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收緊稀土產品對外出口的背景下,作為資源貧國的日本決定「出道成為稀土生產國」,而他們的目光則聚焦于海底資源。據日經亞洲7月1日報道,日本計劃於明年1月正式啟動首個從近海礦床開採稀土礦物的試點項目。但不知是無意還是有心,在日本的相關報道中,似乎連篇累牘地都在強調有望解決「有無」,卻無人在意「成本」。
報道介紹,目前日本海洋開發研究機構(jamstec)已經把把深海科學鑽探船「地球號」部署到了日本的離島南鳥島附近,並計劃開採當地水深5500米海底的泥漿。在計劃中,日本方面希望能在三周的時間內收集35噸的海底泥漿,並運送回本土做分析提煉。計劃預計每噸泥漿中會含有約2公斤稀土礦物。
按日本方面的說法,南鳥島周邊地區就估計蘊藏著約1600萬噸稀土,儲量位居世界第三。這些泥漿中鏑和釓的含量尤其豐富,可以用來製造電動機的磁鐵、核控制棒等具有關鍵價值的產品。據日本tbs新聞、東京電視台等媒體報道,如果日本能夠開發這些海底資源,則有望在稀土生產領域和中國「分庭抗禮」,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日本海洋開發研究機構的「地球」號鑽探船 jamstec
日本經濟新聞則表示,日本政府的確做了這樣的規劃。日本政府預計最早在2028財年,就能將從南鳥島海域開採的稀土資源投入到國內企業的實際生產當中。不過,報道也承認日本實際上還並不清楚這些水深在4000至6000米的海底泥漿礦床的具體情況。
日本之所以對海底資源抱有如此大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是日本海洋開發研究機構的確曾在2022年於本土附近的海域採集到過富含稀土元素的海底泥漿。這讓日本的政界和經濟界非常驚喜。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海底泥漿的開採深度只有2500米,只有後來日本規劃中海底泥漿礦床水深的大約一半。後續開採計劃在工程上是否可行,還需觀察。此外,日本的相關勘探、開採計劃還嚴重依賴國際合作。日本在南鳥島的試驗性開採項目本來應該在2024財年就啟動,但由於英國公司製造的管道交付被推遲,因此整個項目的進度都被推遲了。
報道還稱,日本計劃在2027年再進行一次持續時間更長、規模更大的試采工作,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採集1000噸泥漿。同時,日本政府還計劃在南鳥島就地建造一座簡易精鍊廠,以方便稀土資源後續運往日本本土進行深加工。
毫無疑問,日本對「海底泥漿煉稀土」的路線充滿了期待。不僅僅是日本經濟新聞對此做了報道,包括東京電視台、tbs等主流媒體都以「日本的稀土」、「寶泥」等關鍵詞為核心做了大量報道。
但觀察者網注意到,似乎日媒的報道都集中在「獲取稀土資源的原材料」上。至於「採集水深4000米以上的原料成本如何」、「採集來的原材料如何提煉」、「開採和提煉的產能是否能滿足日本經濟界的需要」等關鍵性的問題,則幾乎沒有日媒做進一步分析。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