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土木堡之变:使大明由全盛走向衰落,也使瓦剌分崩离析?

2024年02月04日08:55:47 历史 1910

前言

在中国历史的画卷中,有一场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那就是土木堡之变。这场变局不仅导致了大明王朝由全盛走向衰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瓦剌的分崩离析。这个血腥而深刻的历史剧变,既是一个国家命运的分水岭,也是一个时代兴亡的象征。

土木堡之变所带来的动荡,将大明王朝推向了内忧外患的深渊。曾经辉煌的盛世逐渐褪去,衰落的阴影笼罩了这个曾经强大的王朝。与此同时,土木堡之变也在瓦剌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蒙古部落在土木堡之变中分崩离析,成为历史变革的见证者。

在这个时代的纷繁复杂中,土木堡之变如何成为大明王朝走向衰落的导火索,又是如何引发瓦剌的内部动荡的呢?让我们一同穿越时光的迷雾,揭示土木堡之变在中国历史中的深远影响,探寻这一变局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密码。

历史上土木堡之变:使大明由全盛走向衰落,也使瓦剌分崩离析? - 天天要闻

英宗北伐,明遭劫难

正统十四年的夏日,王城燕京热闹非凡。明英宗朱祁镇接到谕旨,命大将于谦率领水陆精兵二十二万北上,深入漠北草原,重创瓦剌部,报土木堡一役的血海深仇。

朱祁镇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当日瓦剌酋长也先挟持他到北京城下叫嚣,是他一生的奇耻大辱。此番出征,正是雪耻的大好良机。他更是亲自站在城楼上远送北伐大军,目送他们渐行渐远,融入远方的山色水光之间。

然而,大好局面却以惨败告终。原来,也先早已在草原深处埋下重兵,只待明军深入瓮中。于谦中计后陷入重围,后援大军又在黄沙漫天的沙场上迷失方向。明军大败而归,于谦和英宗本人都沦为俘虏。

历史上土木堡之变:使大明由全盛走向衰落,也使瓦剌分崩离析? - 天天要闻

这场胜利使得也先名威大震。他带领大军一路打到京师城下,朝野为之震惊。在这危急关头,于谦麾下散逃回京城的将领胡濙挺身而出,迎立英宗的儿子朱祁钰为明英宗,史称明代宗。此人深谋远虑,通过拉拢宫中太监,迅速掌控大局,稳住人心。在他和大学士陈山的运筹帷幄下,明军于九门口和瓦剌展开大战。

此战可以说是明朝的保卫战,乃至整个华夏民族的保卫战。大校陶宗仪和副总兵石亨均战死沙场,壮烈捐躯。守将王通在激战中中箭殉职,城楼上明军奋勇抵抗,才保卫了京师的安全。

然而这场胜利的代价高昂至极——明朝国库已所剩无几,士气和国力也严重受创。尽管明军士气昂扬,誓死报仇雪耻,然则大好河山,已非英宗当年所能复得。可以说,这场惨痛的挫败,直接导致了明朝国运的转折。

历史上土木堡之变:使大明由全盛走向衰落,也使瓦剌分崩离析? - 天天要闻

瓦剌崛起,野心勃勃

如今的瓦剌,早已名动天下。然而数十年前,这群“林中人”不过是北元草原一隅的山蛮小部落。历史的车轮平淡无奇地转动,微不足道的瓦剌族,也许将成为蒙古族群中一颗不起眼的尘埃。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到了十五世纪初,在一位英勇善战的酋长也先率领下,瓦剌部节节胜利,日益强盛。北元的女直诸卫服其统治,漠南、漠北、漠西的广袤疆土被瓦剌的铁蹄踏为己有。一时间,连绵万里的草原,到处飘扬着象征着也先的白色战旗。

历史上土木堡之变:使大明由全盛走向衰落,也使瓦剌分崩离析? - 天天要闻

正值壮年的也先骁勇善战,无往不胜。然而更为致命的,是他那无比野心勃勃的心态。1449年,他率军南下大举进攻明朝,一度围困北京城。明朝的名将于谦和他在土木堡展开血战。尽管明军奋勇抵抗,也先仍然得偿所愿,生擒了明英宗本人。他更是心高气傲地率领俘虏和部下直抵帝都城下。此役的胜利无疑成就了也先,也进一步滋长了他的野心。

如今,整个草原已无可匹敌他的对手,他志在必须一鸣惊人,重现成吉思汗汗国的雄风。“求大元皇帝并一统天下”的野心,已然昭然若揭。整个华夏与色目人的疆土,似乎都将重归后人统治。

历史上土木堡之变:使大明由全盛走向衰落,也使瓦剌分崩离析? - 天天要闻

篡位引灾,野心难酬

景泰四年,也先在草原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在他的逼迫下,蒙古各部无不摇旗呐喊,推举他为大汗、蒙古皇帝。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外族人,竟然夺得了蒙古政权的最高龙椅。这无疑是蒙古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野心家也先并未就此满足。他立即废除北元百年的元号,改元“添元”。这等同于宣示,他准备重振蒙古国威,南下复兴蒙元帝国的决心。作为一个政治上的强人,也先的手段果决狠辣。他利用权术欲使岱总汗退位,意图扶持自己的外甥子嗣继位。好在岱总汗政治老练,立即察觉他的意图,断然拒绝,并出走回自己的故部。这进一步激怒了也先。

历史上土木堡之变:使大明由全盛走向衰落,也使瓦剌分崩离析? - 天天要闻

很快,爆发了一场可怕的弑君内战。也先大军如狼似虎,卷席而来。已经是强弩之末的岱总汗很快兵败被杀。然而此举激起了普遍的民愤。在蒙古人心目中,尽管岱总汗已经名存实亡,但他毕竟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正统血脉传承。而瓦剌不过是外来者,是蛮族

也先的野心和手段,无异于在正统血脉面前破颜自毁。果然,他刚刚踏上皇位,蒙古草原上就掀起一股反抗之风。首当其冲的,是瓦剌内部的酋长阿剌。这位勇猛的武人很快联合起黄金家族的后裔,举旗反叛。

历史上土木堡之变:使大明由全盛走向衰落,也使瓦剌分崩离析? - 天天要闻

准噶尔崛起,野心猛盛

如今已是清崇祯末年,曾经威震一时的瓦剌,早已风光不再。蒙古草原上诞生的新星准噶尔,如今已是长城外最强大的势力。亦非昔日的瓦剌可比。

准噶尔汗国横扫西域,兵锋所过之处,万民震慑。他们先后击垮回回诸汗国,占领西藏地区。如今已是文武全盛之时,辖地范围辽阔,疆域超过四百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整个明朝的国土面积!

准噶尔汗国国力强盛,军容整肃。他们步兵与骑兵配置得当,沿袭蒙古的万夫长制度。每一个万夫长均训练有素,能独立带队作战。准噶尔汗葛尔丹策零更是残忍至极,屠城无数。据传其曾在战场上击毙三十余名敌将,功勋赫赫。

历史上土木堡之变:使大明由全盛走向衰落,也使瓦剌分崩离析? - 天天要闻

如今的准噶尔汗国,已然回光返照,野心猛进,遥望中原。他们的实力,已完全可以和故去的成吉思汗耶律大石相提并论。面对如此强大的蒙古新兴势力,连天可汗也自叹不如。

此时的瓦剌早已风光不再,四分五裂,寅食卯粮,无力再战。长城内外,一场波澜壮阔的厮杀即将上演......分崩离析,使得票数最终流向埃尔多安。这场动荡不屈的选举,正预示着土耳其政局的变数。

历史上土木堡之变:使大明由全盛走向衰落,也使瓦剌分崩离析? - 天天要闻

结语

草原上的云卷云舒,犹如历史的滚滚长河,沧海桑田,几经兴衰。曾几何时,成吉思汗铁骑卷裹漠北狂沙,一统江山的壮志让所有民族无不仰视。然而终究是苍天不假狂者长久的桀骜,蒙古如同昙花一现,虽然辉煌,却转瞬即逝。

明英宗北伐的惨败,使神州多事之秋提前降临。瓦剌部的野心家也先,初时飞黄腾达,却因志太大引灾于身。如今蒙古草原上也已不是他的天下,取而代之的,是野心更甚、实力更强的准噶尔和回部铁骑。

历史上土木堡之变:使大明由全盛走向衰落,也使瓦剌分崩离析? - 天天要闻

成吉思汗的后人们曾挥舞着祖先的虎符,睥睨天下苍生。然而如今却已经溃不成军,四面楚歌。又一个蒙古部崛起,一个蒙古部衰亡,已经成为这广袤草原上不变的主旋律。

朝代盛衰,种族兴替,似乎都是历史规律常态。我们所能做的,无非是警示后人,鉴古知兴衰,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或许有朝一日,当草原上再度传来马蹄声时,我们的后人能够从今日的故事中,汲取应对之道。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 天天要闻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弥生子在报纸上写下对和平的祈求。她希望这一年没有战争,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们却越来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军开始在北平周边频繁闹事,为全面战争做准备。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卢沟桥突然响起枪炮声。日本军队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 天天要闻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应妮)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7日在京联合宣布,双方联袂打造的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于今年底搬上舞台,并在北京和香港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天天要闻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荆汉运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专家团队提出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专家团队为何要提出建设荆汉运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长江中游地区的河道弯道太多的航运瓶颈问题,以提升我国第一大江河长江的运输效率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 天天要闻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戏剧,主人公黄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岁,头发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终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两个月,每天晚上7点到9点,趁着这段最安静,也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黄石文坐在养老院5楼的房间里,一字一字讲出过往人生,面前的电脑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