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僅是歷史上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更是獨一無二地兩次榮獲此榮譽的科學家。如果你有意探尋她的原始手稿,可能要首先簽署一個免責聲明,並且配備專業的防輻射裝備,因為這些遺物至今還釋放著強烈的放射性。
如此之強的輻射,以至於她的遺體被仔細地置於鉛制棺材中。這位女科學家,正是放射性元素鐳的發現者——瑪麗·居里,人們尊稱她為居里夫人。
1867年,瑪麗·居里出生在波蘭的一個教育家庭,儘管她的父母都是中學教師,瑪麗的求學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那個時代的波蘭,女性並沒有受到高等教育的待遇,主要為男性服務。因此,對於有學術野心的瑪麗來說,她只能秘密地進行學術研究。
經過數年的勤奮學習,她憑藉卓越的成績贏得了進入巴黎著名的索邦大學的機會,在那裡,她榮獲了物理與數學的雙學位,更是創下了該校的記錄,成為了第一位女性博士。
在索邦大學,命運讓瑪麗·居里遇到了皮埃爾·居里,一位傑出的物理學家。兩人的共同的科研激情不僅使他們成為了生活伴侶,還成為了科研領域的合作夥伴。當1896年,亨利·貝克勒爾揭示了某種物質釋放出與X射線相似的神秘輻射時,居里夫婦深受其啟發,並開始了他們的研究之旅。
1898年,他們從瀝青鈾礦中成功地發現了兩個新的放射性元素——鐳和釙。1902年,他們又從數十噸的瀝青鈾礦中提取出了1/10克的純氧化雷。由於這一巨大的科學突破,他們在1903年被共同授予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對科學伉儷因為其獨特的研究和發現而被世人銘記。然而,正當他們對未來充滿期待,準備投身於更多的科研工作時,命運卻給予了他們一個巨大的打擊。
在一個平凡的日子裡,命運對居里夫人狠狠地下了一手,皮埃爾·居里在過馬路時遭到馬車的撞擊,慘遭非命。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居里夫人心如刀絞,但她的堅韌精神並沒有讓她沉淪。反而,她選擇繼續前行,承擔起了皮埃爾在索邦大學的教學工作,成為了該學府的首位女性教授。
隨後的日子,居里夫人的科研之路充滿了輝煌。1911年,她憑藉分離鐳元素的成果再次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這使她成為了至今唯一在兩個不同學科領域都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儘管她可以為這一技術申請專利賺取大量金錢,居里夫人卻毫不猶豫地將其公之於眾,從而助推了放射化學的迅速進步。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她並沒有選擇逃離或袖手旁觀。居里夫人利用諾貝爾獎金購入戰爭債券支持國家,並親自赴前線,利用她的專業知識協助戰場上的傷員,使放射學得到了醫療領域的廣泛應用。
雖然她的成就已經家喻戶曉,但居里夫人的生活卻是簡樸到了極致。她對金錢和榮譽並不看重,獎金幾乎都捐贈給了研究機構,丈夫在世時,兩人也時常謙遜地謝絕各類榮譽。甚至連愛因斯坦都感慨,居里夫人或許是這世上少數不為名利所動的人之一。
然而,背後的輝煌都付出了代價。由於長期暴露在放射性物質中,居里夫人的身體健康狀況日益惡化。儘管骨髓、肺部、膽囊、腎臟乃至大腦都受到了影響,她仍舊堅持研究,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1934年,這位為科學獻身的女士走完了人生的旅程。
她是瑪麗·居里,一個永遠都能為人類的知識之海增添一筆的偉大女性,照亮著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