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寧12月16日電(記者 張添福)16日,青海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懂青海 愛青海 興青海」科技專場新聞發布會。
青海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朱生海表示,該省聚焦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和建設產業「四地」,堅持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兩手抓,全方位加快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圖為青海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懂青海 愛青海 興青海」科技專場新聞發布會。張添福 攝
科技助力生態保護
朱生海介紹,青海省科技部門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圍繞「中華水塔」保護梳理形成的科學問題及應對方案得到省領導批示肯定。建立光伏園區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碳匯觀測體系和光伏智慧能源管理系統,構建的生態水文要素觀測資料庫填補了青海湖流域地表過程綜合觀測空白。
青海通過在黃河谷地重點水土流失區開展生態綜合修復技術應用,土壤侵蝕模數降低33.1%。針對高寒礦區脆弱生態修復難題,形成種子生態包產品4種,構建了「機械原位破碎+羊板糞+有機肥+緩釋肥」的低投入改良治理技術,試驗示範區內植被平均蓋度達到80%以上。
關鍵核心技術取得新突破
圍繞服務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青海首個「揭榜挂帥」項目「鹽湖老滷製備無水氯化鎂」攻克脫水結晶和粘壁、脫水負荷低、易融料和水分偏高等技術難題,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突破並解決氯化鎂脫水這一世界難題;首個「帥才科學家負責制」項目「鎂基超穩礦化土壤修復材料」研發,為解決酸性農田土壤稻米鎘超標難題提供科學方案。
11月22日,航拍青海察爾汗鹽湖水天一色。(無人機照片) 馬銘言 攝
圍繞打造國家清潔能源高地,多能源電力系統互補協調調度與控制關鍵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實現源網荷儲一體化協同控制和電網平穩運行,成果已推廣應用於青海、新疆、甘肅、寧夏、山東等多個省區。
圍繞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建設,青海以信息科技手段開展石窟寺等傳統文物及「兩彈一星」基地革命文物的數字化保護和技術示範,賦予文物永久的數字信息檔案。
圍繞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青海自主選育的青雜5號、12號油菜品種入選國家推廣目錄,青薯9號創造畝產超萬斤的國內單產新紀錄並位居全國馬鈴薯推廣面積榜首。
十大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培育步入新階段
朱生海說,冷湖世界級天文觀測研究基地已落地建設14個項目45台望遠鏡,與國家天文台初步達成國內目前最大口徑14.5米紅外光學天文望遠鏡落地協議,在德令哈雪山牧場天文台址成功實現國際首次超導太赫茲公里級無線通信傳輸。
圖為2023年3月27日拍攝的冷湖天文觀測基地。李雋 攝
此外,鹽湖資源重點實驗室完成科技部答辯,現代藏葯重點實驗室完成相關標準32項,綠色儲能重點實驗室獲批省級新型研發機構並形成標準20餘項。鹽湖技術創新中心完成實體化公司註冊並在察爾汗湖區建設中試基地,氂牛技術創新中心形成系列生產標準並推廣應用。
基礎研究工作實現新進展
青海圍繞特色重點領域凝練重大科學需求,19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聯合基金項目獲批支持經費4935萬元,數量和資金額度創歷史新高。利用基因編輯獲得不含直鏈澱粉的新型糯大麥種質,為開展加工專用型青稞育種提供了新方向。
此外,青海成功構建了中國典型有蹄類物種的腸道微生物宏基因組圖譜,揭示了高原有蹄類動物腸道微生物高能量代謝背後的遺傳特徵。成功組裝藏羚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首次獲得藏羚染色體水平的28330個高質量基因組和注釋信息,為藏羚的適應進化遺傳機制、保護遺傳學研究及進一步探索物種遷徙行為的遺傳機制提供了重要的基因組資源。
當日的新聞發布會由青海省政府新聞辦副主任田春元主持。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