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多人少,為何還發生饑荒,當時為何不加大開荒種田力度?

2025年07月01日16:33:05 歷史 1166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已經不再需要為了飽腹而發愁。

古代地多人少,為何還發生饑荒,當時為何不加大開荒種田力度? - 天天要聞

但對於100年前,甚至是更久遠的祖先們來說,這可沒那麼容易。

翻開史書,「人相食」、「易子而食」、「白骨露於野」的記載幾乎每隔幾年都會出現。

這可不是亂說的,據清代史料記載,當時身為糧食主產區的蘇滬,268年間竟發生了1487次縣級災荒。

古代地多人少,為何還發生饑荒,當時為何不加大開荒種田力度? - 天天要聞

這實在有些令人難以理解,要知道,古代人口可並不像現在這麼多,但國土面積與如今卻基本相似或是更高。

理論上來說,這應該是地多人少的「完美開局」,那麼為什麼還會發生饑荒,當時的朝廷又為什麼不加大開荒力度呢?

古代地多人少,為何還發生饑荒,當時為何不加大開荒種田力度? - 天天要聞

真實情況可並不像大家所想的那麼簡單……

開荒有心無力

古代地多人少,這確實不假。

對於一個佃戶而言,開墾出來的土地歸農民自己,這似乎也是一個非常有誘惑力的選項。

古代地多人少,為何還發生饑荒,當時為何不加大開荒種田力度? - 天天要聞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開荒可並不像大家所想的那麼簡單。

首先,開荒的第一步,你需要有足夠的工具,而出於效率考慮,這個工具最好是鐵製品。

可問題是,全套的鐵製品農具,對於一個農戶來說,幾乎相當於他們幾個月甚至一整年的收入。

古代地多人少,為何還發生饑荒,當時為何不加大開荒種田力度? - 天天要聞

或許有人覺得,說不定他之前家裡就有足夠的農具呢,這當然不是不可能,但概率太小了。

事實上,對於大部分古代農民來說,他們可能根本湊不齊全套的鐵制農具,只能靠木石農具將就。

古代地多人少,為何還發生饑荒,當時為何不加大開荒種田力度? - 天天要聞

至於開荒必備幫手,也就是耕牛,「小農十戶難置一具」,甚至說不定一個村子也就只有一兩個家庭才能擁有。

就算是有了耕牛,那也不是十全十美的,面對荊棘叢生的生荒地,耕牛出於本能,往往畏刺不前,只能「全賴人力曳犁」。

古代地多人少,為何還發生饑荒,當時為何不加大開荒種田力度? - 天天要聞


有沒有錢購買農具和耕牛是一方面,而更關鍵的是,那些荒地之所以沒有被開墾,那當然是有原因的。

地勢險惡和用水問題不說,很多地方往往生態還非常惡劣。

古代地多人少,為何還發生饑荒,當時為何不加大開荒種田力度? - 天天要聞

北方鹽鹼地「斥鹵舄鹵,不生五穀」,漢代農人需引黃河水反覆沖洗數年方能耕種。

南方沼澤則瀰漫著致命瘴癘,唐代嶺南墾荒者「遇瘴癘者十死四五」,更慘的還是宋代廣南西路移民,「病痢而死者十常八九」。

古代地多人少,為何還發生饑荒,當時為何不加大開荒種田力度? - 天天要聞

即便僥倖避開毒瘴,想要清除荒地上的原始植被以及各種石塊,也足以讓一個成年男子積勞成疾。

漢代《氾勝之書》記載壯丁日伐林木不過一畝,北宋江西山民為掘除盤根錯節的竹根,「十丁勞作三日方盡一株」。

古代地多人少,為何還發生饑荒,當時為何不加大開荒種田力度? - 天天要聞

此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一般情況下,對於古代農民來說,想要把一片荒地變為熟田,至少需要三年時間。

第一年需要清除植被,基本上顆粒無收,第二年試種雜糧,畝產不足一斛,第三年稍有起色卻也經不起絲毫天災。

古代地多人少,為何還發生饑荒,當時為何不加大開荒種田力度? - 天天要聞

也就是說,想要順利完成墾荒,古代農民們不僅需要購置農具和耕牛,還需要儲存至少足夠一家人吃一到兩年的糧食。

而且還要天公作美,墾荒那幾年當地不能出現什麼大的災害,這對於古代普通農民來說,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古代地多人少,為何還發生饑荒,當時為何不加大開荒種田力度? - 天天要聞

更大的可能或許是《宋史·食貨志》所記載的那樣:

皇祐年間淮南墾荒者「春耕夏耘,秋獲僅充饑,冬寒無衣蔽體,凍死者相枕於道」。

古代地多人少,為何還發生饑荒,當時為何不加大開荒種田力度? - 天天要聞

更關鍵的是,就算僥倖走了大運,成功開墾出來了田地,但這也並不意味著它會是你的。

墾荒完成,厄運到來

那些看似無主的荒野,實則是皇權賞賜權貴的儲備庫。

古代地多人少,為何還發生饑荒,當時為何不加大開荒種田力度? - 天天要聞

一旦農民費心竭力把土地開墾完成,那他們的厄運也就要來了。

唐代敦煌文書中就曾說過類似的案例,均田制許諾「男丁百畝」,但沙州農戶實際受田甚至不足三十畝。

太平公主以「墾荒」之名圈佔鄭縣萬畝沃土,申訴農民反遭杖殺。

古代地多人少,為何還發生饑荒,當時為何不加大開荒種田力度? - 天天要聞

明朝正德年間河北皇莊佔地三十七萬畝,這三十七萬畝地是從哪來的呢,當然是民田。

為了湊足田畝數額,太監惡仆強奪民田稱為「荒地」,並最終引發「畿內泣血之聲聞於天聽」的暴動。

古代地多人少,為何還發生饑荒,當時為何不加大開荒種田力度? - 天天要聞

清代東北放墾時,漢民流汗三年開出的熟地,常被旗人憑「跑馬占圈」強奪。

當時因此民間甚至傳出了一句民謠「流汗三年整,旗人一鞭奪」。

更荒誕的是,即便農民僥倖覓得無主荒地,那也不能隨意開墾。

古代地多人少,為何還發生饑荒,當時為何不加大開荒種田力度? - 天天要聞

根據清雍正七年陝西開墾例律,需官府「插標招墾」方算合法,私墾者隱地一畝即遭責懲,土地充公。

賦稅枷鎖

即便衝破前兩重阻礙,古代的農民們也還要面對第三重危機,那就是賦稅。

古代地多人少,為何還發生饑荒,當時為何不加大開荒種田力度? - 天天要聞

中國古代的賦稅非常高,就算是實行「三十稅一」的田租,因此被大家公認賦稅較低的漢朝。

如果算上口賦、芻稿稅這些雜七雜八的暗稅的話,也要至少榨取農民超五成收成。

明代「一條鞭法」簡化稅制後,火耗銀卻反而增加了三倍不止。

古代地多人少,為何還發生饑荒,當時為何不加大開荒種田力度? - 天天要聞

更殘酷的還不止是如此,北魏均田制、明代屯田等政策,在實行初期確實鼓勵墾荒,甚至有些說不定還會特意降低賦稅。

但是隨著時間流逝,那些想要土地的高官豪族們,自然會有各種方式,試圖拿到這些新開墾的土地。

古代地多人少,為何還發生饑荒,當時為何不加大開荒種田力度? - 天天要聞

想要達成這一目的,最好的辦法是什麼,當然就是增稅,一旦賦稅提的過高,農民連賣田都做不到,只能棄耕。

畢竟不管是均田制還是屯田,那些田地歸根到底並不屬於農民本身,而是屬於皇帝。

古代地多人少,為何還發生饑荒,當時為何不加大開荒種田力度? - 天天要聞

此外,除了以上這些問題以外,開荒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大批量的開墾荒地很容易造成生態問題,這並不是危言聳聽,為了開荒,植被和樹木統統被砍伐。

古代地多人少,為何還發生饑荒,當時為何不加大開荒種田力度? - 天天要聞

一旦在這個時候出現一場暴雨,就非常容易出現福建「一歲沖刷,膏腴盡成石田」的慘狀。

結語

自然環境惡劣,開墾出來的田地,連產權也無法得到保證。

在這種情況下,也難怪古代普通農民開荒的積極性會那麼低了。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七一勳章」獲得者吳天一:為高原醫學「粉身碎骨」 - 天天要聞

「七一勳章」獲得者吳天一:為高原醫學「粉身碎骨」

(健康時報記者 邱越 王艾冰)為了方便學生隨時找他,吳天一院士把家安在離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步行僅10分鐘的地方。在這個百餘平米的屋子裡,處處都是各種書籍和資料,「高原醫學」的痕迹隨處可見。在吳天一書房兼卧室的最顯眼處,擺放著那枚代表黨
琉球有權獨立!中國將領一句話讓全日本集體破防:這是宣戰 - 天天要聞

琉球有權獨立!中國將領一句話讓全日本集體破防:這是宣戰

「琉球不該屬於日本!」中國將領一句隨口拋出的話,瞬間讓日本上下炸開了鍋。這話聽著平淡,可威力不亞於扔了顆輿論炸彈。日本急了,網友怒了,連官員都坐不住了。琉球這塊小島,背後藏著什麼秘密?將領的驚人發言一名中國退役將領在某次東亞安全會議上,淡淡
剛宣布要加入我國,並升起五星紅旗,卻在3小時後消失的國家 - 天天要聞

剛宣布要加入我國,並升起五星紅旗,卻在3小時後消失的國家

「錫金國王下令升起五星紅旗,宣布加入中國!」——1975年4月10日,這條消息短暫傳出,震驚周邊國家。然而,僅三小時後,印度軍隊開進錫金首都甘托克,這場「中國夢」瞬間破滅。錫金,這個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小國,為何會在關鍵時刻做出如此決定?
庫頁島的老百姓,日子有點難,對中國人嚴防死守,是行不通的 - 天天要聞

庫頁島的老百姓,日子有點難,對中國人嚴防死守,是行不通的

「中國人的錢,我們想要,可又怕他們把島『吞』了。」庫頁島一位漁民的話,透著點無奈。曾經的中國東北寶地,如今成了俄羅斯的「後院」,島上資源多得能閃瞎眼,可老百姓日子卻緊巴巴。面對中國伸來的橄欖枝,他們既眼饞又犯怵。嚴防死守,真能守住啥?富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