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ai已大規模應用於醫學健康領域,並形成了快速成長的醫療產業新賽道。但ai走進醫療界,不等同於「讓ai幫你看病」。
ai的加入,對於患者、醫生、醫院、企業意味著什麼?南都健聞帶來醫療界的一線走訪。
對很多女性來說,「更年期門診」不再是新鮮事,但什麼時候走進這個門診、要不要接受長期激素治療,還有不少謎團待解。
在廣州,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後稱廣州婦兒中心)的何耀娟醫生見證了更年期門診從門可羅雀發展到目前的一號難求,近期,該院更年期門診更是乘上ai的東風,聯合技術團隊打造了自評、科普多功能兼具的ai小程序。
為什麼更多女性來看更年期門診了?更年期門診、ai小助手能解決什麼問題?關於激素補充治療,目前的女性接受程度如何?近日,南都健聞記者採訪了廣州婦兒中心婦產科門診主任、婦科內分泌及更年期專科負責人何耀娟。

廣州婦兒中心婦產科門診主任、婦科內分泌及更年期專科負責人何耀娟。
「查來查去查不到原因」後
她們來到更年期門診
廣州婦兒中心是廣州最大的婦兒專科醫院,更年期門診屬於婦科門診下的細分專科,於2013年正式開設、放號,到2019年,門診名稱變更改為「更年期與卵巢早衰」門診,專門接診更年期與卵巢早衰的女性,為她們提供全方位的長期健康管理。
「很多人覺得更年期不是一種病,不會去醫院看,實際上,在女性絕經的前後5年里,80%以上會出現一些不適癥狀」,何耀娟介紹,數據顯示,40-65歲女性中約80%會經歷至少1種絕經相關癥狀困擾,如乏力、失眠、情緒波動、潮熱、肌肉骨骼關節痛等,但僅25.9%主動就醫。
潮熱、汗多是門診病人訴說最多的癥狀,也是許多人明顯感受到更年期的第一癥狀;其次常見的是失眠,「失眠患者往往在心理門診、睡眠門診等其他專科轉了一圈,再被轉介來更年期門診」;
還有情緒改變、胸悶、體力下降、關節痛等,患者往往也是在其他專科「查來查去查不到原因」的時候,再結合50歲上下的年紀,被轉介至更年期門診。
上述種種不適癥狀,由女性卵巢功能下降、卵巢分泌的雌激素減少引發,是女性隨著年齡增長而必然出現的內分泌變化,但作用在不同個體身上,表現癥狀不一、有輕有重、有早有晚。
總體來說,婦科醫生認為,45歲以上進入更年期是相對正常的,45歲之前出現卵巢功能衰竭,就是「過早絕經」,40歲以前則叫「卵巢早衰」,「過早絕經和卵巢早衰,是我們要特別關注的人群,不管其更年期癥狀明不明顯,都要積極干預」。
更年期癥狀的干預有「黃金時期」
其實,更年期的健康問題不是「一過性」的,潮熱、情緒改變等只是一個開始,之後,隨著雌激素水平的持續下降,女性會出現骨量流失、心血管疾病、泌尿生殖道萎縮等一系列「老年病」,因為,雌激素對於維持血管彈性、維持骨密度等有很重要的作用。
「很多絕經後女性會因為反覆的陰道炎、尿頻尿急等問題來看醫生,這其實是泌尿生殖道萎縮的癥狀,不少患者是熬到癥狀影響社交、生活的程度,才不得不來看」。
在過去,女性對於更年期不適往往「忍忍就過去了」,但一味「忍」不是個好辦法。何耀娟提醒,在出現潮熱、情緒改變等更年期早期癥狀後,如果能及時地適當干預,女性不僅可以延緩、減輕不適,還能夠預防和延緩上述更嚴重的「老年病」發生。
而這個干預的「黃金時期」,就在「絕經後10年內或60歲之前」,「一旦超過這個時間段再來,你的獲益會大大下降,如果骨質已經疏鬆後、心血管已經發生硬化後,激素補充就很難再發揮有效的作用了」。
雌激素治療致癌?
這種說法已被推翻
雌激素補充療法是改善更年期癥狀及預防老年慢性疾病的核心手段,但在開具處方之前,醫生會為女性進行相應檢查,嚴格評估,有的女性是存在激素應用禁忌證的,如:乳腺癌病史、有嚴重的肝腎疾病、心血管疾病,或者近期有過血管栓塞等。
雌激素治療後,許多病人會感覺到潮熱、煩躁情況明顯緩解。當然,有的癥狀需要多方協作,比如更年期失眠。
對於長期的激素治療,很多人會顧慮「安不安全」、「會不會致癌」。何耀娟解釋,雌孕激素有促使發生乳腺癌的說法此前廣為流傳,使很多女性對激素使用很忌憚,既往研究曾有這個結論,但後來研究人員也發現,當時導致乳腺癌風險增大主要是與雌激素搭配使用的人工合成孕激素相關,近年來的研究證實,新的藥物方案帶來的乳腺癌風險非常微小,「相對來說,發生乳腺癌的高危因素主要還是不良生活習慣、情緒因素、遺傳因素」。
在用藥前、用藥過程中,醫生會要求患者每年體檢、並觀察各種相關指標,以跟蹤可能發生的副作用。
同時,隨著藥物研發的進展,越來越多的小劑量雌孕激素藥物進入市場,對於存在激素禁忌證的人群,也有非激素葯,如植物葯、神經遞質調節、中成藥可以選用;更年期門診還會聯合中醫團隊,為有需要的患者進行中西藥綜合治療。
更多「70後」「80後」在主動走進更年期門診
「其實,到我們更年期門診來的患者,都有一定的心理、知識準備,她們對激素治療的接受度在增加」。何耀娟說,近幾年裡,她經常去各種單位、企業、學校等進行更年期相關的知識科普宣傳,感覺到社會對相關知識的需求度、認知度在提升,「最近,主持人李靜發布了更年期主題的視頻,又引導了一批患者來看我們的門診」。
她還有個有趣的觀察:近些年,正在走進更年期的是「70後」「80後」一代人,她們與傳統一輩有很多不同,很多家庭是獨生子女,這些女性有強烈的「要把自己健康管好」的危機感,在積極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準備,「一旦知道更年期治療不僅是緩解近期癥狀,還有長期的健康獲益,她們就會主動求醫」。
對於女性來說,卵巢功能的衰竭、雌激素的下降是一件必然會到來的、不可逆轉的事情,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增長,女性在絕經之後還會有三十年以上的生命之路。在何耀娟看來,人們對更年期的關注、對更年期癥狀的積極干預,都是新時代女性追求生活質量的一種表現。
「有些人可能不喜歡『更年期』這個說法,但我認為大家不應忌諱,我們需要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它、正視它、管理它,是一件好事,它與每個人都密切相關,你的媽媽、你(男性)的愛人,都會有這樣一個時期」,何耀娟說。
ai小助手幫助40+女性自評更年期癥狀
隨著女性的健康意識不斷提升、更年期門診越來越受歡迎,作為廣東省醫師協會健康傳媒工作委員會更年期保健學組組長單位,廣州婦兒中心於2025年3月推出了ai智慧管理工具「更健康」智能評測與科普助手小程序。

據介紹,這個ai工具由廣州婦兒中心攜手復旦大學工研院認知與智能技術實驗室張立華教授團隊推出,其核心功能包括ai癥狀雷達、自動生成個性化報告、最新前沿科普內容推送、療效追蹤、精準就醫導航等。
也就是說,通過這個微信小程序,40+的女性只要回答一系列問題,就可以進行癥狀自測,ai會生成多維評估報告,幫助女性明確正常或異常的信號,為女性指導就醫方向,同時,小程序中還會更新最新最權威的更年期科普,指導女性提高生活質量、預防遠期風險。

何耀娟表示,更年期健康是需要長期管理的事,希望通過這個小程序,讓更多的女性在出現不適、走進醫院之前就開始關注自己、主動進行健康管理,「今後,我們要把這個小程序向基層社區推廣,讓更多女性知道,更年期開始前後需要關注什麼,給出專業的健康建議」。
策劃:王衛國 李陽
統籌:尹來 游曼妮 王道斌
執行統籌:李文
采寫:南都記者 李文 通訊員 粵衛信 周密 陳文
設計:葉可可 劉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