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香拿鐵的熱度尚未褪去,又一款茶飲開始風靡年輕人的朋友圈,那就是藥房里的酸梅湯。不少年輕人拿著配方走進藥房,僅需低廉的價格就能獲得酸梅湯等傳統茶飲的原材料。由於熱度持續高企,以至於杭州市醫療保障管理服務中心專門發出告示稱,「酸梅湯」等產品屬於中藥保健類飲品,不屬於醫療保障基金支付範圍。
如果說醬香拿鐵的爆火是因為瑞幸和茅台兩大IP強強聯合帶來的品牌效應,那傳統中式茶飲的出圈則源於當下年輕人對養生的切實需求。從中藥奶茶到傳統茶飲,從針灸按摩到冬病夏治,中式養生相關產業也迎來了高速發展期。由此,不少中藥老字號也加快了年輕化布局。
蔚然成風 中式養生變時髦
「一方面便宜又好喝,另一方面酸梅湯替代奶茶,會讓我覺得生活更健康了。」在南京建鄴區黃山路北京同仁堂內,消費者琳琳如此表示。不過,她也坦承,「確實有跟風的成分,我也是在小紅書上看到以後才過來抓酸梅湯原材料的。」
「保溫杯里泡枸杞」「熬最晚的夜,喝最補的湯」……儘管聽起來很「朋克」,但無可否認的是,當代年輕人的「中式養生血脈」正在覺醒,這股養生潮催生出一條新中式養生賽道。據新華網發布的《Z世代營養消費趨勢報告》,年輕人正成為當下養生消費主力軍,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費超過1000元用於健康養生,18歲至35歲的年輕消費人群佔比高達83.7%。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數據也顯示,中式健康養生食品的消費者中,26歲至35歲消費者佔比最高達35.2%。
「來了很多年輕消費者,不僅酸梅湯賣得好,像燉湯料、艾灸料、足浴料都開始走俏。」北京同仁堂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對我們也是個好事,不僅提升了業績,也能讓更多消費者感受到傳統中藥的魅力。」
除了去中藥房抓藥,三甲醫院推拿科也成了年輕人體驗中式養生的「打卡地」。「因為長期伏案工作,肩頸非常不舒服,後面發現江蘇省中醫院的推拿科效果很好,簡直打開了新世界大門。」正在接受推拿的「90後」消費者袁加輝說。給他推拿的醫生也表示:「最近來理療的年輕人要比以往更多,大多數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不過提前養生有助於預防肩周炎等疾病的發生,也挺好。」
趁熱打鐵 葯企加速「年輕化」布局
「春江水暖鴨先知」,不少葯企嗅到了商機,針對性開展年輕化布局。有產業觀察人士表示,在養生領域,年輕群體兼具高度的健康意識以及強大的購買力,這種趨勢下,不少中藥老字號強化了在年輕群體中的品牌形象建設,並進行了一系列品牌年輕化的探索。
自2021年起,北京同仁堂與愛奇藝、優酷等視頻平台合作,先後在《風起洛陽》《功勛》等熱播劇中投放廣告,以進入年輕消費者視野中。同時,北京同仁堂還圍繞五子衍宗丸、烏雞白鳳丸兩大主推產品,打造了「衍宗」「白鳳」兩款形象IP,並舉辦各種花式活動,以彰顯自身的年輕氣息。
百年老字號宏濟堂推出了阿膠速溶粉、阿膠糕等輕形態中藥保健食品,以滿足年輕消費者的需求。宏濟堂總裁劉濤表示,葯企可以推出一些針對年輕人需求的產品,例如針對熬夜、壓力等問題的健康滋補品。同時,結合時下的潮流元素,推出與中醫藥有關的時尚單品,讓年輕人在娛樂和消費的同時,接觸中醫藥文化。
東阿阿膠則聯名奈雪的茶,推出了奈雪東阿阿膠寶藏茶、奈雪東阿阿膠奶茶、東阿阿膠黑芝麻紅棗糕三款聯名產品及主題手提袋、杯套、膠帶等限量周邊。除此之外,東阿阿膠還通過亮相B站跨年晚會等新奇方式,在年輕消費者中不斷提升知名度。
東阿阿膠總裁程傑表示:「我們把東阿阿膠的故事講給年輕人聽,同時通過現代科技、循證醫學證明產品的功效。這是非常重要的品牌宣傳過程,年輕人對老字號有了新的認識,將慢慢醞釀成為『國潮風』。」
從業績上看,東阿阿膠的年輕化戰略頗有斬獲,其2023年半年報顯示,阿膠塊市場份額明顯提升,上半年整體營收達到21.67億元;實現凈利潤5.31億元,同比增長72.29%。東阿阿膠表示,將持續對年輕消費人群的滲透以及品牌時尚化、年輕化、便利化打造。
道阻且長 產業亦需慢打磨
年輕人對中式養生的熱捧,雖然為中醫藥行業拓展了廣闊的養生賽道,但相關產業的發展可謂道阻且長。
「很難說當前中式養生的熱度不是一場風,可能來得快去得也快。」一位中藥葯企負責人表示,「觀察此前一些中藥百年老字號的爆款,與其說是成功的產品,不如說是成功的營銷,這也算是對百年招牌的一種『消耗』。」
以酸梅湯為例,據浙江省中醫院數據,此次搶購酸梅湯的用戶以年輕女性為主,女性用戶佔比達到了82.75%,17歲至30歲的用戶佔71.25%。在採訪中,記者還看到有消費者一手拎著藥房抓的酸梅湯,另一隻手上還拿著醬香拿鐵。可以預見,這種「偽養生」大概率會隨著潮流的過去而衰退。
在中藥版酸梅湯出圈之前,無錫南長街上有一家叫「百草間」的茶飲店,主打「中藥茶飲」,將多種葯食同源藥材重新組合,熬煮調配成「葯」湯做成養生飲品,曾一度吸引了不少消費者前往品嘗。但是,「也只有在南長街這裡才開得下去,噱頭大於味道、中看不中用,適合遊客打卡拍照。」有本地消費者坦言。此前一度流行的中藥奶茶有同仁堂、童涵春堂、張仲景大藥房等國葯老字號跨界加盟,然而最終也只是流於形式、止於噱頭。
此外,如何正確利用中醫藥也是中式養生髮展的關鍵。「是葯三分毒,不是隨便來個人抓酸梅湯我就抓的。」北京同仁堂的藥師告訴記者,「要麼有醫生的處方,要麼你確實有對應的病症,不然亂喝反而損害身體。」
在業內專家看來,中式養生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固然是不斷加強的,相應潮流也有助於傳統中醫藥的普及,但相關產業的發展仍需用心打磨。
江蘇經濟報記者 樊 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