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12帝王,皇太極是最被低估帝王,在位之初,後金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受到了明朝、蒙古、朝鮮的包圍,處境孤立,加上後金內部貴族權勢矛盾,他雖然繼承了汗位,卻得和三大貝勒「按月分值政務」,空有虛名。
在這樣事事捉襟見肘、受人轄制的情況下,他要想成為名正言順的統治者,對內對外都得採取一些非常手段,為了提高自己的汗權,他採取了各個擊破的措施,並且他善於吸取被人所長為己用,仿照明制,逐步建立國家機構,最終將權利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
攘外需先安內,他加強了集權,在國內發展生產力,增強兵力,因為他繼承了父親的意志,想要入主中原,取代明朝,但是想要攻擊明朝,必須先征服蒙古、朝鮮等,消除後顧之憂。
1636年,他已經兵強馬壯,具備了一定的實力,這年5月,他稱帝,定國號「大清」,將女真族改為滿族,開始正式對明戰爭。
皇太極自幼跟隨父親學習狩獵,之後也跟著父親一起作戰,騎射嫻熟,20歲時,從父出征海西女真烏拉部克六城,努爾哈赤知道自己這個兒子不簡單,之後跟隨父親攻明時,又屢獻良計,其聰明才智更是難得。
稱帝攻明時,他風采依舊,重視漢人將領,在多次戰爭中獲勝,逐步蠶食明朝,明朝的寧錦防線全線崩盤,若是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他很快就能入主中原,但就差最後一步,皇太極突然去世。
原本已經勝券在握的清軍瞬間失去了領導者,再一次陷入大亂之中,八旗統帥此時不但沒有想著乘勝追擊,反而開始進行內部鬥爭,都想著這爭奪皇位,尤其是多爾袞和豪格,兩人曾經就有當皇帝的想法,如今更是爭得你死我活,誰也沒想到,這時候代善將福臨推不推上了皇位。
皇太極在大清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沒有他,或許就不會有今後的大清,然而他的死因卻被一筆帶過,《清史稿·太宗本紀》中記載:「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時,無疾崩,年五十二,在位十七年。」
其中所說的「無疾崩」也就是說,皇太極在什麼病都沒有的情況下突然就死亡了,事情果真如此嗎?
皇太極作為當時大清的最高統治者,又怎麼會無緣無故去世,況且當時他還只有52歲,完全不到自然死亡的年紀,他的死史官是真的不知道?還是另有隱情?後來的學者找到了答案:不是不知道,是對於一個帝王來說,他的死因他奇葩,史書不敢正面描述。
皇太極雖然能征善戰,但他有一老毛病,就是「鼻衄」,因此經常頭暈目眩,在《清史稿》中有記載,說他在崇德五年,錦州圍獵時曾經病倒,後來上了安山溫泉療養。當時戰事吃緊,他去了安山溫泉,說明這對他影響挺嚴重的。
然而最主要的原因並非「鼻衄」,而是關於一個女人,皇太極一生中有15個妃嬪,但這些並非都是他所愛,他就像草原上的狼,是一個鍾情的男人,他的最愛只有博爾濟吉特氏,兩人曾經有過一個兒子,但不幸夭折。
崇德六年,他站在前線帶兵打仗,到了最後關頭,不得鬆懈,作為最核心的人物,他的狀態就像一根綳著的弦,可這時候,盛京突然傳來宸妃去世的消息,備受打擊的他顧不得這麼多,立馬趕回了盛京。
奔襲千里,馬不停蹄,他的內心早就擔心不已,可最終還是慢了一步,沒能趕上見宸妃最後一眼,此時他一下人都變得很脆弱,綳著的弦受到如此打擊,而戰事不斷是告急,加上他一直有「鼻衄」,宸妃了病逝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看著宸妃火化之後,皇太極茶飯不思,日日昏迷,哪怕是偶爾清醒,也一直沉湎於悲痛之中無法自拔,大臣們希望他振作起來,於是提議,舉行狩獵,可沒想到在返回途中路過了宸妃墓,這對鍾情的他是一種極大打擊,身體狀況更加差了。他說道:「山峻則崩,木高則折,年富則衰,此乃天特貽朕以憂也。」最終因為愛妃而病逝。
自古帝王多薄情,可皇太極本有開疆闢土,治國理政之才,最終卻因為兒女情長而死,實在令人唏噓。他是一個皇族中不可多得天才,聰睿絕倫,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以這樣的方式去世,是一種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