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是中國古代一個游牧民族,最早起源於中國的東北地區。早期世代以狩獵游牧為生,後來為了求得更好的生存空間,開始不斷對外發動戰爭。
由於他們常年狩獵游牧的緣故,身體素質比中原地區的人要強不少。所以在前往中原地區掠奪財富的時候,很容易獲得比他們游牧狩獵多得多的財富,後來自然將掠奪變為他們謀生計的重要手段。
宋遼澶淵之盟後,契丹並沒有安穩的過日子。他為了爭奪疆土和子民又發動與朝鮮半島上崛起的高麗大規模戰爭。
雖然發家是在草原,但是契丹並沒有完全控制亞洲東部的草原,還有其他的一些草原部落在時刻反抗著契丹的統治。
雖然直到滅亡,強大的契丹也沒有真正實現入主華夏實現真正的當家作主的夢想,但是「契丹」這個名字卻實實在在地與中國的稱謂掛上鉤了。
在金朝滅掉契丹後,契丹貴族耶律大石率領部分契丹力量向西遷移,順勢收編了滯留在西北部重鎮可敦城(曾經也是回鶻汗國的重要城市)的兩萬契丹騎兵部隊,並於1124年建立了西遼,或稱為喀喇契丹。
西遼的疆土地跨中國新疆、今蒙古國和中亞的部分地區,耶律大石不僅僅抵擋住了金朝的追擊,而且四處擴張。他們於1141年一舉擊敗當時稱霸亞洲西部的強大政權塞爾柱帝國。
塞爾柱帝國是突厥人的一個分支所建立,曾經經常與東羅馬帝國交戰,所以西遼(即喀喇契丹)的威名也因這一戰而遠播至歐洲。他周邊的一些政權諸如西喀喇汗國、東喀喇汗國、高昌回鶻及花刺子模先後臣服於強盛期的西遼。
由於西遼盤踞在中亞一帶,阻隔了亞洲東部與西方交流,西遼還繼承了契丹時期吸收的許多華夏制度,他甚至自認為是古代中國的正統王朝的延續。所以在歐亞大陸西部的國家甚至誤認為當時的中國都處於喀喇契丹的統治之下,以為這個喀喇契丹就是中國。而當時與西遼同時代的偏安在江南的南宋,並不為西方世界所熟悉。於是乎,契丹的西方語言單詞拼寫名稱 -Cathay不脛而走,成為了一部分西方國家對於中國的稱呼。
1218年西遼被蒙古所滅。此後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遊歷了元大都後,在自己的遊記中描寫了蒙古人統治下的契丹省的繁榮昌盛,並說那裡遍地都是黃金和香料,使得契丹的名字在歐洲家喻戶曉,而且成為歐洲人嚮往和追求的夢想。Cathay成為西方人對中國,特別是金朝故地的代稱。直到今天,在斯拉夫語國家中,仍然稱中國為契丹。
一直到1575年,曾到過福建沿海的西班牙人拉達考察後指出:「我們通常稱之為中國(China)的國家,曾被威尼斯人馬可·波羅稱為契丹(Cathay)。」此後明朝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義大利的傳教士利瑪竇來到北京城,根據自己生活經驗以及對於經緯度的實測,確鑿無疑地證實,北京城就是《馬可·波羅遊記》書中描述的汗八里,而契丹(Cathay)和中國(China),就是指他所在的大明王朝這塊區域。
契丹不僅在實力上曾經是亞洲東部的霸主,而且在其滅亡之後還成為中國的代名詞。這是草原文明廣闊影響力的一個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