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恭親王常寧,是順治帝的皇五子,康熙帝的皇弟,可以說在康熙朝是顯赫的王公家族。然而,隨著一代又一代的繁衍,到了清朝中晚期,大多數子孫後代都淪為了閑散宗室,不得不去自謀生路。
但是,從常寧的子孫人生來看,通過宗室科舉入仕的案例較多,有的位居魁閣,也有的從小官擢拔為封疆大吏。因此,這些閑散宗室的出路甚至超越了王公貴族。
今天要說的是恭親王常寧的一位六世孫,叫做愛新覺羅嵩森,自高祖父開始就已經是閑散宗室,沒有爵位。然而,嵩森憑藉著卓越的才能金榜題名,成為了兩榜進士,從一個小官被提拔為朝中魁閣。
來看一看宗室嵩森的逆襲人生。
一:五世祖海善,康熙年間深受皇恩,可還是犯了錯。
愛新覺羅海善(1676-1743):胤字輩,康熙帝皇侄,身份地位尊貴。當然,海善還是恭親王常年的第三子,順治帝的皇孫。
20歲,康熙帝下旨冊封他為奉恩將軍。28歲,晉爵為多羅貝勒,可見康熙帝對這個侄子還是很不錯的。37歲那年,因犯錯較大,不得不將他的爵位革除,淪為閑散宗室。
海善比雍正帝2歲,自幼在一起玩耍,感情較好。雍正帝繼位後,直到雍正十年,還是將海善的多羅貝勒恢復了。
乾隆八年,68歲的海善走完一生。
二:高祖父隆靄,因庶出長子,卻失去了襲爵機會。
愛新覺羅隆靄(1694-1753):弘字輩,恭親王常寧長孫,多羅貝勒海善長子。
康熙三十三年,一方面在皇宮,另一方面在恭親王府中,同年誕下了兩個孩子,一個是康熙的嫡長孫弘皙,另一個是恭親王長孫隆靄。
隆靄出生後,雖深受祖父喜愛,但屬於庶出。貝勒海善去世後,次子祿穆布也就是嫡長子也在14年去世。但是海善並沒有讓長子來襲爵,反而讓祿穆布的長子來承襲了爵位。
隆靄自此以後的仕途就有很大的差距,直到42歲才授予了一個四等侍衛,從五品職位。次年,升為三等侍衛。
乾隆九年,在三等侍衛任上幹了7年後,因病告退,後在家賦閑養病長達九年,離世的時候已經60歲了。
三:曾祖父存誠,位居第九子,擔任侍衛長達23年。
愛新覺羅存誠(1722-1795):侍衛隆靄第九子,康熙六十一年出生。25歲擔任四等侍衛,27歲升任三等侍衛,41歲擢為二等侍衛。48歲因病退出,自此回家養老,遺傳了家族的長壽基因,也活到了74歲高齡。
四:祖父和父親皆為閑散,一生無作為。
愛新覺羅福昌保,是綿字輩,道光帝族兄,乾隆十五年出生,是侍衛存誠的次子。後卒年不詳,一生閑散。
愛新覺羅和悅(1784-1861):奕字輩,閑散宗室福昌保的第三子,活到了78歲高齡。
五:閑散宗室嵩森的逆襲人生。
愛新覺羅嵩森(1826-1904):載字輩,恭親王常寧六世孫。
1.咸豐朝,成功中舉。
道光六年,嵩森出生在閑散宗室存誠的府中;
27歲,參加宗室科舉,成功中舉。
2.同治朝,提名兩榜進士,後屢屢提拔。
40歲,參加進士科考試,奪得進士出身,但前期已經考過多次了。
同年,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43歲,選拔為翰林院編修,正七品,無疑是從小吏開啟仕途生涯。
44歲,充當國史館協修;
45歲,授予司經局洗馬,品級為從五品,主要在詹事府中供職,屬於其中的屬官。
同年,充當文淵閣校對;
48歲,提拔為協辦院的功臣傳提調官;
49歲,授予翰林院侍讀學士,官居從四品。
3.光緒朝,擢拔為朝中魁閣。
光緒三年,52歲的嵩森被授予詹事府詹事,正三品,並奉旨充當日講起居注官,成為了光緒帝的近臣。年底,授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掛二品銜。
光緒四年,53歲擢拔為禮部右侍郎,
光緒五年,54歲入八旗供職,被授予鑲白旗漢軍副都統,從二品;
同年,正式署理工部左侍郎,後轉為禮部左侍郎;
光緒六年,55歲調任盛京禮部侍郎;
光緒十一年,60歲署理盛京戶部侍郎;
光緒十三年,62歲擢拔為都察院左都御史;
光緒十五年,64歲授予理藩院尚書;
光緒二十年,69歲以尚書的品級休致;
光緒三十年,79歲走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