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小某書上有這樣一篇帖子引髮網友熱議。
➤發帖人是位媽媽。她說某天晚上洗完澡給三歲半的女兒穿衣服,因為天氣太冷就先給女兒穿上衣,讓女兒用被子裹住腿再出來。但是女兒不願意,直接就要往外跑。帖主怕女兒著涼就大聲說:不是跟你說蓋住嗎,怎麼還出來呢?女兒一臉不爽的回答:你一會生氣爸爸,一會生氣我,幹什麼呢?我就把你當個P放了!
△女兒的話讓帖主感到震驚和內疚。沒想到老公又在一邊補刀:你天天這麼高嗓門,搞得家裡雞犬不寧的!帖主又一次震驚,同時又覺得冤枉和委屈。
「有時候做的越多錯的越多」、「責任心越強越容易引起矛盾」!…
▽帖主甚至懷疑起女兒是否真的愛自己。
➤評論區里很多人認為帖主老公的問題最大!他不尊重帖主所以女兒也有樣學樣。
▽也有人覺得女兒之所以言語頂撞,是因為帖主的控制欲太強了。孩子只是小又不是傻。
➤其實從字裡行間能看出來,帖主是挺愛操心的一個人,她喜歡嘮叨、嗓門大、脾氣也差。但她也可能是家裡唯一管著孩子衣食住行的人,和孩子有關的一切麻煩都需要她承擔和善後。
>>都說最擔心孩子生病感冒的,一般都是直接帶孩子的那個人。<<
>>孩子感冒了要帶去醫院,生活節奏就會被打亂。在沒有人幫忙的情況下,帖主可能要獨自帶著孩子在醫院和家之間來回奔波,還要遵從醫囑給孩子按時喂葯...一堆的新增麻煩事。
➤身邊當媽的朋友也告訴我,她為孩子安排了很多、幫孩子規避潛在的風險,但這並沒有換來家人的理解和感激。
比如因為擔心孩子睡眠不足長不高,她要求孩子必須在晚上10點前上床睡覺,一到點就把孩子喊上床關燈睡覺。但有的時候孩子玩的正高興不願意去睡覺,就各種撒潑打滾表示抗議,家裡其他人就說她帶孩子不懂變通太死板;
↑↑又比如孩子前段時間一直咳嗽,醫生交代不能吃冰的和甜的,可是孩子爺爺奶奶卻偷偷給孩子買冰酸奶。她發現後把酸奶扔進了垃圾桶,然後又把孩子說了一頓(不好意思罵老人)。孩子邊哭邊說「媽媽媽壞,最討厭媽媽!」,老人也在一邊跟著指責她。
>>其實很多家庭都是這樣。最操心的是媽媽,但最不受待見的往往也是媽媽。
♢02
愛操心的人在是潛意識裡對外界缺乏信任,他們不相信別人能把事情做好。相比於許多老一輩甚至另一半大大咧咧的「粗獷式」帶娃,媽媽對孩子的照顧更溫柔和周到。時間一長,媽媽越來越不放心把孩子交給別人帶,其他人也樂得清閑。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邊際報酬遞減效應」。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一種投入要素連續的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產值後,所提供商品的增量就會下降,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會遞減。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當一個人為另一個付出越來越多的時候(比如媽媽對孩子)其實就好像給對方吃好多碗飯,一開始他會覺得飯很好吃很開心,但是越到後面越吃越飽,就不會感到開心甚至還會生氣。
咱們回到帖主的事兒上來,也許女兒還是愛媽媽的,只是她長大了需求也變了,不再需要媽媽嘮叨式的操心,甚至已經感到厭煩。
▽而且孩子都是有逆反心理的,被管的越多越不願意聽。想想大人不也是一樣的,本來想主動去做一件事,但是當別人要求你做的時候,你又不想做了。
➤我覺得像帖主這樣操心的媽媽可以適當的鬆弛一下。換個角度想想,洗完澡下半身不裹被子就一定會感冒嗎?讓孩子感冒的因素有很多,沒有人能打包票說「孩子如果怎麼樣就不會感冒」。
退一萬步說,孩子即便是感冒了,也不是什麼大事!拉上孩子爸爸一起,該看醫生看醫生該吃藥吃藥,一個星期就能恢復過來。
>>最主要的是孩子親身得到了教訓,以後不用媽媽提醒,她自己都會注意保暖的。身教比言傳好用多了!
➤既然如此,何必把自己的精神搞得這麼緊繃呢?內耗自己內耗家人不說,親子關係也弄得很差。
▽生活是要允許一點小意外和小插曲的。太執著於全方位照顧孩子,太執著於做一個「完美的媽媽」,只會讓媽媽越來越累。這個世界上不會有完美的孩子,同樣也不會有完美的媽媽。媽媽們可以允許自己不要那麼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