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的走廊盡頭,82歲的黃令儀依然保持著清晨六點打卡的習慣,當她布滿皺紋的手指在EDA軟體上繪製電路版圖時,監控屏幕的藍光映照著老人專註的面龐,彷彿在為這個時代篆刻一部特殊的史詩—那些跳躍在硅基世界裡的0與1,正在訴說一個民族關於自主創新的百年求索。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中國龍芯之母」黃令儀的故事。
1936年12月,黃令儀出生於廣西南寧一個背景深厚的大家庭,黃令儀的祖父廖藻是清末副貢生,曾擔任湖南試用知縣和廣西省議會議員,黃令儀的父親廖葛民是廣西博物館的創始人,並擔任首任館長,黃令儀的母親高亞丹則是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的高材生,曾在廣西化學研究院工作。
黃令儀剛剛出生不久,日本就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山河破碎風飄絮之下,無數的家庭流離失所,黃令儀也跟隨父母輾轉於桂林、平樂等地,童年的經歷讓黃令儀見到了國家的為難,萌生了救亡圖存、忠心報國的偉大志向。
1949年,黃令儀考入漢民中學,也就是現在的桂林市第一中學,讀書期間,黃令儀特別喜歡數理化,她認為學好數理化能夠促進國家科技和工業的發展,從而改變民族的命運。
1954年,黃令儀憑藉優異成績考入華中工學院,也就是現在的華中科技大學,大學期間,黃令儀遨遊於知識的海洋,將全部的空閑時間全都用於讀書和學習上,因成績優異被推薦到清華大學進修,主攻半導體器件,從此與微電子學結下不解之緣。
1960年,從清華園學成歸來的黃令儀回到華中工學院,創建了半導體專業,親自講授半導體器件與材料課,當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面對極度匱乏的物質條件,黃令儀愣是帶領團隊研製出半導體二極體。
上世紀六十年代,為了保衛國家安全和增強國防實力,國家將「兩彈一星」作為攻關的重點,為了解決「兩彈一星」項目中的重大技術障礙,國家專門成立了一個研究機構,即計算機所二部,1962年,黃令儀被調入該研究所工作,成為中國第一個晶元研究團隊的負責人。
在缺資料、缺設備、缺人才、缺材料的情況下,黃令儀帶領團隊攻克一道道難關,在微型計算機和三極體項目上取得了顯著進展,為「兩彈一星」項目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基礎,更為中國晶元事業和電子計算機事業的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1973年,中科院決定研製大型通用計算機,為能儘快研製出性能穩定的存儲器,黃令儀再次帶領團隊進行攻關,研發的晶元在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
進入八十年代,由於經費緊張等各方面的原因,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發被叫停,黃令儀只能心痛地接受這個結果,1989年,黃令儀前往美國參加國際晶元展覽會,當她看到偌大的會場竟然沒有一家中國企業時,在日記中悲痛地寫道:「琳琅滿目非國貨,淚眼漣漣。」
2001年,已經年過六旬的黃令儀已經步入退休生活,此時,中科院胡偉武教授向全國發出打造中國芯的集結令,胡偉武教授親自找到黃令儀,邀請她一起研究晶元,黃令儀果斷地接受了邀請,加入龍芯研發團隊,並成為項目的負責人。
2002年,我國首款通用CPU「龍芯1號」研製成功,打破了國產計算機無芯可用的歷史。
胡偉武教授說:
「黃令儀老師年近八十歲,依然從早到晚拖著滑鼠,盯著屏幕查電路。有人勸她給年輕人把把關就行,別親自干。」
黃令儀卻說:
「我這輩子最大的心愿是匍匐在地,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
在黃令儀和團隊的不斷努力下,「龍芯3號」等一大批國產高性能晶元應運而生,徹底打破了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
2023年4月20日,黃令儀老前輩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黃老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兌現了當年立志報國的諾言,無愧於「中國龍芯之母」的美譽,向這位真正的民族脊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