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位於廣西南端。既是南端,為何叫北?
據《北海市地名志》可知,北海原先只是一個名叫北海村的古老漁村,因北面瀕海而得名,清康熙初年設「北海鎮標」駐之,是北海地名的首見。
北海設市較晚,1984年之前,北海只是合浦縣管轄的一個鎮,縱橫不過兩條街之大。設市之後的北海,面積也不過3337平方公里,在整個廣西里都是最小的。
然而就是這個小小的地級市,其發展之路令人唏噓。
發展初期的失誤
第一次被特殊照顧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北海成為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也是最小的一個。
其他13個沿海城市分別是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今天看來,這13個城市都發展良好,上海廣州更是成為中國經濟的扛旗者之一,不過相比起來,北海就排不上號了。
其實當初廣西將北海作為發展龍頭,是頗為無奈之舉。改革開放初期的廣西,整體經濟落後,或者說全國經濟都不算好,廣西周邊也沒有強省可以依靠。矮個子里拔高個,北海的地理區位還是不錯的,於是就這樣脫穎而出了。
在防城港被「寵幸」之前,北海是廣西唯一的出海口。它擁有深水海港,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同時,北海地處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往內有龐大的市場腹地,往外可以連通東南亞國家,無論怎麼看,北海的位置都可稱得上得天獨厚了。
基於此,國家就把北海列入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對北海寄予了厚望。
但是,規劃是一回事,實際發展卻又是一回事。
起步之初,廣西在一些政策上走偏了。反觀當年北海的建設模式,雖然廣西將大部分財力都往裡面投,但是看起來更像是跑馬圈地,圈了地也沒有集中引進一批加工製造業,沒有發展成規模的工業產業園。
另外,當時廣西在交通上也沒有優先照顧北海。第一條高速公路是先修通柳州至桂林,美其名曰是要優先發展桂林的旅遊產業,事實證明,無工不富,緊靠旅遊業是做不起來的。
要想富,先修路,但是失去了高速路的北海,在和外界的物流交通上,存在很大的短板,這也就沒能很好地集中引進一批出口導向型的加工製造業,做大城市的經濟基礎。
即使是到了21世紀初期,在「珠三角」產業開始轉移的這段時期里,廣西也沒有修通對接「珠三角」的高速公路來承接產業轉移,失去了可以做大做強加工製造業的機會。
北海的傷痛還遠不止這些,陸地走不通了,好歹還有海運這條路。但是當時的廣西認為,北海市是個死角,沒有優良的深水港,於是,廣西立即調整了戰略發展重點,轉為提拔防城港,在防城港修建廣西的出海基地。其實這個時候的北海,雖然發展緩慢,但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有了一定經濟基礎了,關鍵時刻,卻被打入了冷宮。
在產業發展和交通鋪設上,北海已經失去了良機,但是還有一件大事,讓北海經濟雪上加霜。
房地產泡沫
1992年和1993年,我國經濟已經有了初步復甦,固定投資增速很大,分別為44.4%和61.8%。不可避免的,投機狂潮出現了,股票熱、房地產熱、倒賣汽車等火熱上演。
而這其中的房地產熱,使北海遭受了嚴重一擊。
1992年,全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已經增長到了上萬家,北海更是恐怖,在1992年~1993年間,北海市在打造「第二個深圳」的感召下,出現了1000多家房地產開發商,2000多家中介、代理商。
當時的北海政府認為,既然北海沒有資金,只有土地,那就以土地來「引鳳築巢」,炒地越多,資金也就越多。事實也正如所想,這兩年期間,近10萬外地人擁入,這些人帶來了200億的資金。
然而炒房終有涼涼時。北海的炒房實際上是先擊鼓,再傳花的一種運動,但是能不能成功傳花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市場來承擔。
實際上北海當時常住人口只有20萬,加流動人口不過50萬,而當時的房地產開發規模已經足夠200萬人生活。沒有強勁穩定的需求市場和雄厚的工商業作為後盾,這麼多的房產僅靠北海人是消化不了的,周邊的市縣也不富裕,做不了北海房產的接盤者。
到了1993年的7月,全國信貸規模急劇緊縮,大量資金抽走,北海的房地產熱就此迎來了全劇終,只剩一城的爛尾樓,北海也自此被稱為「房地產泡沫經濟博物館」。
爛尾樓的大量存在,又間接影響了北海的招商引資,嚇退了不少投資者。2002年,德國某跨國公司總裁到北海考察,對觸目可見的「爛尾樓」滿腹疑竇:為什麼有這麼多建了一半的房子?這裡一定發生過什麼事情!
但奇怪的是,雖然房地產美夢破滅了,工業也不行了,另一個產業卻異軍突起。
深陷傳銷
如今說起北海,人們最先會想到什麼?傳銷大概是出現頻率很高的一個詞。
這就是目前人們對於北海的一種固有印象,而這種印象,是其幾十年發展而來的結果。
當初房地產泡沫之後,雖然投資者走了,資金走了,但是留下來的房產卻是實打實的,而且價格又低,加上北海本身是個環境優美氣候宜人的濱海城市,成功地被傳銷大軍看上了。
以旅遊為幌子,租著租金較低的房子,北海的傳銷事業越搞越大。
最終,搞到全國知名。迫於壓力,北海也曾搞過幾次大規模的傳銷掃蕩活動,但是這種產業已經深入北海城市基因,始終難以根除。
而且神奇的是,由於傳銷大軍的進入,北海的經濟開始有了復甦的跡象。幾十萬人湧入北海,要吃要住要消費,這對於本身沒什麼產業的北海來說,是另一種創收之道,尤其是樓市,竟得到了恢復。
但是歧路再好,也不可貪多。傳銷讓全國各地真正的投資者有所顧慮,躊躇不前。北海想要改變人們對其不良印象,走上健康發展之路,還得另謀出路。
艱難的求變
北海自設立以來,其自身定位就頻繁更換,這也被認為是北海發展不好的原因之一。
1997年,隨著市場調整,北海經濟有所回升。1998年,北海進入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1999年廣西把北海定位為商貿旅遊城市。
2000年,北海市委、市政府確定把旅遊業作為北海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支柱產業,以此帶動商貿、房地產等第三產業發展。
2001年,在「大開放大發展」的戰略思維下,北海的定位修正為「商貿旅遊城市」。
「十一五」(2005-2010年)期間,北海的城市定位則是在北部灣(廣西)經濟區中率先崛起,建設區域性國際化中心城市。
頻繁更改的城市定位,頻繁更換的發展方向,使得北海無法將力量往一個地方使,而且不同的定位,也有不同的政策資源變動,這使得北海不管是商貿還是旅遊都沒有兩頭並進,工業更是沒有大的起色。
當初14個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作為面積最小的北海,經濟成果竟也是最小的。失去發展先機艱難行進的北海,到了近些年才終於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