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這樣一種說法:「有錢的人一定有他富有的道理,沒錢的人一定有他窮的原因。」
錢流向哪裡,是有定數的,我們不要抱怨了,而是相信,錢去了該去的地方。
社會不會絕對公平,但存在相對的公平。
運動是一直存在的,靜止是相對,我們千萬不要用「靜止」的思維,去看身邊的人和事情。
作為家庭來說,誰都希望「人旺、財運旺」,但是如何才能願望成真呢?要深度思考,不能認為,有錢了,就富起來了。
錢是富有的表象,深層次的富有,是家庭的布局。
若是一家人賺了幾百萬,然後都在家裡享受,金山銀山也會垮塌,這是狹隘的布局。
經過推斷,就會明白:家庭富不起來的真相,不是缺錢,而是缺少以下三種「遠見」。

01
省錢的遠見:把錢留下來,幹嘛?
一定要省吃儉用,把錢存起來。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
可是錢存起來了,不再花錢,或者存起之後,存款數額上漲了,但是家業卻不見好轉,仍舊是窮困的模樣。
經濟與文化學者翟鴻燊談過這樣一種觀點:「銀行就是把不愛花錢的人的錢拿來給愛花錢的人去花。」
對於以上這個觀點,不能全信,但是能看到一定的道理。
古人也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金錢要動起來,才有實際價值。若不然,就像是一張紙一樣。
省錢,用來投資,還是做善事,還是旅遊、教育等。有了方向,那就說明,家庭有奔頭了。
北宋慶曆年間,朝廷討論如何減少茶鹽稅的問題。也有人提出,要減輕商人的稅。
范仲淹說:「國家當下開銷壓力很大,若是貿然降低商人的稅賦,那麼開銷就會增加到農民頭上,這是移花接木而已。不如考慮大家過緊日子,讓國家有餘錢,之後商人和農民,都好過了。」
一番話,讓大臣們沉默了。
明顯,范仲淹給出一個提示,節省能夠降低對稅賦的需求,然後可以順理成章,給百姓過真正的好日子。
托爾斯泰說過:「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
一個家庭,確定了省錢之後,要幹什麼,那就能促進家業的發展,創造幸福的因子,從而欣欣向榮。還有可能,錢生錢,生生不息。

02
擔責的遠見:不承擔責任,有什麼後果?
每個人都知道,錢很重要,但是誰來承擔賺錢的責任和壓力呢?
投資失敗了,大家在一起互相責怪,還是誰來撐起主角,力挽狂瀾呢?
一個家庭,沒有責任意識,那就個個都會逃避現實,從而讓家庭的合力散去。
小說家茨威格說過:「一個人能力所不及的地方也就是他的責任的界限。」
任何事情,一開始就要想到失敗的責任,成功的責任,否則就是認知不夠,會無法把控局面。
宋真宗趙恆在沒有登基之前,在開封府做府尹。
有一年,開封府大旱,百姓收入很少。趙恆決定,減免稅賦。
有好事者在皇帝面前,說趙恆不顧國家收入,太過分了。
朝廷派出幾位使者去調查。
大部分的使者,都站在朝廷的一面,堅持說「太過分了」。唯有王欽若堅持說:「應該免除全部稅賦才對。」
所有的大臣,都為王欽若捏一把汗。但是他始終堅持,沒有改口。
後來,趙恆登基,王欽若被提拔為宰相。一人被提拔,整個家族都亮堂堂,不是嗎?
當然,我們更要看到,一個堅持承擔責任的人,脊樑的厚實的,格局的遠大的。並且考慮到了一大批家庭的收入情況。
國也好,家也好,失去了承擔責任的人,就像失去了棟樑一樣,會變成悲劇。
有多大本事,就承擔多大的責任;一個家庭的本事都積累起來,那麼家庭所有的責任,都能扛住。
承擔責任,其實是「事事有回應」的吉祥徵兆。從而,家庭事業,就不怕半途而廢了,也不擔心垮塌了。

03
規則的遠見:沒有家庭規矩,會怎麼樣?
想一想,每個人都可以管錢,都能夠隨時拿錢去用,那麼家庭就是雜亂無章的。很容易滋生「花錢的攀比心」。
作為當事人,我們會這樣想:「你每天用一百,憑什麼我不能用?」
宋仁宗在位的時候,壽州發生一件案子:女婿傷害了岳父母,地方官員把女婿、女兒都關起來。
刑曹官認為,地方官做錯了,既然女婿要傷害岳父母,說明夫妻關係早就恩斷義絕了,女兒作為妻子,應該不能「同罪」。
因為刑曹官的判斷,後來只把女婿治罪,也算是挽回了一個小家庭,沒有讓這個家庭的孩子,變成孤兒。
規矩和人情、關係的聚散是密不可分的,若是情感大於規則,會感情用事,從而亂套;若規矩太生硬了,人情會弄丟。
家庭要富起來,規矩就要立起來。
其一,分工協作的規矩,讓每個人都發揮作用,能帶來收入。
其二,管錢和花錢的規矩,促進一家人節約的習慣,留住存款。
其三,矛盾處理的規矩,可以成為矛盾的調節劑,保持家庭的和睦。
其四,財產分配的規矩,保證每個人的利益,也維護道義上的公正。

04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家庭雖小,樣樣都要。
僅僅是盯著錢看,是不夠的,還要考慮,百年大計,為家庭設計一個宏偉的藍圖。
若要家業興旺,就要學會布局。找一個合適的機會,說一說,省錢幹嘛?如何承擔責任?建立什麼規矩?
賺錢花錢,有章可循,有壓力也有動力,哪能不富呢?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可是家庭和睦,不是說一句話那麼簡單,需要方方面面的付出,還要內方外圓的智慧、長久改變的智慧。
最後,願你我,站得高,看得遠,富得起,守得住。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