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就算是你自己的兒子,你都不能給他太多,沒有到臨死前,不要去把錢給身邊的任何人

2025年03月25日10:20:25 育兒 4162
曾仕強:就算是你自己的兒子,你都不能給他太多,沒有到臨死前,不要去把錢給身邊的任何人 - 天天要聞


老話說的好:

「人心隔肚皮,做事兩不知。」

想要真正看透一個人,其難度不亞於霧裡看花,迷茫難辨。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都精於偽裝,你很難洞悉一個人內心深處的真實意圖。

大家如今都習慣了戴上假面,隱匿起自己本真的模樣。

我們用肉眼瞧見的,往往並非最真切的。

所以人與人交往,絕不能毫無保留。

要學會保住自己最基本的底線,不輕易相信任何一個人,包括自己的子女、親人。

這不是冷漠,而是保全自己最好的辦法。

恰如曾仕強說:

"就算是你自己的兒子,你都不能給他太多。沒有到臨死前,不要去把錢給身邊的任何人。"

因為你永遠也不知道,你所信賴的這個人,是否也同樣赤誠相待你。


曾仕強:就算是你自己的兒子,你都不能給他太多,沒有到臨死前,不要去把錢給身邊的任何人 - 天天要聞


1、永遠別相信人心,要相信人性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陷入這樣的困境。

自己的兒子,為了一筆豐厚的財產,不顧多年養育之恩,在你年老體衰時對你不管不顧;

你對家人傾盡所有,全心付出,可對方卻能為了一點私利,毫不猶豫傷害你。

亦舒說過:「人心是最不可測的,你以為的真心,也許只是一場算計。」

再親的關係,在利益面前,都會露出真面目。

曾有這樣一個真實的事例。

一位老人辛苦打拚一生,積攢下不少財富。

他對兒子寵愛有加,早早便將大部分財產都給了兒子,自己僅留了一點養老錢。

起初,兒子對他還算孝順。

可後來老人身體變差,需要長期看病吃藥,花費增多。

兒子卻覺得老人成了負擔,不僅不再關心照顧他,還時常抱怨老人花錢多。

甚至為了獨佔剩餘的財產,開始對老人惡語相向,試圖逼他交出最後的積蓄。

有句話說得好:

「在利益的誘惑下,人性的弱點會被無限放大,親情也可能變得不堪一擊。」

利益面前,才能凸顯出人性的涼薄。

別高估親情,別低估人性。

坦白講,再深的血緣,也不一定能經得起利益的考驗。

從現在開始,別再為人心失望,堅守底線,才能守護好自己的生活。


曾仕強:就算是你自己的兒子,你都不能給他太多,沒有到臨死前,不要去把錢給身邊的任何人 - 天天要聞

2、別高估任何關係,別對任何人有所期待


有人說:

「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莫過於高估了自己對別人的意義。」

曾天真地以為,只要有了血緣關係,就可以彼此依靠。

後來才明白,只有經歷過利益的衝突,人性的自私。

懂得了付出不求回報,給予適可而止,學會了凡事靠自己,才能真正成熟。

歷經滄桑才真正領悟,在這個世上,不是誰都會無私奉獻,也不是誰都能與你同甘共苦。

人與人之間,可以陪伴,但不能依賴。

《斷舍離》中有句話:

「減少期待,才能減少失望,若是沒有任何期待,便能平靜地接受,但是我必須承認我曾經對親情的期望恐怕是太高了。」

不要高估,自己在任何人心中的地位和重要程度。

這世上從來就沒有什麼非你不可,從來就沒有不可替代。

任何人離開任何人,都可以好好地活下去。

只要把時間拉長一些,就能明白,我們不過只是在彼此生命中匆匆過客而已。

認識的人很多,真心的人很少,能給你依靠的只有自己。

願你能看清人性的真相,明白親情的局限,自己的人生自己負責。


曾仕強:就算是你自己的兒子,你都不能給他太多,沒有到臨死前,不要去把錢給身邊的任何人 - 天天要聞

3、人生最好的自救,是「覺醒」


曾看過一則故事。

張大爺年輕時,為了供女兒上學,傾盡所有,甚至賣掉了自己的房子,想著將來女兒能有個美好的未來,自己則依靠女兒安享晚年。

然而,歲月無情,女兒畢業後,忙於工作,漸漸與張大爺疏遠,最終選擇了將他送入養老院。

張大爺失去了積蓄,失去了家,面對這樣的現實,他感到無比無助,最終選擇了起訴女兒,試圖爭取應有的權益。

法院的判決雖然讓他獲得了一些賠償,但人情的冷暖卻讓他心如死灰。

多少老人都有類似的遭遇。

年輕的時候,總是在為子孫付出,希望他們過得更好一點,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可到了最後,靠不住的也是子孫。

所以越是明智的老人,越是懂得靠自己,不是認為子孫不孝順,而是明白只有靠自己,才能活得有尊嚴。

看過一句話:

「人老了最大的底氣,不是有多少存款,而是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有人可以讓自己依靠,的確是一種安慰。

可真正的幸福是,不僅有子女陪伴,當無人可以依靠時,自己也可以照顧自己。

每個人的晚年,都是自己經營的;每個人未來的路,都是自己走的。

靠別人安度晚年時,一旦別人靠不住,晚景會如何只能聽天由命,可是靠自己的時候,晚年全憑自己掌控。

可以說,人這輩子最好的自救,本身就是愛自己、靠自己、不放棄自己,這樣便能優雅地老去。


曾仕強:就算是你自己的兒子,你都不能給他太多,沒有到臨死前,不要去把錢給身邊的任何人 - 天天要聞


作家劉墉曾說:

「了解人性,不是為了讓你變得冷漠無情、瞻前顧後,而是提醒你對人生要做正面的思考,擁有更大的面對人世的勇氣。」

人性多變,人心難測。

愚者只會盲目施予,任由自己陷入困境。

而智者會適時保留,在這人世間守護自己的財富與未來。

當你真正明白了金錢的意義,就不會輕易給予。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雙春閏年掃墓禁忌是真講究還是老黃曆?2025清明祭掃全解析 - 天天要聞

雙春閏年掃墓禁忌是真講究還是老黃曆?2025清明祭掃全解析

「雙春閏年不上墳,上墳禍事要臨門」——這句民間俗語,讓不少朋友對即將到來的2025年清明節掃墓產生了顧慮。雙春閏年,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2025年的清明節,咱們到底能不能安心去掃墓呢?別急,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聊聊這個話題,給大家一個明明白白的答案。
11歲女孩突遭「黃體破裂」!媽媽透露一個細節:後果嚴重了 - 天天要聞

11歲女孩突遭「黃體破裂」!媽媽透露一個細節:後果嚴重了

小易(化名)媽媽怎麼也沒想通:女兒只是跳了200個繩,做了30個仰卧起坐,後果竟如此嚴重。11歲的小易今年上小學四年級,每天放學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運動打卡。幾天前,在即將完成「每日任務」時,小易突然感覺小腹一陣陣劇痛,得知情況的母親起初並沒
理解幼兒,也能更好地接納自己 - 天天要聞

理解幼兒,也能更好地接納自己

成年人往往只能觀察到幼兒的行為,卻不了解其背後的心理動機和行為邏輯。經常容易根據成人思維推斷,給幼兒的行為簡單粗暴地貼上各種道德標籤:哭鬧是任性,不肯分享是自私,依戀媽媽是軟弱……殊不知幼兒有獨特的大腦發育程度,成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一切對他們來說可能猶如驚濤駭浪。這一階段面對的人生挑戰遠比成人以為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