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4種孩子看著「聰明」,好像很機靈,但實則都是「假聰明」,如果家長不及時干預,還引以為榮,那孩子未來真的很難有大出息。
第一
「人前一套,背後一套」
朋友家8歲的閨女,在親友圈裡那可是出了名的「模範生」。每次見面,她總是規規矩矩地鞠躬問好,茶桌上還會給長輩們添水,大家都誇她「好懂事」。
可一次聚會結束後,我卻在儲物間撞見她接過媽媽的紅包,氣呼呼地說:「煩死了!要不是為了新平板,我才不陪這些老傢伙演戲呢!」
那一瞬間,我真的很震驚了!
大人如果有這種刻意為之的「機靈」,都是很羞恥的,更何況是本該天真無邪的孩子呢?
孩子這不是真聰明,而是情感能力在退化。
兒童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指出:過度訓練孩子的禮儀套路,容易讓他們發展出「假性自我」。這就跟商場里那些只會背誦標準話術的導購一樣,表面上熱情,眼神里卻沒有一點真誠。
更讓人擔憂的是,有的孩子在老師面前是乖巧的課代表,轉過頭就利用權力欺負同學;有的孩子對著攝像頭朗讀《孝經》,私下卻打罵爺爺奶奶;有的孩子作文里寫「要給環衛工人送溫暖」,現實中卻把垃圾扔得到處都是。
這類孩子會前一套,背後一套,人品有問題,家長要及時制止和引導,不然孩子今後的路只會越走越窄,未來很難獲得成功,畢竟誰也不想跟沒品的人一起共事。
如何糾正?
如果你發現孩子會前和背後不一樣,可以在每天晚飯後,關掉所有燈,讓孩子在黑暗中分享當天的真實感受。
像「黑暗故事會」就很不錯,父母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在毫無保留的交流中,慢慢卸下面具,做回真實的自己。
第二
犯了錯不承認,總推卸責任
小區遊樂區域,有個「鬼精鬼精」的男孩經常在那裡,他每次闖禍都能巧妙地把責任推給別人:打碎玻璃,說是流浪貓撞的;搶玩具時,硬說是妹妹讓他拿的;撕壞繪本後,還把紙屑塞進玩伴的書包。
他媽媽還得意洋洋地跟大家分享經驗:「我教孩子做什麼事,都得留條退路。」
我想這並不是啥值得高興的事,誰會喜歡這種「甩鍋大王」呢,遇到一有問題就找替罪羊的孩子,我會讓自家孩子趕緊遠離的。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孩子,經常做錯事,還找借口的,說啥「我三分鐘前就放這兒了,肯定是後來的人弄壞的」「大家都這麼干,憑啥就說我」「你要是非要追究,我就去跳下去」,諸如此類的甩鍋言論。
總甩鍋的孩子,人緣會越來越差,我想咱們,誰都不想當接鍋俠吧,可想而知,今後這種孩子不會有啥大出息。
如何糾正呢?
建議在孩子每次推卸責任後,就在他房間放一塊「愧疚石」,如果攢夠七塊了,就得讓孩子通過勞動「贖罪」,比如照顧流浪貓三天,才能拿走一塊,通過這種方法,慢慢讓孩子重拾擔當。
第三
總愛抬杠的孩子
我有個朋友是做作文培訓的,她說她們周末班有個「邏輯鬼才」,總能從刁鑽的角度抬杠,讓她十分頭大。
她說「勤勞是美德」,這男孩就反問:「那為啥越勤勞的人越窮呢?」
她讓孩子們學習「孔融讓梨」時,他就發出質疑:「要是梨有毒,怎麼辦?」
反正,這男孩就是喜歡跟老師對著干,但也沒見他有什麼好的創意和想法,作文寫得很爛,還不虛心學習。
這種今後孩子很難搞好學習和工作的,人際關係也不會太好,所以未來想成功是非常困難的。
那如何糾正?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愛跟你對著干,可以經常玩「有建設性抬杠」遊戲,比如每隔一段時間組織家庭辯論會,規定孩子每次提出反對意見,都得附帶解決方案,這樣既讓孩子過了抬杠癮,又學會了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
第四
愛佔小便宜
這種為了生活中蠅頭小利,就放棄自己原則的孩子,說實話還是比較常見的,大多是家長帶歪了。
我曾經在超市看過一個6歲的小男孩,一進超市就直奔試吃區,他把每個可以試吃的零食,都試吃了一個遍,而且居然還偷偷把未開封的樣品塞進了媽媽的包里。
這媽媽非常不制止,還誇孩子:「我兒子真會過日子,能省下不少零食錢」。
直到超市人員看到,要求歸還樣品,這男孩媽媽還狡辯:「孩子還小,以為試吃的就是可以拿走的!」
估計這家長也沒啥干佔便宜的事情,所以她兒子才會有樣學樣,總做這種愛佔小便宜的事。
孩子可以佔一次別人的便宜,但不可能佔一輩子便宜,因為沒有誰是傻子,一直讓人坑。
所以這樣的孩子人品有問題,註定走不遠,以後別說有出息了,他們還可能因為做錯事,被人唾棄。
如何改呢?
老生常談,首先家長肯定自己要改,不能占別人的小便宜。
在超市,咱們可以試吃,但不能頻繁;坐公交、地鐵,咱們不能逃票,該給多少就是多少;在外面,不該我們拿的東西,絕對不能拿,反正要讓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然後,咱們要引導孩子去分享,有時候「吃點虧」未必是壞事,可以贏得更好的人際關係,為長遠的事業做打算。
如果孩子佔便宜比較難改,都成癮了,咱們可以製作 「快樂存錢罐」,孩子每放棄一次佔便宜機會就給他存入1枚代幣,攢夠10枚可兌換一個大的獎勵。
相信這種獎勵的引導,孩子能慢慢走上正道。
我覺得真正的聰明,肯定是讓別人感覺到很舒服的,孩子學會和別人共贏,才能贏得美好的未來,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