又一批民警的離開與新鮮「血液」的注入,已然成為派出所民警心中的「老兵」。
「聆聽一個個戍邊故事、親眼見證祖國邊境界碑,這種感覺很神聖,感覺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丈量祖國的邊境,邊境巡邏雖然辛苦,卻意義非凡。」在返回的路上,輔警們交流著這次邊境踏查的感受,表示將履職盡責,全心投入今後的邊境管理工作中,堅決築牢邊境安全屏障。
(來源:平安內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