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以主流價值為光,解讀「濟南故事」,解碼C位新聞。濟南日報·愛濟南推出「追光」欄目,發揮新型主流媒體權威性和創新性,著眼經濟社會發展緊要處、關鍵處、動人處,推出一批「帶露珠、沾泥土、冒熱氣」的全媒體作品,弘揚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與豪邁」與您一起闊步前行。
3月的濟南清晨,市中區東十六里河村街角的「美麗裁縫店」已早早開門。「90後」店主盧美麗手持米尺,為一位驅車一小時趕來的年輕姑娘量體裁衣。女孩定製的新中式旗袍,是這家開了30多年的老店如今最受歡迎的款式之一。

從「連榮」到「美麗」:三代人的接力
這家裁縫店的故事始於1992年。盧美麗的婆婆王連榮從她的婆婆手中接過手藝,在東十六里河村掛出「連榮服裝加工店」的招牌,靠著口碑經營至今。2022年,隨著線上訂單增多,盧美麗開始接手店裡的生意,店鋪更名為「美麗裁縫店」。「婆婆那一輩用紙筆記賬,現在年輕人都在手機上看款式。」盧美麗翻著存有幾萬張服裝圖的手機相冊笑道。

櫃檯旁的老式飛人牌縫紉機仍在運轉,這台196元購於20世紀60年代的機器,見證了婆媳三代人的傳承。「我學藝才七八年,我婆婆14歲就開始做衣服了。」如今,年近九十的姥姥偶爾還會幫忙做些縫扣子的活兒。婆婆則幫忙照看孩子,讓盧美麗能安心接待全國各地的顧客。
一衣一故事:細密針腳里的溫情
「每件衣服都是一個故事。」盧美麗對這句話深有體會。她記得一位輾轉四趟公交車而來的李奶奶,揣著磨破邊的報紙來定製「呢子褲」,後來連孫女的嫁衣也交到這裡。「她總把我們的宣傳報紙放在挎包里,逢人就推薦。」盧美麗的朋友圈置頂至今仍然保留著與老人溫暖時刻。

這兩年新中式旗袍走紅,店鋪每天要接不少定製單。從真絲到香雲紗,從傳統盤扣到改良小喇叭袖,盧美麗會根據年輕人的審美調整設計,但堅持精裁精製、量體三次以上的老規矩。「有人三小時能做好的,我寧願花三天,得讓顧客穿出去自豪地說『這是美麗家做的』。」
小店大世界:從街坊鄰里到海外訂單
不足20平方米的店鋪里,掛著來自天南海北的訂單。去年一位千萬粉絲網紅來美麗裁縫店拍攝定製旗袍的視頻在抖音大火,又為這家老店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粉絲。除了本地顧客,還有從北京、上海甚至澳大利亞遠道而來的客人。面對與日俱增的訂單,盧美麗和婆婆分工明確:婆婆負責老顧客的日常縫補,她主攻定製設計,除了白天抽空直播,晚上還要等孩子睡了再整理線上訂單。

量衣鏡前,剛試完旗袍的姑娘叮囑「腰再收瘦些」,裁衣桌上的小寶咿呀學語。盧美麗說,家人的支持是她堅持的動力:「我就想著守住這家店,本本分分把每件衣服做好。」

牆上的老式掛鐘指向晌午,縫紉機聲又噠噠響起。三十載光陰在這間小店裡靜靜流轉,從姥姥的藍布大褂到年輕人的新中式旗袍,變的是一代代人對美的追求,不變的是三代裁縫對「做好一件衣服」的執著追求。

(濟南日報·愛濟南記者:孫曉清 拍攝/剪輯:孫曉清 實習生:房閣 海報:李想)
來源:愛濟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