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向陽
尼山論壇期間,中醫藥體驗館人流涌動,成為體驗者不可錯過的「打卡地」,體驗館內幾位經驗豐富的中醫專家號脈開方、講解病症、推拿針灸,忙得不亦樂乎。
「膽囊息肉、胃炎、甲狀腺結節……」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王中琳教授一邊給記者號脈,一邊講述病情。還真是准,王教授診脈出的癥狀,跟前不久我的體檢結果幾乎完全一樣,連前一陣輕微的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也給診斷出來了。可以說,三根手指輕輕一搭,就像「CT」機一樣把身體上下掃描了一遍。

王中琳教授
切診或曰脈診,是醫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的脈搏,憑藉手指的靈敏觸覺來體會分辨、感知脈動應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判斷病證的診察方法。人體的血脈貫通全身,內連臟腑,外達肌表,運行氣血,周流不休,脈象的形成與心臟的搏動、脈道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直接相關,故脈象能反映全身臟腑和精氣神的整體狀況。
王中琳說:「中醫的望聞問切,雖然『切』放在最後,但切診是最難掌握的。脈診無假象,身體上很多病症在脈象上都有表現,脈能很全面的反映人體健康狀況,通過脈診就能直接的把病人本身的問題接觸出來。」

楊佃會教授
隨著秋意漸濃,天氣轉涼,很多體驗者詢問如何根據季節進行養生的問題。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楊佃會教授認為,季節的養生就是根據自然規律,中醫觀點是天人合一,就像《黃帝內經》上所說,人體要順自然天時,養生的關鍵是順應四時陰陽之氣的變化,像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是生髮的季節,要有個疏散的環節,保持心情舒暢,不能收的太緊,要使肝氣疏泄順達;夏天就是一個生長的季節,氣血運行亦旺盛起來,所以夏天要養護;到了秋天,就開始收斂了,要注意保暖和飲食;冬季寒冷,人體陽氣內收,養生應以「藏」為主,所謂「厚積薄發」,就是為了積累能量、養精蓄銳等待春天的生髮。當然,這種傳統養生觀念只是一般普遍的養生規律,也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
在閻氏志意脈診體驗區,候診的體驗者們排起了長隊。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閻兆君教授說:「中醫學是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思維方法和診療的模式。因而我們將中國文化中諸子百家的心理學思想,尤其是關於意志魂魄和精神的這種心理學的思想納入到中醫的臨床當中去。」

閻兆君教授
據了解,閻兆君在傳承《內經》神有餘、不足、志有餘、不足類證雛形的基礎上,對《內經》《神農本草經》中原本思維芻型的學習與修復,率先提出精神行為病以五志類證類葯為主要內容的志意辨證新方法,根據古代文獻,以「志意辨證」命名,修復和構建志意辨證理論體系,創建志意辨證路徑與構架和志、意、魂、魄、精、神證治方葯體系,用以指導臨床應用,實現對經典的創新實踐與發展。閻氏志意脈診,以志意脈素、志意脈象、志意病證脈診為診法體系。醫生通過觸脈,感受脈象的來去出入止至、形狀態勢、散斂緊松、清濁兼獨等特點,並進行指壓刺激反應,綜合判定就診者的形氣統合,氣血盈虧,動態應變,以及與時空的順應程度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