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市場的宏大版圖中,投資者無疑佔據著核心地位。他們懷揣著財富增值的夢想,勇敢地承擔著投資所附帶的風險。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這片充滿機遇與挑戰的領域,投資者常常淪為欺詐的受害者。這一現象不得不引人深思:這難道就是長期以來所謂「投資者教育」的最終結果嗎?
投資者困境與股市舊文化影響
中國台灣地區的股市舊文化,對內地股市發展產生了深遠且複雜的影響。
早期,許多人竟將股市完全等同於賭場,一些賭場常用語,如「莊家坐莊」「洗籌」「吸盤」「籌碼注入」等,頻繁出現在台灣的股市著作中,後被引入內地,潛移默化地塑造了大眾對股市的認知。
這種將股市與賭場劃等號的觀念,使得不少人在涉足股市時,內心深處便將其視為一場純粹靠運氣的賭博遊戲,而非基於理性分析與價值判斷的投資行為。
早期中國股市深受這種舊文化影響,「跟庄」思維盛行。
股民們普遍認為,只要緊跟莊家的步伐,就能在股市中分得一杯羹。就像那首曾風靡一時的《股民老張》所唱,股民們滿心期待著「莊家要是吃上肉,跟著喝口湯」。
這種盲目跟從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源於對資本市場缺乏戰略性的宣傳與引導。股民們大多懷著樸素的發財夢進入股市,卻並未真正理解股票投資的本質與意義。
他們一方面認為自己進入股市的動機並非高尚,另一方面又天真地覺得自己的行為能對國家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其實,買股票本是一種正常的投資行為,不應被簡單地貼上「賭徒」或「壞人」的標籤,即便對於投機行為,也需要從更全面、客觀的角度去重新認識。
概念混淆與投資者教育誤區
談及股市舊文化,港台地區是典型負面例子。其突出問題是混淆「莊家」與「做市商制度」(market maker)。
在港台,「market maker」被誤譯為「莊家」,這一錯譯隨著早期港台股市著作傳入內地,使股民陷入認知誤區。在他們的觀念里,「莊家」被視作徹頭徹尾的貶義詞,是操縱股價、謀取私利的代表。
但實際上,做市商制度在成熟資本市場中,對維持市場流動性、促進交易公平意義重大。概念混淆導致股民思想混亂,「炒股要跟庄、要看庄」之風盛行。
股民不清楚跟庄是否合理,也不知這是不是主流科學的炒股方式,自然很少主動學習理性投資知識。 如此一來,建立健康的股市新文化、樹立正確投資觀的目標,便顯得遙不可及。
在《資本金融學》一書中,明確指出必須對「莊家」概念進行科學區分。在當下中國股市,由於概念的模糊不清,衍生出了諸如長庄、短庄、黑庄、白庄、善庄、惡庄等一系列複雜且混亂的分類。
什麼「長白善庄是好庄,短黑惡庄是壞庄」,這種簡單粗暴的劃分方式,不僅未能理清股民的認知,反而讓局面更加撲朔迷離。
所以,從股市文化建設的角度出發,凈化股市語言,準確界定相關概念,已經刻不容緩。
除了概念混淆,另一個深受港台影響的問題便是「投資者教育」這一理念。一直以來,「投資者教育」似乎成為了資本市場的一種慣例。
革新舉措與資本市場發展展望
然而,深入思考便會發現其中的不合理之處。投資者,作為承擔風險的市場主體,他們才是真正的主人。
但在現實中,往往是那些有「圈錢」嫌疑的發行者,堂而皇之地以教育者的姿態出現,就如同保姆對主人指手畫腳一般。
要知道,主導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和發展的職業經理人,以及作為發行者的上市公司,才是需要被教育的對象。
這裡所說的發行者,是以上市公司為核心,涵蓋券商、律師、會計師、評估師和交易所等在內的整個群體。
他們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股民和各類機構投資人的支持,可以說投資者就是他們的衣食父母。因此,這些市場參與者必須對投資者負責,切實保障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要徹底改變中國股市當前的混亂局面,建立起健康、有序的股市新文化,就必須從根源上進行革新。
一方面,要堅決摒棄股市舊文化中的糟粕,凈化股市語言,讓投資者能夠清晰、準確地理解各種概念和交易規則。
另一方面,必須轉變傳統的「投資者教育」觀念,大力開展「發行者教育」,強化監管者的學習意識。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樹立起正確的投資觀,營造一個公平、公正、透明的資本市場環境,讓投資者能夠在這片充滿機遇的領域中,實現真正的財富增值,推動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文本來源 @劉紀鵬 的視頻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