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未來會冬眠嗎?

2023年10月30日19:13:08 科學 1467
人類未來會冬眠嗎? - 天天要聞

參考消息網10月30日報道美國《發現》雜誌網站10月16日報道,隨著冬季臨近,熊和其他冬眠者——從蝴蝶箱龜——開始準備休眠至春天。

另一方面,我們人類發現自己會有意識地考慮如何度過今後幾個月的寒冷時光。在冬季,感覺一切都艱難了一倍:穿衣服,鏟雪,規避事關生存的災難。及時挖掘一些黑暗的洞穴,蜷縮在裡面等待更好的日子,這樣迎接新年不好嗎?

人類冬眠不會沒有障礙,也完全無法保證這行得通。但研究人員已經開始分析長期休眠的科學性,因為它有望給太空旅行和醫學帶來革命性變化——並幫我們逃過每年1月地獄般的嚴寒。

冬眠是某些動物在嚴冬條件下使用的一種生存策略。動物顯著減少代謝活動並降低體溫,以保存能量。冬眠時,動物的體溫和生命維持過程降至最低水平,這樣一來,其脂肪儲備的消耗時間就延長了。它們的心率和呼吸次數在冬眠期間會下降98%。

人類為什麼不冬眠?

人類不冬眠,因為我們的祖先是在常年食物充足的熱帶環境中進化出來的。冬眠這種生存策略對他們沒有任何用處,因此人類從來沒有為冬眠生成過生物機制。此外,當他們最終遷徙到氣候較冷的地方時,他們學會了如何利用火、住所和保暖衣物來熬過冬天。

在熊、蝙蝠和烏龜等動物王國的其他物種中,長時間的行動遲緩是很常見的,但它們並不全是純粹意義上的冬眠者。實際上,一些生物學家將冬眠視為一種頻譜,位於其中一端的暫時無活動狀態被稱為「停滯」。而且,在我們自己的譜系中,已知只有一個物種——一種名為肥尾鼠狐猴的特別小的靈長目動物——會冬眠。

雖然人類不會冬眠,但用降低體溫來實現醫療目的已經是司空見慣的做法。實際上,治療性降溫甚至不是現代想法——被稱為「醫學之父」的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建議在雪地里治療受傷士兵。

如今,醫生用降溫手段來限制重要器官的受損程度。假設你中風或突發心臟病,這時流向大腦和心臟的血液(及其攜帶的氧氣)就會中斷。在正常情況下,血流中斷幾分鐘就會致命。但當體溫降至冬眠水平時,人體組織需要的氧氣就會減少。這只是一種暫時的停滯。現在還不太清楚我們如何才能安全地冬眠數周、數月甚至數年。但找到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將大大有助於解鎖最後的領域:深空探索。

在太空冬眠可能嗎?

特別認真對待人類冬眠問題的一個機構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宇航員所需的食物、補給和基礎設施(按每磅1萬美元計算)輕易就會讓遙遠的太空之旅成本高得驚人。但是,如果這些宇航員能夠在睡眠中度過飛行時間,他們的需求就會大幅減少(還能輕鬆避開許多無聊的月份)。

聽起來有點離譜?正如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生物化學家李承志(音)在《醫學年評》雜誌中所寫,「人類可以經歷一種類似於冬眠的極致代謝減退狀態,這樣的想法早已出現在科幻小說中」。的確,它長期以來一直是這類題材作品的主題,曾出現在《異形》和《2001太空漫遊》等經典電影中。

NASA自2014年以來一直在資助有關長期冬眠可能性的研究。該機構甚至制定了一份潛在協議,一旦技術水平與雄心匹配就能在未來的任務中使用。

該機構表示,屆時航天器上將只有一名宇航員醒著,其他人在睡眠艙內一口氣睡上幾周。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利用較少的資源到離地球更遠的地方旅行。

藥物能引發冬眠嗎?

NASA的提議伴隨著大量醫學方面的擔憂,這些擔憂大多圍繞我們身體能適應的溫度範圍太過狹小而產生——體溫無論上升還是降低幾攝氏度,我們都會發現自己處於災難邊緣。人類缺乏允許冬眠者無風險降低體溫的適應性。

專家指出,需要用一種藥物或其他一些方法來克服這一生理障礙。雖然沒有開展過人體試驗,但動物試驗證明,在並非天生就能冬眠的物種中,誘導冬眠是可能的。

2011年,美國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的一個研究小組將其對北極地松鼠(會冬眠)的知識應用到大鼠(不會冬眠)身上。生活在寒冷氣候下的北極地松鼠之所以會冬眠,是因為它們體內會生成一種能夠刺激其腺苷受體的分子,而這對冬眠至關重要。研究小組發現,在給大鼠注射類似物質後,它們同樣會打瞌睡。

最近,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向大鼠的下丘腦發射超聲波,使它們陷入停滯狀態。下丘腦是大腦中一個控制睡眠和體溫的區域。

最後,一個重要的區別是:冬眠不是睡眠。實際上,冬眠似乎太過耗費精力,以至於大多數哺乳動物在整個冬季會每隔幾周就從冬眠中醒來,用真正的睡眠來恢復體力。所以,冬眠也許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種平靜的消遣。也許你最好還是穿暖點,咬緊牙關,投身於讓體溫保持在98.6華氏度(約合37攝氏度)的永恆鬥爭。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世榮出任江西理工大學校長 - 天天要聞

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世榮出任江西理工大學校長

5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發布關於葛世榮等同志職務任免的通知,經省政府研究決定:聘任葛世榮為江西理工大學校長。此前,葛世榮擔任過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長、黨委副書記。葛世榮個人簡介葛世榮,男,1963年4月出生,工學博士,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1983年7月,葛世榮在黑龍江礦業學院(現黑龍江...
西安雷雨夜再現龍形不明飛行物,有人稱聽到類似龍吟聲 - 天天要聞

西安雷雨夜再現龍形不明飛行物,有人稱聽到類似龍吟聲

2025年5月8日晚,西安突遭短時強降雨,雷暴交加中,多名市民在夜空中再次捕捉到神秘黑影「龍形」不明飛行物。有網友聽到老牛般的咆哮聲類似「龍吟」。(視頻剪輯:陳歆鈴 綜合四川觀察、南京新聞)(來源:北京日報)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
光博會將於5月15日在光谷啟幕,全球近百項最前沿技術創新成果集中亮相 - 天天要聞

光博會將於5月15日在光谷啟幕,全球近百項最前沿技術創新成果集中亮相

5月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召開「第二十屆『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博覽會」新聞發布會。會上宣布,第二十屆「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博覽會(以下簡稱光博會)將於5月15日至17日在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舉行。這是國內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專業化程度高、行業地位高、國際化水平高、觀展人數多的頂級盛會之一。大會首次規模化引入境...
科普大篷車進校園 點燃學生科學熱情​ - 天天要聞

科普大篷車進校園 點燃學生科學熱情​

科普大篷車進校園 點燃學生科學熱情通訊員:羅曉萍、徐玲玲 審核:大慶、彥平為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與創新能力,5月8日,武漢市江夏區科學技術協會、江夏區教育局、武漢科技館聯合開展的科普大篷車進校園活動,來到了江夏區金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 天天要聞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據外媒 Neowin 今日報道,美國杜克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儘管 AI 工具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像 ChatGPT、Claude 和 Gemini 等工具的使用可能會讓同事和經理認為你的能力不足。這項研究題為《使用 AI 工具會遭遇社交評價懲罰》,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刊登(IT之家附鏈接:點此前往)。研究通過四...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 天天要聞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引言如果我們可以精確地改寫生命的藍圖,糾正那些導致遺傳疾病的微小錯誤,或者巧妙地調控基因的表達,讓細胞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這不是遙遠的幻想,而是基因編輯技術正在開啟的未來。長期以來,CRISPR-Cas9系統一直是這場革命中最閃耀的明星,它像一把精確的分子剪刀,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然而,就像任何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