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貿易戰的最新一輪交鋒中,科技巨頭蘋果公司成為了最大的「夾心餅乾」。
特朗普近期宣布將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從34%提高到84%,使綜合關稅達到驚人的104%;而中國迅速反擊,宣布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再加征50%關稅,使綜合稅率達到84%。

這場史無前例的關稅大戰中,蘋果公司不幸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其核心產品iPhone在美國市場的價格可能面臨翻倍的命運。
面對iPhone在美國價格可能翻倍的現實,中國迅速出台「即買即退」離境退稅政策,為國際消費者,尤其是為美國遊客購買蘋果產品提供了巨大便利。
蘋果供應鏈的致命弱點,在這場關稅風暴中暴露無遺。
儘管蘋果近年來努力推動生產多元化,將部分產能轉移至印度、越南等地,但其90%以上的製造環節仍集中在中國。
鄭州富士康作為全球最大的蘋果製造中心,年產蘋果手機約2億台,占蘋果總產能的85%,這種對中國供應鏈的高度依賴,使蘋果在美中貿易戰中首當其衝。
根據花旗銀行研報,若蘋果需為來自中國的產品承擔累計達104%的關稅稅率,且未通過產品提價將額外成本傳導至終端市場,該公司整體毛利率可能面臨約18個百分點的下滑壓力。

價格衝擊的嚴峻現實,在關稅衝突下已經顯現。
以256GB版本的iPhone 16 Pro為例,官方售價為1100美元,根據拆解分析,所有硬體成本約549.73美元,加上組裝和測試,總成本約580美元。
在104%的關稅下,僅關稅部分就將增加約603美元,使一部手機的成本飆升至1183美元,超過了目前的零售價。
這意味著蘋果要麼大幅提高售價,要麼承受巨額虧損,若蘋果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iPhone 16 Pro Max的價格可能從1599美元飆升至3300美元左右。

資本市場的劇烈反應,反映了投資者的恐慌情緒。
在特朗普宣布關稅政策後的兩個交易日內,蘋果股價暴跌9.3%,市值蒸發超過2500億美元,創下2020年3月以來最大跌幅。
蘋果產業鏈相關企業同樣遭受重創,立訊精密、歌爾股份等中國供應商股價跌停,藍思科技、高偉電子等跌幅超過10%。
這場關稅風暴不僅威脅到蘋果的盈利能力,更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其全球業務模式。
蘋果CEO庫克曾精心布局的供應鏈多元化戰略,在印度生產部分iPhone,在越南製造Apple Watch、Mac、AirPods和iPad,但在所謂新的「對等關稅」政策下,反而適得其反。
特朗普不僅對中國加征高額稅率,還對印度徵收26%關稅,對越南高達46%,這使得蘋果的替代生產基地同樣面臨沉重關稅壓力。
庫克面臨的是一個兩難選擇:要麼犧牲利潤率自行吸收關稅成本,要麼冒險漲價可能導致的銷量下滑,但無論哪種選擇,都將對這家全球最具價值的科技公司造成嚴重影響。

中國「即買即退」政策,有望吸引全球消費者來華搶購iPhone。
在中美關稅戰白熱化的背景下,中國速打出一記妙招,推出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即買即退"服務措施,可能徹底改變全球iPhone的消費地理格局。
根據新規,境外旅客在中國購買商品後可以立即辦理退稅,無需等到離境時再申請,退稅流程從原來的平均5-10個工作日縮短至即時完成。
這一便利措施特別針對高價值電子產品,退稅比例高達商品價格的11%,對於售價本就因關稅差異而顯著低於美國的iPhone而言,這無疑是雙重優惠。
而且這種巨大的價差,也可能會催生出一種新型的科技旅遊現象,就是美國消費者專程飛往中國購買iPhone,既享受了旅行又節省了大筆開支。

同時隨著中美iPhone價差擴大,水貨市場必然活躍起來,一些水客可能利用中國「即買即退」政策大量採購iPhone,然後運往美國銷售,賺取巨額差價。
可以肯定地說,這場關稅戰對於蘋果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蘋果公司的困境只是一個開始,隨著貿易保護主義持續發酵,更多跨國科技企業將面臨類似的戰略抉擇。
那些能夠快速適應新現實、靈活調整供應鏈、精準把握區域市場需求的企業將脫穎而出;而那些固守全球化黃金時代思維模式的企業,則可能在這場大變局中逐漸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