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后妃之- 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谜

2022年09月12日17:56:02 历史 1097


大清后妃之- 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谜 - 天天要闻


“太后下嫁”是清初的一大疑案。说的是康熙皇帝的祖母,亦即顺治 皇帝的生母博尔济吉特氏下嫁多尔衮的事。博尔济吉特多出身蒙古科尔沁 部所谓“戚畴之家”,14岁时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史称“孝庄文 皇后”。她是一位聪明而富有谋略的女子,丈夫皇太极当政时,就“赞助 内政,越既有年”。丈夫身亡后,痛不欲生,愿以身殉。康熙皇帝更是不 会忘记这位贤能的祖母:“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 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孝庄文皇后”终年76岁,临终时对康熙说:你祖父安葬已久,不用 再打开他的陵墓了,况且我也很想念你们父子二人,不想远离,所以希望 在孝陵附近安葬,这样我就放心了。康熙遵其遗嘱,把灵柩暂时停置在清 东陵,直至雍正三年才正式葬入地宫。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亦即顺治 皇帝的叔叔。他一生封号颇多,始封贝勒、后封墨尔根青(意为聪明王)、 睿亲王,顺治时称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在当时朝鲜人的记载中多称“九 王”,在外国传教士的著作中称“阿玛王,他“聪慧多智,谋略过人”, 清入关后的各项制度大都由其筹划,可谓清朝政权的实际开创者。


大清后妃之- 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谜 - 天天要闻


多尔衮享年仅39岁,死后仅两个月,就被削去爵号,平毁墓葬。有 的记载说:顺治“命令毁掉阿玛王华丽的陵墓……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 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直至康熙晚年才下诏为其 诏雪。

太后“下嫁”多尔衮的艳事,在清初便开始流传。但究竟有没有其 事,因官方文献没有明确记载,至今仍无定论。

太后下嫁多尔衮的疑云之起,是由于张煌言收录在《奇云草》中的 两首七绝,题为《建夷宫词》:

上寿觞为合杳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掖庭犹说册阚氏,妙选孀闺作母仪;

建夷是指建州之夷,是明朝遗民对清朝王朝的蔑称。觞是盛酒的杯 子。合杳指成婚。慈宁宫是孝庄住的地方。阚氏是汉代匈奴称呼君主的正 妻。诗的前七句没有什么好解释的,无非是诋毁丑化敌国君主。最后一句 颇费解。细推之,原来指的是多尔衮无子,以弟多铎之子为嗣。满文称侍 卫为“虾二多铎当时的职位有“领侍卫内大臣” 一职。看来虾子指的是 多尔衮的义子多尔博。也就是说,顺治子随母嫁,自为“龙儿”,不必以 多铎的“虾子”为子。先前人们将这首诗作为无稽之谈,但从多方面的证 据来分析,“太后下嫁”的确是事实。


大清后妃之- 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谜 - 天天要闻


首先从当时满族婚俗来看,嫂嫁小叔、兄纳弟妇之事常常发生,此 事不足为怪,甚至还有不管辈分的婚俗(汉族礼教称之为“乱伦站在 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来思量,盛年寡居的孝庄与壮年英武的小叔子多尔衮的 结合,也就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了。如顺治皇帝的大哥、皇太极的长子、 肃亲王豪格在清贵族政治斗争中死去后,他的两个妻子就分别被叔父辈 的多尔衮、阿济格娶去。庄妃蒙古人,13岁时就与其姑母一道嫁给皇 太极,因其美貌聪慧能干,受宠多年,生有3女1子,其子后来就被立 为顺治皇帝。1663年皇太极死时,庄妃只有31岁,虽被尊为太后,仍当 华年,美丽异常。多尔衮大权在握,岂能放过这天赐良机?这时清王朝 刚入关,满洲贵族从东北刚入主北京,受到汉族文化与纲常礼教的影响 与束缚很小,还大量保留原在东北时的旧婚姻风俗,如清皇室与贵族中 寡妇改嫁的事时有发生。因此孝庄太后(庄妃)与小叔多尔衮结婚就是 比较正常的事了。我们切不可用汉族的传统纲常礼教去要求和看待清初 的满洲皇族。

皇太极死时,庄妃才31 岁,年仅6岁的儿子福临继 位。一个是三十出头的寡妇, 一个是只知玩耍的顽童。在 当时,执掌朝中军政大权的 实际是睿亲王多尔衮。他手 握重兵,成为朝中说一不二 的人物,甚至连皇帝的大印 “玉玺”也搬到睿王府内使 用,以代理天下,小皇帝随时 有被废掉的危险。人们认为, 孝庄为了保住儿皇帝顺治的 天子宝座,而委身于小叔子 多尔衮。



大清后妃之- 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谜 - 天天要闻


持下嫁说的人特别强调, 在顺治朝多尔衮公开以皇上 的父亲自居,称号就叫“皇父 摄政王”,而只有皇帝的母亲下嫁了,多尔衮才有可能被称为“皇父”。人 们认为,多尔衮称谓变化的过程,恰恰反映了太后与多尔衮的婚姻由隐秘 到公开的过程。《朝鲜李朝实录》中记载,“皇父”称号非但举国轰动,甚 至已经“声闻海外:《朝鲜仁祖李(宗实录》载:二十七年己丑(即清 世祖顺治六年),二月壬寅,上曰:“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 语,此何举措? ”金曰:“臣问于来使,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 与皇帝一体云。”上曰:“然则二帝矣。”朝鲜邦外属国,国王都发现此举 与“二帝”无异,大清朝难道就真的荒唐到这种程度不成?当然不是。其 时清廷正推崇儒教,广纳天下饱学之士,断不会做这种被世界当做笑柄的糊涂事,但“皇父” 一词确已明诏天下,一朝二帝,已经是无可争议 的事实。

按清朝早期丧葬制度,皇后、嫔妃最终都要与皇帝合葬。可是,孝 庄竟葬在了遵化清东陵风水墙外,而未与清太宗皇太极合葬于沈阳的昭 陵。按清制,她应归葬到沈阳皇太极的昭陵旁,因她是皇太极的庄妃,但 结果她却被葬在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孤零零的,无依无靠,且陵墓在东陵 的“风水墙”之外。这种悖乎常礼的葬法多年以来一直引起人们的种种议 论,其中可能有难言之隐。有人认为,这是孝庄因改嫁而无脸到阴间见 皇太极的刻意安排。史料中也确有这样的记载。太后在遗嘱中说,“卑不 动尊”,不忍再惊扰皇太极,这实在是托词。对祖母孝庄的心思,康熙自 然心知肚明。但康熙又感到,将祖母单独安葬实在没有这样的先例,是 件很棘手的事,于是他把这一难题留给了儿子雍正,将孝庄的棺材在东 陵的地面上一直停放了 38年之久,直到雍正三年(1725)才为孝庄建陵 安葬。还须说明的是,长眠在清东陵的5个皇帝、14个皇后、136个嫔 妃,都葬在了风水墙之内,而只有孝庄葬在风水墙外。这又是为什么? 孝庄太后在1689年病死,享年76岁。


大清后妃之- 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谜 - 天天要闻


顺治十七年(1660)十二月二十四日,因乳母李氏病故,顺治降谕 礼部,其中有这样几句话:“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 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乳母竭尽心力,多方保护诱掖,皇太 后眷念慈衷赖以宽慰。”这无意间透露,幼年皇帝顺治与母亲孝庄分宫而 居,而且皇太后不是居于皇宫之中,否则母子之间为何“每经累月方得一 见”?皇太后萦怀弥切,为何却不去看望皇上?皇上又为何不去探望生 母,以解“皇太后眷念慈衷” ?度之事理,其间必有一个超越两者之上的 力量破坏了母子之情。这个力量,除了多尔衮之外,还能有谁?另外,徐 柯《清稗类钞》中对“太后下嫁摄政王”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关于孝庄太后下嫁多尔 衮之事,虽由于后来清皇室 受汉族影响日深、纲常礼教 观念加强,因而不让将此事 记载到正史中,甚至原有的 记载也被删改,使我们今天 很难查到有关此事的正式记 载,仍可以从许多史料中看 到关此事的正式记载,仍可 以从许多史料中看到有关此 事的明显痕迹。如清故宫藏 顺治朝的“批红”题本及《东 华录》上,就记载顺治五年 起一这一年太后与多尔衮 结婚一一多尔衮由“皇叔父 摄政王”改称“皇父摄政 王”,并“亲到皇宫内院”, “自称皇父,若无太后下嫁 之事发生,此事是顺治皇帝 所万万不能接受的。太后下 嫁之事传播甚广,前面已经提到当时人的记事诗,虽极尽嘲讽挖苦,但也是这件史事的一个有力旁 证。1946年10月,近代学者刘文兴撰文《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 跋》,其中写道,宣统元年(1909),他的父亲刘启瑞任内阁侍读学士,奉 命收拾内阁大库档案,“得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诏”。世上若果真有 这一诏书,无疑是太后下嫁最具权威的铁证。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 天天要闻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弥生子在报纸上写下对和平的祈求。她希望这一年没有战争,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们却越来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军开始在北平周边频繁闹事,为全面战争做准备。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卢沟桥突然响起枪炮声。日本军队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 天天要闻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应妮)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7日在京联合宣布,双方联袂打造的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于今年底搬上舞台,并在北京和香港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天天要闻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荆汉运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专家团队提出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专家团队为何要提出建设荆汉运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长江中游地区的河道弯道太多的航运瓶颈问题,以提升我国第一大江河长江的运输效率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 天天要闻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戏剧,主人公黄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岁,头发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终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两个月,每天晚上7点到9点,趁着这段最安静,也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黄石文坐在养老院5楼的房间里,一字一字讲出过往人生,面前的电脑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