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還在田埂上嬉鬧,今天就是年過半百的人了。
「朝如青絲暮成雪」,我們到底活成了一句詩。
回頭看,我們走過的路,形形色色,歪歪扭扭,卻也有很多的共同點。
關於車子和房子,真的有很多話要說。
從熱衷追捧,到慢慢看淡,是一種必然的心態。

01
我們曾經是追求房子、車子的一代人。
70後的我,出生在湘南的農村,老家是一個大山溝,村莊在半山腰。門口有梯田,每天一大早,晨霧起,如一條白色的帶子,繞著村莊,形成美麗的風景。
可是,村裡人從來不覺得風景多美,而是為吃飽喝足發愁。
我們的父輩,把生命扎進了水田裡,仍舊是維持溫飽的樣子。很多家庭,一個月吃一頓肉,家人都穿著打補丁的衣服。
村口有一條路,坑坑窪窪的,可以過拖拉機。
如果去趕集,有拖拉機送著去,會覺得自己是非常幸運的一個人。
至於誰家能夠有小車,三輪車,都是不敢想的。
村裡的房子,多數是泥磚房,抖牆屋,屋頂蓋著樹皮。能夠蓋瓦的房子,不多。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有一些村民,去伐木,到縣城做農民工,賺了錢,就蓋了紅磚房子。這在村裡,絕對是一條新聞,人們奔走相告,嘖嘖稱讚。
到了兩千年左右,很多家庭里,有年輕人外出去打工。村裡人,多半是到東莞打工。
打工的錢,慢慢累積起來,就有了一兩萬,可以在村裡蓋紅磚房子了。這又掀起了一波蓋房的潮流。
但凡有紅磚房的家庭,走路帶風,說話都有底氣,畢竟房子就代表財富。
大概是從兩千零六年開始吧,村裡有人在縣城買房子。
如果誰在縣城買了房子,就可以送孩子去縣城讀書,享受更多的教育資源。也免去了孩子讀書,走山路、寄宿的苦。
更重要的是,孩子有了好的讀書環境,考上高中,讀大學的機會,更多了。
為了孩子,很多的家庭,掏空了六個錢包。幾代人湊錢,把房子買起來。至於還錢,那就慢慢來吧。
一晃,又到了兩千一二年,村裡鄉里都開始修水泥馬路。
不知不覺中,村裡有人買了小車,三輪車很普遍了。
一些打工的人,開車回來過年,引發無數羨慕的眼神。村口,有幾台車,非常顯眼。
誰家的親戚,是開車來拜年的,也是很了不起的。
到了這幾年,我們陡然發現,似乎家家戶戶都有了小車,鄉里的公交車,反而沒有了生意,時不時就停運。
70後的一代人,也有了小車,這在當年,壓根就不敢想,如做夢。
當然,我們這一代 人,大部分都在城裡有了房子。縣城買房,是普遍現象,一部分同齡人,到廣東深圳等地,買房定居。
不管多難,也要買房買車,這是我們在多年前的想法。房子可以讓下一代少受苦,也讓自己在城裡有地方落腳;車子有了,非常方便,顯得豪氣。

02
從今往後,低欲生活,是一個家庭頂級的智慧。
「物以稀為貴」,在村裡人沒有在城裡買房買車的時代,誰有房子車子,就是稀罕,貴氣的。
到了今天,家家戶戶都在縣城有房子,也有車子,就一點都不貴氣了。
有的家庭,在縣城有幾套房子,本想給孩子們留下,作為婚房。沒想到,有人開始嘲諷。畢竟,這房子,鎖起來,吃不得,用不得,還要給物業費,無法物盡其用,是一個笑話。
車子,就是幾十萬的車,也沒有人圍觀了。滿大街都是車,過節的時候,村裡的路也堵車,大家都怨聲載道。
有70後的人,開始賣房子了,發現房子掉價了,買賣中,要虧損很多。
有70後的人,長期承擔房貸,忽然就因為自己失業,房貸供不上了,這陷入了焦慮狀態。
有70後的人,在大城市混,卻發現自己找不到工作,這大城市的房子,也不知道如何處理。
有70後的人,耗費幾年的收入買車,後來車子賣掉,妥妥地虧損幾十萬。這心痛的程度,無以言表。
有70後的人,發現房貸,會讓自己掏很多的利息。這其中的心酸,不太好說。
有人開始後悔,自己為什麼要買房子,為什麼要追求豪車。
吾一日三省吾身,終於明白了,追求房子、車子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豐衣足食,居者有其屋的前提下,有一份能夠養家糊口的工作,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有一個和美的家庭,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們終於到了,丟掉面子,保留里子的年代。
我們為什麼那麼累啊?不是因為社會不夠好,而是因為慾望太多。因為慾望,我們就亂掏錢,又去追求更高的收入,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如果降低了消費,那麼對收入的要求迅速降低,生活就自然好起來了。
把錢留下來,去準備退休,去給兒女讀書,哪怕存起來,得一點利息,都好。
沒有了房貸車貸束縛自己,餘生就真正自由的。
有一批70後,就是兒女結婚,也不要他們買房買車了。父母這一代人,有了房子,以後也是孩子的,何必把錢變成房子,然後過苦日子呢?

03
最好的人生,是不被人牽著鼻子走,不被慾望控制心靈。
做金錢的主人,而不是奴隸,人一下子都通透起來了。
世上沒有最好的房子,也沒有最好的車子,人卻有最好的心態。
不求什麼大富大貴,習慣小富即安,被人嘲笑沒有大格局,沒有大出息,那又如何?自己餘生安穩,子女輕鬆成長,比什麼都好。
非要與人攀比,那就反向比一比,誰今天又學會了一個省錢妙招,就買到了最實用的東西。
日子是自己的體驗,不是過給別人看的。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