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骨質增生,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嚇人,一旦被確診,好像預示著骨頭內部正在悄悄「作妖」。
不少人一聽到「增生」兩個字,腦海里立刻浮現出骨刺、變形、疼痛,甚至有人立馬聯想到手術,恨不得趕緊把多長出來的那一點點「骨頭渣」給鏟掉。
但事實上,骨質增生並非所有情況都需要大動干戈,很多時候它更像是身體給你的一個溫馨提示,而不是要立即啟動「手術程序」的危險信號。
骨質增生,就像一棵老樹逐漸長出的疙瘩,或許影響美觀,但不一定威脅「樹」的生存。
而醫學界針對某些類型的骨質增生,甚至提出了「非致命、不必過度干預」的觀點。
尤其是以下三種增生,或許無需過度緊張,更別急著盲目手術了。
骨質增生,其實並不像名字那樣駭人聽聞。
簡單來說,它是身體自我修復的一種結果。
骨骼在長期受力、磨損、退化等因素的影響下,身體會自動啟動修補程序,在關節邊緣、椎體等部位「長出」一些額外的骨質結構,就像填補坑窪的水泥一樣。
這些多餘的骨質,也就是所謂的骨刺或增生。
但這裡要劃重點:骨質增生本身並不是病,而是一種生理現象。
它通常出現在中老年人身上,是人體衰老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反應,就像皮膚長皺紋、頭髮變白一樣。
如果骨質增生的位置、程度不會引發明顯癥狀或影響正常活動,那它的存在就是無害的,甚至無需處理。
第一類:椎體邊緣的骨質增生
椎體,也就是脊柱的組成部分,是人體負重和活動的核心結構。
隨著年齡增長,椎間盤逐漸退化,椎體承受的壓力增大。
為了分散壓力、維持穩定性,身體開始在椎體邊緣長出一些骨質,這就是所謂的「椎體邊緣骨質增生」。
這種增生其實非常常見,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90%的人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椎體增生。
它就像一層天然的「護欄」,雖然看上去多餘,但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會壓迫神經,也不會導致劇烈疼痛。
然而,有些人一旦在體檢報告上看到「骨質增生」四個字,就開始焦慮不安,甚至跑去醫院要求手術「切掉」增生的部分。
但事實上,椎體增生絕大多數都是穩定的、無害的,除非增生部位恰好刺激到神經根,導致明顯的疼痛、麻木、活動受限,否則完全不必手術干預。
科學觀點: 有研究表明,70%以上的椎體邊緣骨質增生患者,即使不做任何治療,也能通過調整生活方式、適度鍛煉等方法緩解癥狀。
手術治療反而可能帶來不必要的風險,比如出血、感染、脊柱不穩等問題。
第二類:膝關節的骨質增生
膝關節是人體最容易出現骨質增生的部位之一。
隨著年齡增長,膝關節軟骨逐漸磨損,關節間隙變窄,骨骼之間的摩擦增加,身體為了「修復」這種磨損,會在關節邊緣長出增生骨。
膝關節增生雖然聽起來嚴重,但它並不一定會引起劇烈疼痛。
很多人的膝關節骨質增生都是在體檢或拍片時偶然發現的,平時走路、活動都沒什麼不適。
這種情況下,骨質增生更像是關節退化的一種表現,屬於正常老化的範疇。
但一些患者在疼痛時,常常將「罪魁禍首」歸咎於骨質增生,甚至主動要求醫生「手術清理骨刺」。
然而,臨床研究發現,膝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並不是骨質增生,而是關節軟骨磨損、滑膜炎等問題。
貿然手術去除骨刺,不僅無法根本緩解癥狀,還可能加速關節退化。
科學觀點: 膝關節骨質增生的管理,關鍵在於日常保護關節,比如控制體重、減少關節負重,進行低強度、有規律的運動,比如游泳、騎自行車等。這些方法遠比手術更安全、更有效。
第三類:足跟部的骨質增生
足跟部是另一個常見的骨質增生「重災區」。
當足底筋膜長時間拉扯、受力不均時,足跟骨的表面可能出現骨質增生,也就是俗稱的「跟骨骨刺」。
很多人早晨起床時,腳跟疼痛得不敢著地,便懷疑是骨刺在作祟。
但實際上,跟骨骨刺的存在與疼痛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繫。
有數據表明,約40%的中老年人足跟部都能拍出骨刺,但只有少數人會出現明顯疼痛。
而足跟疼痛的真正原因,往往是足底筋膜炎、軟組織損傷等問題,而非骨刺本身。
盲目手術去除足跟骨刺,不僅不能解決疼痛問題,還可能引發手術創傷、感染等併發症。
而保守治療,比如穿合適的鞋子、進行足底拉伸訓練、使用足跟墊等,往往能有效緩解癥狀,避免不必要的手術。
科學觀點: 有一項針對足跟骨刺的研究發現,超過80%的患者通過保守治療,比如物理治療、矯形鞋墊等,都能在6-12個月內顯著緩解癥狀,而無需手術干預。
骨質增生,雖然聽起來嚇人,但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人體自我修復的一種表現,屬於「無害增生」,並不會對健康造成太大威脅。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增生引發的癥狀,比如神經壓迫、關節活動受限等。
對於骨質增生,建議大家遵循以下原則:
- 定期監測:發現骨質增生後,不必過度恐慌,定期拍片監測其變化即可。
- 保守治療:癥狀輕微者,可以通過鍛煉、理療、藥物等保守方法緩解癥狀,避免手術。
- 調整生活方式:保持合理的體重,避免久坐、久站,適當進行低強度運動,比如游泳、散步、瑜伽等。
- 科學對待疼痛:關節疼痛不一定是骨質增生引起的,需明確診斷病因,對症治療。
那麼,面對骨質增生,究竟如何判斷是否需要手術治療呢?其實,骨質增生的存在並不可怕,關鍵是學會與它「和平共處」。
如果身體沒有明顯癥狀,完全可以安心生活,不必過度干預。
但如果增生引發劇烈疼痛或功能障礙,是否需要手術就需要進一步評估了。
問題: 如果關節疼痛並非骨質增生所致,那麼還有哪些常見原因會引起疼痛呢?應該如何正確區分和處理呢?
對此,您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
參考資料
[1]張珍梅.膝痹消腫方聯合吊傷膏治療風濕熱證型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