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真的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

2022年07月15日17:04:06 历史 1849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古代典籍中有非常多的记载。比如《战国策》中有“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韩非子》中有“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汉代贾谊《新书》中有“路不拾遗,国无狱讼”;唐代郑棨的《开天传信记》中有“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等等。

由此可见,这是古代的一种社会理想。既然是社会理想,显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就如同古代说的“大同社会”一样,也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

然而,《资治通鉴》中,却真切地记载了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

《资治通鉴》上说:“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贞观之治真的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 - 天天要闻

(唐太宗)

那么,“贞观之治”时期,真的实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

我认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其一,盗贼永远存在。别说“贞观之治”时期,就算是咱们当下,富裕程度不知道比“贞观之治”时期高多少倍,但有谁敢出去不锁门呢?不锁门,你的家很可能就被“抄”了。盗贼在任何时候都是有的,再富裕的时代,都杜绝不了盗贼的存在。因为所有的富裕,都是需要付出劳动的。而盗贼却可以不劳而获,相当轻松,所以,总会有人铤而走险。

其二,贞观时间太短。任何一个盛世的出现,绝对不是一代两代能够做到的,更不可能在二十来年的时间(“贞观”经历了22年)里实现。

其三,贞观基础太差。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是在隋末乱世中起步的。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那么多势力,打了那么多年仗,早已把国家打得一穷二白了。“贞观之治”是在这样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的,时间非常短,实在不足以形成盛世。

其四,贞观消耗太大。唐太宗时期,也并不是完全就放手让老百姓生产,其实还在打仗。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让李靖率军和东突厥作战,最终灭掉东突厥;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命李靖、侯君集等攻打吐谷浑,另立吐谷浑国王;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命侯君集、薛万彻等攻打高昌国,并设置安西都护府;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自率军征讨高句丽,最后粮草没了才班师回朝,而且此后就与高句丽纠缠不断,前后打了三年时间。

贞观之治真的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 - 天天要闻

(率军出征,图取其意)

我们这里并没有把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动的战争清理完,实际上还有很多次小型战争。算起来,唐太宗时期发动的战争不下十次。

要知道,如果古代不打仗,安安静静地搞几年生产,可能生产会多多少少搞上去。但是一遇到打仗,将给农业生产带来双重打击:一重打击是需要给军队提供粮草,老百姓自己的口粮不足;另一重打击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青壮去打仗了,无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既然唐太宗时期有那么多战争,老百姓怎么可能富裕呢?不富裕,怎么会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呢?

其五,贞观税负不轻。老百姓要富裕,税收必须要少。但是,税收一少,就无法做打仗之类的事情。而且,我们在史料中也没有找到唐太宗像“文景之治”那样减免税赋的记录。由此可见,“贞观之治”时期老百姓的负担并不低。

既然又在打仗,又没有减免税收,又有盗贼,经历的时间又短,盛世显然是不可能形成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显然不可能出现的。

贞观之治真的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 - 天天要闻

司马光

既然不可能出现,为什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面要那样说呢?

我认为,司马光其实是想表达一种形象性的说法,并不是实际存在的现象。是为了表现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唐朝社会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多有溢美之词,表达作者对这一个时代的肯定。

除此之外,司马光还以此来说明在“贞观之治”时期,社会风气出现的明显变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实际上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设防,不争夺,不互损。说明社会开始讲信任,社会道德变好。而这种社会道德变好,也与唐太宗在“善于纳谏”中,所倡扬的君臣之间互相信任,有莫大的关系。

总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在古代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是“贞观之治”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人类走向理想社会的可能性。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发现罕见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考古获重要突破 - 天天要闻

发现罕见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考古获重要突破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等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合作,通过对甘棠箐遗址发掘出土的遗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约为距今30万年的木器,与木器伴生的文化遗
1942年敌军中将送给粟裕一包香烟,粟裕看后大怒:处决电报科长 - 天天要闻

1942年敌军中将送给粟裕一包香烟,粟裕看后大怒:处决电报科长

1942年,新四军指挥部,粟裕看着手中的香烟盒,脸色平静,接连下达了多道重要命令:全军保持无线电静默,派骑兵,火速追上高级干部,让他们紧急返程。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个新四军的指挥体系,可能就被日军给一锅端了。粟裕将军究竟在香烟盒上看
泉州一地发现一座清代古桥! - 天天要闻

泉州一地发现一座清代古桥!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资区普查队发现两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桥——梅岭惠安桥和上仑石塔及水尾桥。它们不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节点,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有趣的民间传说。
85年前大学毕业证书成“传家宝”,无偿捐赠入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 天天要闻

85年前大学毕业证书成“传家宝”,无偿捐赠入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7月3日,一场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家国情怀的捐赠仪式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举行。捐赠人王晓思先生将其父亲——老战士、老党员、著名文艺工作者王云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贵抗战文物及史料,无偿捐赠给该馆永久收藏。把个人记忆、家庭记忆变为社会记忆王云同志(1920-1980)是一位经历丰富、贡献卓著的老战士和文艺工作者。...
香港培侨中学喜迎北京天安门国旗 - 天天要闻

香港培侨中学喜迎北京天安门国旗

7月4日,香港培侨中学在校内举行活动,喜迎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据了解,培侨中学在2025年7月1日组织60名师生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天安门升旗仪式,并获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赠予2023年7月24日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编号2023-0205号)。图为迎国旗仪式。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 摄7月4日,香...
宝成铁路电气化50年:铁轨上的传承 - 天天要闻

宝成铁路电气化50年:铁轨上的传承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龙门阵工作室】2025年7月1日,宝成铁路电气化迎来开通50周年。这条穿越秦巴山脉的钢铁巨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几代人的梦想。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一个关于父女与宝成线的故事,也在这蜿蜒的铁轨上,清晰回响。
讲述抗战故事 弘扬抗战精神 | 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梳理 - 天天要闻

讲述抗战故事 弘扬抗战精神 | 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梳理

央视网消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3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和推出优秀文艺作品、文艺活动有关情况。9月3日晚将举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晚会根据中央安排,中央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