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雖然是文明古國,但帝制時代的中國從來算不上是一個全球大國,甚至不是全球事務的積极參与者。
鴉片戰爭之前,在主導中國對外關係的「天下秩序」中,周邊小的政治實體要向這個「中央帝國」的皇帝進貢,包括現在中國國土在內的,之前都是作為小的國家獨立存在。當然,中國當時比較強大的中央政權也允許他們存在,允許這些政治實體享有自治與太平。
中國皇帝很少有興趣向亞洲大陸以外的地區擴張,雖然成吉思汗打到了歐洲,但只是征服了就走,並沒有霸佔。在15世紀的短暫時期,中國的皇帝一度允許建造遠洋船舶,鄭和下西洋就是例子,太監鄭和先後七次遠航、遠抵中東和非洲東海岸。
但後來的皇帝不但禁止這種遠洋活動,而且禁止建造遠洋大船。對他們來說,能夠管好中國漫長的邊境就夠麻煩的,更不要說和遠在海外的國家建立聯繫了。1793年當英國特使馬戛爾尼來到中國提議通商時,乾隆皇帝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1839年到1842年和1856年到1860年的兩次鴉片戰爭之後,歐洲列強迫使中國開放了部分沿海口岸,但中國政府幾乎從來不想主動走到亞洲疆域之外。當工業革命使西方國家崛起時,作為一個國家,中國未能有效地應對挑戰。由於中國回應軟弱,讓西方帝國主義列強主宰了對華關係,甚至主宰了中國沿海的產業和貿易。
時至今日,我們看到一個東方大國再次崛起,並且與世界的交流密不可分,這歸功於毛澤東等等革命者建立了新中國,也與鄧小平領導小逐步融入國際社會。
在奠定了基礎之後,當代中國韜光養晦,奮起直追,逐步擴大了話語權,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