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肉身菩薩慈明禪師的傳奇人生
肉身菩薩慈明禪師
他曾留下一偈:「忘我戒生靈,是如不變遷。真持亦放下,誰住嘆空也」;他面噁心善,曾在九華山幽冥鍾亭堅持撞過十多年的鐘;他一人挑數人的筐土,重400公斤,獲政府表彰頒發「八百斤」稱號獎旗;他平時喜戴合掌帽(又稱濟公帽),手持方便鏟,讓人望而生畏;他雖地位卑微,卻忍人所難忍,行人所難行,夜不倒單,清靜苦修,終成正果,他就是九華山肉身菩薩慈明禪師,是我國近代歷史上堅持頭陀苦修而肉身成就的人間菩薩。根據《金梵明經》記載:「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這是對全身舍利的一個最好的詮釋與讚歎,那麼慈明禪師為什麼能夠修成肉身菩薩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傳奇人生。
1.善根深厚者,寺中任重職
釋慈明(1904 - 1991),俗名陳萬超,字福如,法名道禪。江蘇高郵縣伯勤鄉三河村人。光緒30年(1904)年生,誕生之日,滿屋異香,法雲縹緲,足足有三天,才開始漸漸散去。因為慈明法師的母親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她很早就開始吃齋念佛、供奉三寶,所以孩子降生時出現的這一奇異景象被她認為是一種吉兆,孩子很可能是一個與佛有緣之人。6歲時進本地普提寺依當年少林寺武術教練了慶禪師習武。因母意不肯,乃又返家住守三年。三年之後,重返普提寺依禪師剃度出家,法號慈明。1934年在南京寶華山隆昌寺求具足戒。1937年,依揚州高旻寺來果老和尚名下參學,其間十幾年中潛心鑽研禪宗,戒行過人,得師賞識,委以行堂、知客、寮元、當家等職,任勞任怨,盡心儘力,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
2.身擔「八百斤」,持鏟心善人
新中國成立後,他一度參與興建水利。某年江蘇邗江縣瓜州鎮組織眾人興修水利,在邗江縣瓜洲鎮修江堤工地上,他自告奮勇,上第一線去幫忙。他的身體素質非常好,一人挑數人的筐土,重400公斤,雖身擔八百斤,走起路來卻疾步如飛,毫不費力,引得當地民眾爭相讚歎,並獲該縣、鎮頒發的獎旗,旗上綉有「八百斤」三個大字,另贈送他一條桑木扁擔,從此他便以「八百斤」稱號響譽蘇中一帶。
1961年春,他來到九華後山雙溪寺,先後住過水府廟、百歲宮、一宿庵、東崖禪寺等寺廟修心念佛。1963年下放到銅陵佛教大隊,住大通永平庵。1979年再次到九華山,住東崖鍾亭。在鍾亭司鍾近十年。他平時總是頭戴濟公帽,手持方便鏟。洒脫輕逸,面噁心善,遇到行人,他的眼中老是存著異樣的目光,使人害怕,但坐下來一談,便知他是個面慈心善的出家人。方便鏟是他最好的朋友,既能當拐仗,又能用於其他,走在路上,遇到蛇和一些小動物,他們只是小心地用鏟一撥,趕到路邊的草叢裡。他說話嗓門很大,使人一聽就知道功力很深,沉甸甸的方便鏟一刻也不離手,走路敲得石階直顫。
3. 坐禪功力深,頭陀苦行者
九華山翠壁陡峭的東崖,原名東峰,又名晏坐巖,相傳金地藏初至九華山時,就在東崖峰上晏坐禪修。明代王守仁旅遊九華山,也在峰頂巨石上端坐,普寫下「靜聽谷鳥遷喬木,閑看林峰散午衙,翠壁泉聲穿亂石,碧潭雲影透晴沙」的詩句。東崖峰的雲舫下矗立著一處絕妙的景觀,這就是東崖鐘樓。鐘樓內懸著一口銅鑄「幽冥」古鐘,當年,釋慈明和尚就在此撞10多年,他常年坐禪用功,夜不倒單,令人讚嘆不已。
在九華山,每年有大批來自國外的遊客來進香,在幽冥鍾亭,遊客們拿出大把美金供養他,他搖搖頭說「不要」。遊客感到奇怪,問他是不是嫌少?他說:「不是,是佛有戒律,沙門不捉金錢」。清代的才子袁枚曾寫過「佛因香火富」而慈明和尚卻不愛財。慈明和尚在幽冥鍾亭做飯常常把米裝進搪瓷缸子,再加入一些水,懸掛在大香爐上,用香火煮飯吃。香火能有多大的熱量,所以他吃的飯,大多半生不熟。吃飯前,慈明和尚朝著山巔大喊一聲,「開飯了。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一缸子飯,外加二塊咸蘿蔔乾,就是一頓。飲食不分粗細,長年置身如此惡劣的環境之中慈明和尚,他人不堪其苦,而卻甘之如飴,意趣常樂,菩薩的行持讓無數修行者敬重、讚歎!
4.難行而能行,艱苦甘樸素
1981年他回到九華山,已經年近八旬的慈明禪師為弘揚佛法,同時也為了表達自己對九華的一片愛心,他來到佛教協會,請求會長安排他去海拔800公尺的鐘亭,撞鐘三年零六個月,會長認為這是個好事,便同意了他的請求。在那一千多個日日夜放里,慈明始終伴隨在巨大的幽冥鍾旁,一下接一下、一聲一聲撞著鍾,鐘聲響遍了九華。三年半的時間到了,慈明法師的法心也獲得了圓滿。
1986年轉到九華山上禪堂禪修,嚴守戒律,常手執方便鏟。1988年,九華山佛教協會改派他到正天門靈官殿任住持。慈明來到無人住持的正天門。那時,正天門是個殘破的小廟,佛像全部被毀,殿內連個菩薩都沒有。在正天門,慈明並沒有改變他的習慣,每日堅持早晚課,維修靈宮殿,塑菩薩像,嚴持戒律,坐禪悟道。
由於經濟緊缺,生活條件自然也就很差,加上慈明法師年邁體弱,所以常生病。幸好有個九華山上的皈依弟子,名叫楊有餘,每天從別的寺廟弄飯給他吃。但每餐飯慈明法師都堅持付飯錢,不白吃,因他知道其它的廟宇也都急需要錢來維修。在有限的經濟條件下,他省吃儉用,硬是將破爛不堪的靈官殿修葺一新,並且新塑了兩尊靈官菩薩,耗資一萬餘元。對佛教上的事他開懷大度,對自己卻十分吝嗇。慈明法師一生中從未穿過一雙像樣的鞋與襪子,晚年在靈官殿時有時還赤著腳,一件補丁打補丁的僧服麻袍,夏抵烈日,冬遮風寒,足足穿了幾十年,日子過得儉樸又清苦。
5. 圓寂留遺囑,肉身終成就
八十年代中期,慈明法師得過一次大病,那時他就對前來伺候他的大徒弟德貴法師說:「我的殼子不會壞了,你要替我保管好。」慈明法師圓寂之前,再次留下遺囑:「三至五年才能開缸。」臨終前並寫下四句偈語:「妄我成生滅,如是不變遷。真持亦放下,誰住嘆空也」。1990年10月,慈明預知即將西歸傳行腳僧大弟子德貴和尚從祁門趕來,11月26日於愛徒交待後事, 並留下一偈:「忘我戒生靈,是如不變遷。真持亦放下,誰住嘆空也」。
1991年1月11日晚6時圓寂,人們看他時,只見他吉祥坐化(一手托肋,像短暫休息)。按照慈明的要求,其徒尊囑,將其入殮裝缸,放在正天門後參天大樹之下,並砌了遮擋風雨的磚塔。三年後,農曆乙亥年( 1995年3月9日)浴佛節四月初八開缸,春光無限,在九華山肉身寶殿下,神光嶺山腰,一口和尚坐化用的陶瓷大缸,擺放在萬佛樓遺址的空地上,四周人頭攢動,身看袈裟的出家人誦經不止,等待最精彩的一瞬。當沉睡缸中三年之久的慈明和尚肉身漸漸露出缸中時,人們一陣驚嘆,目光驚奇,出家人更是頂禮膜拜,見和尚毛髮尚存,喉結清晰,體膚無損,關節能動,異香撲鼻,遂供奉於九華山肉身寶殿北側地藏禪寺內。其肉身今供奉在地藏殿內。
慈明禪師來到中國九華山,勤修佛法,禪定日久功深,87歲示寂於九華山,功德圓滿,成就了我國佛教近代史上又一位金剛不壞肉身菩薩,這在中國乃至世界佛教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他常年行頭陀行,夜不倒單,日食香火飯,歷盡艱辛萬苦的修行,經歷常人難以忍受的磨難和苦修使他進入一種常人難以達到的非凡境界!他不貪圖名聞利養,精進苦修,海內外善信同仁,共仰風範。他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一生的事迹令人肅然起敬,在在處處都表現著修行人敢於吃苦、堅定理想的人生信念與態度。在其獨特的「撞鐘」修行模式中品味其精神,看似默默無語,後世卻有那麼多的人為他而改變,其人格本身就是一種無言的感召。他頭陀苦修,寧靜致遠,在這五濁惡世中,似一顆溫暖的太陽,普照大地,光射萬家,成為九華山地藏王菩薩道場中一位人人極為敬重、見者嘆為奇蹟的肉身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