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2022年12月10日22:53:03 歷史 1925

北宋名臣包拯,以清廉公正而聞名於世,被世人稱作是「包青天」,他那大公無私的青天形象早已融入在百姓心中。

包拯一生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廣為流傳,人們稱讚包拯是「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在百姓的心中,包拯的地位很高,他為官清廉,又勤政愛民,還敢於直諫,為國家和百姓盡心儘力,後世人將其看作是清官的代名詞,「包青天」的美名也因此流芳百世。

後世的百姓都將包拯認作是他是文曲星轉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由於民間傳聞包拯的黑面形象,因此包拯還被稱為「包黑炭」。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 天天要聞

公元1062年,包拯得病去世,終年六十四歲。

據史料記載,包拯出殯當天,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前來為包拯送葬的百姓如潮水般源源不斷地湧來,站滿了街頭小巷。

這21口棺材裡面其實也是有一定防盜作用的,據說盜墓賊從此以後還立下了一項規矩。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 天天要聞

「包青天」包拯

包拯,字希仁,出生於宋真宗咸平二年,廬州合肥人士。

包拯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有「竭忠死義」之志,但實際上,包拯的仕途之路卻並非一帆風順。

首先就是包拯的科舉之路,宋仁宗天聖五年包拯才考中進士,被授任為大理評事職位,出任知縣,而那時候的包拯已經28歲的「高齡」了。

後來為了侍奉年邁的雙親,包拯又辭官回鄉,直到父母雙雙離世、守孝期滿之後,包拯才再次赴任,成為了一方知縣。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 天天要聞

包拯為官廉潔,從不貪污受賄,在家裡的日常生活也十分簡樸。

知縣的任期滿之後,包拯的名聲也漸漸傳了開來。

在此之後,包拯的官職才開始越做越大,先是從開始的小八品芝麻官,慢慢地升遷到了樞密副使。

樞密院宋朝相當於全國軍機的最高機關,是屬於正二品的官階,包拯的職權功能就等同於宰相之職,還可以管理軍政大權,在當時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高官」了。

據史書記載,包拯一生擔任過許多官職,其中人們最熟知的「包青天」便是「開封府尹」這個職位。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 天天要聞

這是北宋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官職,宋太宗、宋真宗等幾位皇帝在即位前也曾擔當此任,這個職務需要統攬當地所有的民生及司法事務,擁有很大的實權。

古往今來,朝廷為官者多如牛毛,像包拯這般兩袖清風之人也不在少數,然而像他這樣能真正流芳百世的卻實在少之又少。

歸根結底,還是在於包拯是一方百姓真正的父母官,他始終將關懷人民視為己任。

包拯在位期間,所到之處都善於體察民情,運用權利明辨是非,懲奸除惡,還老百姓一片清明世界,可謂是所有百姓的福星。

包拯處理政事非常勤奮、不辭勞苦。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 天天要聞

宋仁宗慶曆三年,陳州地區大雪紛飛,當地的許多桑棗樹木被凍死,直接導致第二年的春蠶和小麥數量大幅度減產。

當地的知州便向宋仁宗上書請求免除「支移、折變」。

「支移」和「折變」是當時北宋農民向朝廷納稅的一種形式,然而實際上,這些方式也極大地增加了百姓納稅的成本,再遇上這種極端惡劣的自然災害,於百姓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話說時任監察御史的包拯在聽聞此事之後便親自到陳州察訪,了解到當地的情況,之後便立即上疏,請求皇帝特降詔書,最終使當地的百姓在大災之年不再受「折變」之苦。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 天天要聞

《包公下陳州》、《包待制陳州糶米》、以及《包公放糧》等故事,都是從包拯請求免除陳州「折變」一事演化而來。

包拯鐵面無私、不畏權貴的性格特點,在歷史上也是很突出的。

在《包拯集》中,便記載了不少包拯彈劾官吏甚至是皇親貴族的史料。

一是包拯七彈貪官王逵

此人與宰相陳執中等一脈大臣交好,且本人還深受宋仁宗喜愛,因此行貪污腐敗之事時也毫不手軟。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 天天要聞

這個王逵做荊湖南路轉運使,曾非法搜刮過不少錢財錢物。

當地的黎民百姓聚眾反抗,王逵做的醜事被揭露之後,被降為池州知州。

慶曆五年,王逵升任為江南西路轉運使,卻仍死性不改,欺壓百姓。

包拯時任監察御史,便上疏彈劾王逵。

慶曆六年,包拯再次連續兩次彈劾王逵,王逵先是被改任為荊湖北路轉運使,後又改任為徐州知州。

皇祐二年十一月,王逵升任為淮南轉運使。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 天天要聞

眼看王逵魚肉百姓,但皇帝卻始終沒給王逵做出實質性的處罰,時任知諫院的包拯繼續上疏彈劾王逵,但這次卻沒有得到皇帝的回復。

在這之後,包拯仍不死心,接連三次上疏彈劾,並向皇帝直言道,任命王逵這樣的貪官擔任轉運使,對百姓來說是一場莫大的災難。

包拯這番義正辭嚴的話語震動了整個朝廷上下,最後朝廷才罷免了王逵的轉運使職務。

二是六彈國丈張堯佐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 天天要聞

這個張堯佐是宋仁宗寵愛的張貴妃的伯父,一直倚仗著張貴妃的權勢,對外自稱為「國丈」。

慶曆年間,張堯佐由知縣跳級升為權知開封府,後又在皇祐元年驟升為三司使,相當於當時的副宰相職位。

張堯佐官職雖高,然而本質上卻是個碌碌平庸之輩,每日只顧著人情世故和花天酒地,對當地的民生百姓之事毫無建樹。

於是,從皇祐二年開始,知諫院包拯便開始上疏彈劾張堯佐。

最開始的時候,宋仁宗的態度是置之不理。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 天天要聞

包拯不死心,又接連上了兩封彈劾的奏章,反覆論列當地的民生百姓與張堯佐的不為之舉,懇請皇帝另選人才擔任三司使職位。

在包拯的再三彈劾下,宋仁宗才不情願地罷免了張堯佐的三司使職位,但卻轉眼授予他更高的「四使之職」,位同宰相。

任命一出,朝廷上下一片嘩然。

包拯自知宋仁宗此舉意味著先前是惱怒自己了,但他卻毫不畏懼,立即上疏皇帝,不但斥責張堯佐不知羞恥,竊據權位,並指出宋仁宗有「私昵後宮」之過。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 天天要聞

宋仁宗對包拯的彈劾繼續視而不見,包拯並不氣餒,再次上疏,請求宋仁宗罷免張堯佐職位。

皇祐二年十一月,在百官退朝之後,包拯仍舊在宋仁宗面前就張堯佐的問題爭辯不已,言辭激烈,甚至還在不經意間將唾沫濺了宋仁宗一臉。

宋仁宗知道包拯一片忠心,因此並未責備於他,最後還是聽從包拯的意見,罷免了張堯佐兩個職務。

包拯一生所任官職,除了三司使、轉運使這樣的管理財物的職位以外,還主要擔任如監察御史、知諫院這種專管監察言事的台諫官。

在任諫官期間,包拯也是個披肝瀝膽,敢言直諫的人物,當時朝廷上的士大夫們稱都將包拯成為「包拯真中丞」。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 天天要聞

一直以來,包拯對宋仁宗都是敢於犯顏直諫。

不論是平時商議國事,還是遇到災變情況,包拯上疏宋仁宗,一方面對治國安邦的大計提出建議,一方面還敢於對宋仁宗本身的過失提出批評。

包拯還特意上疏過《進魏鄭公三疏札子》,將魏徵的三篇奏疏謄抄給宋仁宗,希望宋仁宗能做到像唐太宗那樣的「英明好諫之主」。

南宋名臣韓元吉還曾評價包拯,稱其「切切論諫,有古諍臣之風」。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 天天要聞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

包拯一生一共娶過兩位妻子,原配李氏未生育而早逝,史書上關於這位夫人的記載也只有隻言片語。

李氏身亡後,包拯續娶了董氏,兩人舉案齊眉,相敬如賓,董氏也先後為包拯生下了一男二女。

初為人父,包拯內心十分高興,為長子取名為包繶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 天天要聞

等到包繶長大的時候,包拯已是身居高位,宋仁宗愛屋及烏,包拯唯一的兒子也被封為太常寺太祝,且在他十九歲那年娶了淮陽崔氏為妻,夫妻恩愛。

然而就是這樣事業愛情雙豐收的包繶,卻在一年之後溘然長逝。

幸運的是,包繶當時已為人父,總算還是留下了後代。

包拯當年已經五十五歲的年紀了,突然失去了唯一的兒子,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可想而知,但好在還有個小孫子在身邊聊以慰藉。

但命運似乎就是這麼愛捉弄人,包拯的小孫子在五歲那年又不幸夭折,這對包拯來說,無疑才是最大的痛苦。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 天天要聞

包拯沒有想到,自己晚年竟然如此凄涼,先是失去了兒子,接著又失去了孫子,如今自己竟然就這樣無後了。

偌大的包府,如今除了包拯之外,就只剩下他的夫人董氏、兒媳崔氏以及董氏的陪嫁丫鬟滕妾孫氏。

接二連三的巨大打擊,也讓包拯肉眼可見地衰老了許多,身體狀況也一日不如一日。

史書記載,包拯最後是得了疾病去世的。

宋仁宗嘉祐七年五月十三日,包拯正在樞密院處理公務時突然發病,回家之後,包拯就開始一病不起,宋仁宗曾派了許多御醫大臣前去看病也無濟於事。

當月二十五日,包拯不幸去世,終年六十四歲。

包拯去世時,他的第二個兒子包綖才五歲的年紀。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 天天要聞

包綖為滕妾孫氏生於自己家中,後被包拯的兒媳崔氏迎回包府,後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之位。

包拯去世之後,宋仁宗悲痛欲絕,還親自到他家中弔唁,並停止朝會一天,以失哀悼。

為了處理好喪事以及護送包拯的靈柩回鄉,宋仁宗下令將包拯的女婿文效升為保信軍節度推官,負責處理包拯葬事的相關事宜。

京師的百姓在得知包拯去世的消息之後無不感傷,街頭巷尾到處可聽見百姓的哀嘆聲、哭泣聲。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 天天要聞

那段時間以來,宋朝上下的百姓吏民都在哀悼包拯。

為此朝廷還特地將包拯的靈堂設在了大相國寺的旁邊,為的就是讓天下百姓都得以面見「包青天」的最後一面。

前來靈堂祭拜包拯的百姓從四面八方紛紛趕來。

此外,宋仁宗一句包拯清正廉潔、孝順父母、剛正不阿等品行,加封包拯為東海郡開國候,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孝肅」,因此後世也將包拯稱為「包孝肅」。

護送包拯靈柩的是包拯的女婿文效。

包拯出殯當天,當地的老百姓紛紛前來相送,文效為了掩人耳目,便一共安排了二十一口棺材同時從七個城門中抬出。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 天天要聞

其實在這二十一口棺材裡面,只有一口棺材才是真的。

之所以有如此布置,是為了防止包拯的仇家盜墓或者破壞包拯的屍體。

包拯一生剛正不阿,在辦案的過程中也得罪過很多權貴,不知有多少貪贓枉法之徒因此恨透了他,更是恨不得將他千刀萬剮。

弄這麼多的棺材其實就是和曹操的疑冢是一個道理,都是為了防止被人偷墳掘墓。

包拯在下葬以後,其家人還在特地散布了一些關於虛假墓地和機關的謠言,就是為了防止包拯的墓地遭到破壞。

包拯一生愛民如子,在其身死之後,就連盜墓賊之間也不約而同地立下了一條項規矩,不準去破壞或者惦記包拯的墓地。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 天天要聞

在包拯死後六十多年,金軍南下,北宋覆滅,安徽地界被肆意踐踏,包拯的墓地最終遭到了人為的破壞。

包拯作為宋朝的高級官員,其墓地更是遭到了金軍報復性的破壞,包拯及其夫人的墓地都被金軍挖掘出來,但是在包拯的墓地當中,除了屍骨以外就只有一方普通的硯台,足以可見其是何等廉潔。

在包拯整個的家族墓中,最有價值的文物就是那幾塊墓志銘以及上面的文字記載。

這些文字背後,都是包拯的臨終遺訓、清廉之風。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 天天要聞

包拯的生活勤儉節約,極為樸素,即使他後來官至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之位,他的俸銀已經足夠他過上更優越的生活,吃穿用度也一律不缺,但他生活起居所吃所用之物卻依然和剛做知縣時那般儉樸。

包拯對貪官污吏十分憎惡,曾有史料記載,包拯曾在為官一年的時間裡,揪出了多達180多位的貪官。

包拯是一個不朽的形象,雖然包拯去世了,但百姓們卻永遠都不會忘記這位剛正不阿、為民請命的好官。

因為包拯曾經任過開封府,後來百姓們便在府衙旁邊建起「包公祠」來紀念這位忠臣。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 天天要聞

後世關於包拯的安葬地在哪裡一直流傳著兩種說法,在包拯家族的墓地沒有被真正發掘前,關於「包公墓」到底在哪裡的問題,安徽和河南兩地也時常爭得面紅耳赤。

一說是在安徽合肥市東郊大興集,一說是在河南鞏縣。

直到1973 年4月,合鋼二廠擴建,當時下令在該廠擴建範圍內的所有墳墓都需要遷走,省博物館才對包拯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

經過前後四個月的發現,當地一共發現了包拯的家族墓12座,其中包括4座磚室墓和8座土坑墓,陪葬品都是一些瓷器、銀器等物。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 天天要聞

整個包拯家族墓葬,沒有貴重的金銀珠寶,有的只是墓志銘、銅鏡、硯台等尋常之物。

據考察,這些墓座便包括了包拯及其夫人董氏、大兒媳崔氏、次子包綬、次兒媳文氏以及長孫包永年等在內。

包公的墓誌上,除了記錄了包拯的生平事迹以外,其死亡時間及靈柩運回合肥的經過都有著詳盡敘述。

專家們對墓葬中的屍骨進行檢測之後,認定了這就是包拯的原葬墓。

包拯的小兒子包綬,從二十五歲起開始入朝為官,先後做過國子監丞、汝州通判之位。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 天天要聞

包綬為官二十幾載,死後卻在連遷回家鄉安葬的錢財都拿不出來,因此遲遲沒有葬回祖墳。

在包綬整整死後十六年,等到包綬的兒子們都成年了,最後才湊足的錢財,將包綬遷回合肥安葬。

國內動蕩時期,包拯的遺骨無處安葬,四處顛沛流離,包氏後人包義旭等人便秘密將包拯的遺骨葬於包拯的老家。

當地的某位記者得知此事後,寫了一篇《包公遺骨偷葬記》於1984年9月在《合肥晚報》發表,這片文章引起了省委書記的重視,當即要求合肥市政府重新籌備包拯墓葬的相關事宜,將包拯的遺骨葬在包公祠里。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 天天要聞

包拯生前最後的官銜是二品禮部尚書,因此他的墓穴也是按照宋代二品官的規格來規劃和設計的。

後來包拯墓重建完成,其親屬的墓座散落在包拯墓四周。

就這樣,包拯的魂魄又重新得到了安息。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同時從城門抬出,盜墓賊從此立下一規矩 - 天天要聞

參考資料:

來自 許高彬著. 包拯傳[M]. 2018

來自 陳勇著. 中國古代監察人物傳略[M]. 2019:包拯

來自 周毅之著. 讀書與領導力[M]. 2020:包拯《包拯集》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川普關稅落地,印度第一個舉白旗,中國快速實施對等反擊 - 天天要聞

川普關稅落地,印度第一個舉白旗,中國快速實施對等反擊

特朗普所發起的全球貿易戰,打了全世界所有國家一個措手不及,特別是由他本人所規定的所謂「基準稅」更是離了大譜,因為如果疊加美國先前向其他國家徵收的關稅來算,總關稅已經超過了70%。從這一點我們也能看出,特朗普的「關稅武器化」較之於他的第一個任期,變得更加具象化了
中國反制之後,特朗普連夜發文:美國必須堅持住,結果將載入史冊 - 天天要聞

中國反制之後,特朗普連夜發文:美國必須堅持住,結果將載入史冊

日前,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公布公告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關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等法律法規和國際法基本原則,經國務院批准,自即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有關事項如下:一、對原
美國闖大禍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徹底激怒 - 天天要聞

美國闖大禍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徹底激怒

《大西洋月刊》記者爆料美政府高層作戰計劃群聊泄密事件後,英國、加拿大、奧地利近日均對此作出回應。CNN稱,奧地利總統亞歷山大·范德貝倫表示,「美國的局勢再次說明,我們必須考慮(建立)一個強大、自信的歐洲,走自己的路,通過自身力量從戰略上確保歐洲的和平。」英國首
最後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關稅來換取Tik Tok - 天天要聞

最後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關稅來換取Tik Tok

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方單邊對華加征關稅,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商務部新聞發言人 何亞東:中美雙方經貿部門一直通過各種形式保持溝通,中方在關稅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我們堅決反對美方單邊對華加征關稅,反對將經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