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行達人/小眾秘境星探/徒步旅行家
潮州菜是粵菜的一個重要分支,它代表著一方的飲食習俗。長期生活在世界美食之都,同時也是粵菜的發源地之一,早已習慣了粵菜的口味。但是來到汕頭,還是會明顯感覺到其中的差異。
在汕頭和揭陽共待了五天,因為是獨自旅行,不太方便品嘗海鮮大餐,主要以街頭小吃為主。在這幾天的時間裡,除了最後一天趕時間,早餐吃了一份m記外,大部分都是以粿條這種潮汕特有的食物果腹,從開始的好奇,到後來則是滿心期待。
其實「粿」這種食物並不是第一次吃,多年前到汕頭出差,當地客戶就曾帶到最市井的地方吃了頓「粿」大餐。可惜時間長了,早已不記得味道,只記得他們說過的「萬物皆粿」這句話。
第一天晚上吃的牛肉飯,地點是在南澳島的後宅鎮。當天下午完成了海濱路的徒步,體力消耗有些大,就想著多補充點碳水。後宅鎮是南澳縣城所在,與宮前大圓相連的龍濱路比較熱鬧,旁邊的金龍路上,有很多小吃店,路邊攤也特別多。看到很多人在吃生腌、喝白粥,這個絕對不敢嘗試,怕影響第二天的行程。
根據手機app的推薦,找到一家網紅店,看店面破破爛爛,以為是那種蒼蠅館,味道應該不會差。點了它家的招牌牛肉飯,有些失望,只當是充饑了。看來老闆是掌握了流量密碼,但在廚藝上卻沒有精進。
真正吃粿要到第二天中午,在北回歸線廣場等公交的間隙,看到對面街上有家快餐店,就讓大媽炒了份粿條打包。因為趕時間,當時還問10分鐘夠不夠,大媽笑道:10分鐘還炒不了一個粿條生意不用做了。果然沒用5分鐘,一份熱氣騰騰的炒粿條就出鍋了,看著還挺誘人。
在站台邊等邊吃,竟然十分可口,還沒吃上兩口車就來了。後來在金銀島買票時,賣票的小姐姐看到我手上拿的粿條,口水直流,還問我在哪兒買的,看著就有食慾。後來,我就坐在金銀島的礁石之上,面朝大海,慢慢享用了這份炒粿條,讓人難忘。
中午在孤獨的樹旁邊的樹蔭里,吃了一份蚝仔烙,也算是海鮮吧。對面就是彩虹的海,其實就是由養殖生蚝的漂浮瓶組成。
當天晚上來到汕頭城區,住在小公園。晚上去逛了一圈,才知小公園並不是一個公園。剛走到老媽宮戲台,就看到了旁邊的老媽宮粽球,馬上要了一個鹹水粽。以前只認甜粽子,在浙江嘉興改變了我的認知。當地把粽子叫粽球,它家的粽球很有嚼勁,裡面的南乳肉很香,三下五除二就幹掉了。
在小公園又找到一家牛肉丸店,點了一碗牛丸湯。因為這道菜流傳較廣,超市也有賣速凍的潮州牛肉丸,有時在家也會自己動手煮上一碗,所以並沒有太多的驚喜。
酒店位於香園,第二天早上起來,來到對面的公園路,這裡有家早餐店人氣挺旺。當時想吃粿條卻不知要怎麼點,後來老闆幫我拿了主意。端上桌才明白,其實和粉面的吃法一樣,只是添加的配料要看個人喜好。當時老闆見我沒有主意,就海鮮、豬雜之類都放了一些,簡直就是一碗痛風湯。
然後我就有了一些經驗,中午在中山公園附近的小餐館裡,點了一份炒粿條,湯則要求少肉多菜,其實端上來一看,該有的都有,當地人可能已經習慣了。
晚上回到酒店,看馬路對面有家店的招牌上寫著火足肉,「火足」為一個字,打不出來。很好奇就跑了過去,原來也是同樣的吃法。這次要了碗干粿條,然後配一份「火足」肉湯,這「火足」是當地特有的語言,其實就是焯的意思,大概就是把海鮮和肉類在開水中輕輕燙熟,以保持其鮮味,正是粵菜追求的精髓。
最後一天來到揭陽,它也屬潮汕地區,飲食習慣基本一樣。這裡的牛肉似乎更加出名,當晚品嘗了他們的牛肉炒粿條,別有風味。老闆還做了份牛肉湯,最初並不太在意,等嘗了一口,發現裡面的牛筋真的太好吃了。
腸粉也是一大特色,珠三角地區一般都是用它做早餐,這裡則一日三餐都吃。後來實在忍不住,就在西馬路的騎樓里嘗了一下。他們在蒸制時除了肉和蛋,還會加入大量的青菜,裝盤後再加當地特有的調味料,營養豐富,難怪當地人直接用它做正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