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床頭櫃裡面有一件紅嫁衣,待我死後,要穿這件紅嫁衣下葬!」說這句話的是一位82歲鶴髮雞皮的老婦人。聽罷這句話,屋子內的人面面相覷,過了一會兒,一位中年人遲疑著開口:「行,就按照您說的辦!」得到中年人的答覆之後,老婦人含笑閉上了眼睛。
幾天之後,老婦人的葬禮如期舉行。人們給老婦人換上了紅色嫁衣,還有梳上了新娘的髮髻,插上了紅色的簪花。紅色嫁衣與葬禮的氣氛格格不入,老婦人究竟姓甚名誰?她堅決要穿著紅嫁衣下葬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隱情呢?
這一切還得從1914年開始說起,毫不誇張來講,老婦人的一生實則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被騙入「洞房」卻毫無怨言
老婦人的名字叫做付三妮,於1914年出生在河北省行唐縣南賈素村的一個貧苦農家,是家中的第三個孩子。那是人吃人的民國時代,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正因如此,付三妮的出生並沒有讓父母覺得欣喜,反而平添了幾分惆悵。
儘管當時家裡貧困,但是在那個年代,窮苦人家依舊相信「多子多福」。也正是在這種思想的作用下,付三妮的父母又為付三妮生了四個弟弟妹妹,連同付三妮在內,家中一共有四男四女八個孩子。
只可惜造化弄人,後來家中的男孩都因病去世,只剩下付三妮和家裡的幾個姐姐。付三妮聰慧懂事,很早就能夠體諒家裡的難處,常常會主動做一些農活,維持家裡的生計。
歲月荏苒,在17歲那年,付三妮已經出落得亭亭玉立,常言道:「女大不中留」,付三妮的父母便開始琢磨起付三妮的婚事。因為付三妮漂亮、賢惠,前來提親的媒人幾乎踏破了付家的門檻,但是付三妮看來看去,偏沒有等到一個稱心如意的有情郎。
很快年關將至,一位媒婆喜氣洋洋再度登門拜訪:「庄頭村那邊兒有個姓崔的小夥子,名字叫崔志堯,模樣很是不錯,還是師範學校畢業的,現在在做教書先生,家裡有十幾畝良田,我看他配你家姑娘正合適!」
聽完媒婆的一席話,在邊上坐著的付三妮一下子羞紅了臉。見到閨女這副神態,付家父母便覺得這事兒八九不離十,於是便安排倆人見了一面。
在和崔志堯見面當天,付三妮特意穿出了過年才會穿的紅色襖裙,紅色襯得付三妮美艷動人,剛一見面,崔志堯便看呆了眼。
這次見面十分順利,崔家的聘禮很快送了過來。婚禮如期舉行,經過拜天地的流程之後,崔志堯與付三妮便進入了洞房。
賓客鬨笑著散開,崔志堯順勢掀開了付三妮的紅蓋頭。只見他掩面而泣,十分愧疚地說道:「三妮,你穿紅嫁衣比咱們見面那天還好看,只是,我騙了你,以後你跟著我只能過苦日子了!」
付三妮十分震驚,經過仔細詢問,崔志堯終於說出了實情。原來所謂的十幾畝良田已經賣出了大半,而且崔志堯的父母常年卧病在床,家裡孩子眾多,崔志堯還有五個弟弟妹妹,在教書的同時,崔志堯還需要出去打零工來補貼家用。
崔志堯的人生經歷和家庭情況和付三妮高度相似,聽完丈夫的一席話,付三妮心中並沒有被欺騙的憤怒,反而她十分理解丈夫的處境,她當即表示:「沒關係,我們兩個人一起努力,把這個家撐起來!」聽了付三妮的話,丈夫崔志堯也深受觸動,他含淚點了點頭。
只可惜,付三妮的「善良抉擇」並沒有讓她的生活變得更好一些,而是將她從原本辛苦的生活推入了一個更加不幸的深淵。
丈夫離家出走,付三妮挑起大梁
打從嫁到崔家這一天起,付三妮就開始沒日沒夜幹活。因為公婆無法生活自理,吃飯睡覺都得靠付三妮幫忙,不僅如此,付三妮更是需要操持一大家子人的吃飯問題,瑣碎繁重的生活很快讓付三妮憔悴下去。
好在崔志堯勤懇務實,十分能體貼妻子的辛苦,在閑暇之餘還會親自教付三妮讀書識字,並且在此期間向付三妮傳達一些「民主和平」的革命思想,兩人舉案齊眉,日子也算是苦中有甜。
在1933年,付三妮懷孕了,兩人很快要迎來愛情的結晶。就當付三妮以為一切步入正軌的時候,命運急轉直下,春節過後,崔志堯還給付三妮留下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如果我三天沒回來,你把我屋子裡的書全燒了!切記!」
三天期限很快過去,付三妮依照丈夫的叮囑燒掉了屋子裡的所有書本,而崔志堯再也沒有回來過。
在懷有身孕的情況下,付三妮依舊要照顧一大家子人,其辛苦可想而知。後面女兒出生,付三妮想到自己的處境,心中悲痛萬分,她給自己的女兒取名為「忙妮」,認為女兒的這個名字最貼近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
不幸並沒有擊垮付三妮,她就像一株生命力旺盛的野草,又重新站了起來,只可惜殘忍的命運並沒有因為付三妮的堅強而對她有半分手軟。
日子一天天過去,忙妮也日漸長大,她常常會問付三妮自己的爹爹在哪裡,童言無忌,但是這句話卻戳中了付三妮的心坎子,她只得眼含淚水一遍又一遍向孩子解釋:「等你長大,你爹就回來了!」
只可惜,忙妮後面因為一場重病夭折,她沒有長大的機會,付三妮也一直沒有等到自己的丈夫。
突發意外,付三妮堅持要穿著紅嫁衣下葬
忙妮夭折後,付三妮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精神支柱,她一天比一天憔悴下去。付三妮父母於心不忍,便將付三妮接回了娘家。
然而付三妮生性善良,在回到娘家之後,她便時常惦念崔家的兩位老人,幾經糾結,付三妮還是決定回到崔家,重新撐起這個家。
春去秋來,物換星移,幾十年眨眼而逝,付三妮在這期間不僅為公婆養老送終,還幫助崔志堯的弟弟妹妹張羅了親事。
都說長嫂如母,付三妮為這個家做出的犧牲被眾人看在眼裡。考慮到忙妮夭折後付三妮十分孤獨,崔志堯的一眾弟弟妹妹便希望付三妮從自家孩子當中挑一個合適的,過繼到她身邊,來安享天倫之樂。
付三妮看著眾人,眼裡流出了感動的淚水。幾經權衡,付三妮最終選中了崔志堯五叔弟家裡的長子崔大平。崔大平從小就是被付三妮拉扯長大,兩人有著十足的深厚情誼。
後來崔大平也成了家,生了孩子,付三妮便承擔起幫助崔大平拉扯孩子的任務。
付三妮的孫子叫做崔建強,他為人聰慧,在學習上十分厲害,付三妮老是覺得崔建強身上有著崔志堯當年的影子,常常會望著孫子出神。
在1996年春節前夕,因為天氣寒冷,82歲的付三妮便提出要幫自己的孫子去烤一烤棉褲,來暖和暖和,卻不料因此引發了大火,付三妮也因此被燒成了重傷,孩子們連忙將付三妮送到醫院,在醫院的重症監護室當中,付三妮整整撐了7天。
到了第八天,付三妮一掃病中的頹靡,堅持要回家,孩子們不敢懈怠,連忙叫了一輛車把老人送到家中。
當天下午,付三妮已經虛弱到幾乎睜不開眼睛。孫子崔建強連忙把家人全都叫了過來。在交待了後事之後,付三妮伸出手指了指床頭櫃,示意崔建強將床頭櫃打開。
在打開床頭櫃之後,崔建強拿出了一個藍色的小包袱。而在打開這個小包袱之後,全部人都驚呆了,裡面赫然是一件做工精美的嫁衣。
付三妮看著這件嫁衣欣慰的笑了,她對著眾人說:「我要穿著這件紅嫁衣下葬,他說過,我穿紅色的衣服好看。」聽罷這句話,眾人沉默無言,畢竟村子裡老人去世都是身穿壽衣,還沒聽說誰家穿紅嫁衣下葬的。
過了一會兒,崔大平似乎下定了決心。他遲疑著開口道:「行,就按照您說的辦!」聽到崔大平的肯定回答之後,付三妮含笑閉上了眼睛。
斯人已逝,但是遺願卻未完成。崔建強回想起奶奶生前的音容笑貌,他決定幫助奶奶找回爺爺,了卻奶奶一生的遺憾。
崔建強的萬里尋親路
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在完成學業之後,崔建強便踏上了尋親的旅途,經過多方尋找,崔建強終於得知了崔志堯的生平事迹,拼湊出了當年事件的原貌。
原來崔家當年確實輝煌一時,因為祖祖輩輩都是讀書人,甚至在村子裡算是遠近聞名的書香門第,在崔家的這幾個孩子當中,崔志堯最為聰明伶俐,被崔家父母寄予了深切的厚望。
在13歲的時候,崔志堯便在考試當中一舉奪魁,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保定二師。 崔志堯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柔弱書生」,他從小便是非分明,嫉惡如仇。亂世當中,奸商當道。在上學途中,崔志堯發現當地的奸商惡意操控物價,欺負窮苦百姓,他當即叫了幾位與自己私交甚篤的同學,一把火燒了奸商的鋪子。
崔志堯的義舉讓不少百姓對他交口稱讚,可他也因此鋃鐺入獄。崔家父母為此事大動肝火,被氣得卧病在床,為了將崔志堯贖出來,崔家拿出了全部家底,還變賣了不少田產,崔家正是因此才沒落下去。
經此一事,崔家父母想著崔志堯能夠安分一些,沒想到,崔志堯又去帶頭鬧起了革命。崔家父母認為崔志堯之所以如此「膽大妄為」,是因為沒有成親,心性未定,便想著為他張羅一門親事,於是這才有了故事開頭的那一幕。
在得知當年事件之後,崔建強十分感動,正是因為千千萬萬如同崔志堯一般青年人以星星之火照亮前路,他們這一代人才得以擁有光明的未來。
聽到這個故事之後,崔建強思慮良久,他突然想到,如果這個故事是真的,那麼他應該能在行唐縣烈士紀念館當中找到爺爺的資料。
工作人員聽完崔建強的講述也十分感動,他主動幫崔建強查找了建以來所有的烈士資料,但是卻一無所獲。
這是怎麼回事兒,難道自己找尋的方向錯了?自己還能不能找到爺爺,完成奶奶的遺願?崔建強第一次陷入了自我懷疑當中。
想到奶奶這六十多年來的等待,崔建強很快收拾好心情,重新出發。經過多方詢問和查找,在2011年,崔建強幾經輾轉來到了江西高安,他聽兩位老戰士說崔志堯曾經在本地的一所學校教書。
在撈到當地之後,崔建強又一次聽說了崔志堯的故事。原來在離家之後,崔志堯幾經輾轉,來到江西高安的一所學校教書,同時宣傳革命思想。
在1939年,日本人打到了江西,為了避難,崔志堯聯合幾位同事把當地群眾轉移到團山寺,不料日軍勢如破竹,很快便查到了這裡,為了救當地的兩位婦女,崔志堯被敵人用刺刀刺死,當場壯烈犧牲。
在江西高安烈士檔案館,崔建強終於見到了爺爺的照片,他與崔志堯血脈相連,隔得這樣近,又這樣遠。
在2011年6月,崔建強與當地部門取得聯繫後,他將崔志堯的屍骨挖了出來,遷回了老家,與付三妮合葬。
生不同衾死同穴,這也是另外一種浪漫。付三妮用整整六十四年,終於等到了自己的心上人。
故事到這裡終於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尾,在這個故事當中,無論是付三妮的痴情等待,崔志堯的熱血報國,還是崔建強的萬里尋親都讓人感動。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負重前行,正是千千萬萬如同付三妮、崔志堯一般普通人的奮力堅守,才有如今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