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地引進創新產品、滿足臨床需求、幫助患者回歸正常生活,這是一家葯企對患者最大的承諾
2023年1月18日,國家醫療保障局公布了2022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情況,本次調整共有111個藥品新增進入目錄,3個藥品被調出目錄。其中楊森中國治療成人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的創新葯古塞奇尤單抗注射液被納入新版國家醫保目錄,精神分裂症治療藥物和淋巴瘤及白血病治療藥物成功續約。
本次調整後,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內藥品總數達到2967種。過去20年,醫保作為中國醫藥市場單一最大買單方,決定了國內60%-70%的醫藥市場,也決定著中國老百姓藥箱中藥品的創新性與有效性成色。
1月8日,為期四天的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談判在北京落幕。與前兩年相比,參與本次醫保談判的藥品數量明顯增多,其中不乏抗癌藥、罕見病葯等創新類藥物,並首次採用了「簡易續約」「非獨家藥品競價」兩個新規。最終,包括楊森的古塞奇尤單抗注射液在內的121個藥品談判或競價成功,全新納入國家醫保目錄。
「得益於國家醫保局的各項積極政策,楊森公司的創新產品在准入醫保目錄後,將為更多患者和家庭帶來健康裨益。」楊森中國總裁鄭磊女士表示。
「以患者為中心」,這是深耕中國近四十年的楊森一直秉持的理念與宗旨,持續地引進創新產品、滿足臨床需求、幫助患者回歸正常生活,這是一家葯企對患者最大的承諾。自2017年起至2022年9月,楊森中國共有28個創新藥物和新適應症在中國獲批或上市;截至目前,共有31個產品已在華上市。
紮根中國的楊森,致力於變革型醫療創新,將中國的創新力量納入全球創新體系之中。2022年12月27日,楊森啟動「2023楊森中國深境計劃」,宣布繼續堅持「科學為本、使命為上和患者為先」的三大核心戰略,以「新縱深、行深遠、深層次」的三「深」引擎為發展推動力,助力學科進步、行業發展和患者服務的進一步完善。
「我們將繼續以創新踐行對中國社會的承諾,助力實現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願景,幫助中國政府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鄭磊表示。
2022年12月27日,楊森中國總裁鄭磊女士於「深境計劃」發布儀式現場致辭
推動藥品可及,讓患者不再等待
1976年,比利時科學家保羅•楊森博士第一次來到中國,當他成為第一位參觀兵馬俑的外國友人的同時,也開啟了他的中國夢。九年後,楊森中國成立,作為強生公司的製藥子公司,楊森中國是改革開放後最早進入中國的跨國製藥公司之一。
近四十年來,楊森中國見證並參與了中國健康事業和經濟發展的進程。至今,楊森中國共向中國引進了31款創新藥品,聚焦於能夠為中國患者的健康帶來巨大改變的六大疾病領域:腫瘤學、免疫學、傳染病和疫苗、神經科學、心血管與代謝以及肺動脈高壓。
保羅·楊森博士曾說過:「患者在等待!」一款創新葯,往往凝結了多學科、幾代科學家的科研成果,將其順利應用於臨床,讓患者買得起、用得到,也是葯企兌現社會責任與承諾的要務之一。截至目前,楊森中國共有30個藥品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此外,多款產品納入各地政府指導的地方商保目錄,讓更多患者擁有平等享有醫療健康服務的機會。
2018年的基本醫保基金支出數據顯示,近九成的醫保基金支出發生在醫院,2018年前後迅速發展的互聯網醫療,為廣大患者在院外就醫、尋葯提供了可能,也為藥品可及擴寬了渠道。
早在2018年,憑藉在多個疾病領域積累的患者服務經驗,楊森中國與阿里健康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深度探索通過互聯網方式,為患者提供用藥知識查詢、疾病諮詢、門診預約等在線醫藥健康服務。
在藥品短缺的年代,患者等待的是救命的藥品;而在新葯不斷推出的如今,患者等待的除了藥品之外,還有一個發揮潛能、主動參與健康恢復的機會。
近些年,「患者賦能」進入公眾視野。學術界對其定義是:通過個人資源和社會環境資源的互動,激發患者自身最大潛能,促進患者有目的地參與實現健康目標,從而達到健康安適的結局。
根據不同疾病、不同年齡群體患者的特點和個性化需求,楊森中國攜手學會、公益組織等多方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患者賦能項目。
以炎症性腸病(IBD)為例,根據中國疾控中心預測,到2025年,中國的IBD患者將突破150萬人。這種疾病暫時無法得到治癒,患者只能通過藥物控制炎症和維持緩解,這也意味著他們需終身用藥,因此,特定引導下的自我管理是患者急需的。
2021年8月,楊森中國支持,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會主辦中國首個「炎症性腸病患者賦能公益項目」。該項目為患者量身定製患者賦能及互動方案,通過「我要胖10斤」炎症性腸病科普專場、患者心聲交流會、主題美食直播等活動,針對IBD患者年輕化、對互聯網認知高、期待加強疾病管理等特點,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互動性、數字化、激發個人潛能的交流平台。
中國首屆炎症性腸病患者心聲交流會
在腫瘤領域,楊森中國支持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會發起「健康中國·腫瘤患者賦能公益行」項目,深度挖掘老年腫瘤患者需求,通過搭建一站式科普平台,引導老年腫瘤患者積极參与自我疾病管理、實現治療目標。
在精神分裂症領域,患者按時用藥難一直是治療上的痼疾,楊森中國推動建立了基於長效針劑的「精神分裂症醫院—社區」的一體化治療模式。迄今為止,這種模式惠及超過82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他們的家庭。在新冠疫情下,楊森中國將數字戰略引入精神疾病患者的診療過程,為醫生和患者搭建了及時、高效的諮詢渠道。
製藥不只是一門生意,患者也不只是消費者。楊森中國推動的創新服務模式,致力於滿足患者治療之外的需求,賦能患者回歸生活,使之成為自己疾病管理的永動力量。
牽手本土創新葯企,共建中國醫藥創新生態系統
2015年開始的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及之後的醫保目錄調整等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為中國的創新醫藥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本土創新企業快速崛起,數千家生物科技公司成為中國製藥行業的創新生力軍。
隨著中國本土研發創新實力增長,以及葯企研發模式從「內向型」轉向「外向協作型」,不少跨國葯企選擇與本土生物醫藥創新力量合作,共同搭建醫藥創新研發合作新生態、助推本土創新力量融入全球研發策略和體系,共同研發包括中國患者在內的全球患者的醫療需求,這也助推創新醫藥行業成為中國近些年持續高速發展的行業。
2014年,為進一步助力本土研發,強生在上海成立亞太創新中心,為優秀的本地人才和項目提供合作平台,甄選並開發有潛力的早期科研項目。亞太創新中心是強生在全球的四大創新中心之一。在強生亞太創新中心的助推下,楊森與多個本土醫藥企業達成了多項合作,項目涵蓋創新藥物、療法的研發、臨床數據產生、真實世界數據收集等多個研發關鍵領域。
在創新藥物及療法研發方面,2017年,楊森製藥與金斯瑞子公司傳奇生物簽訂全球化合作協議,共同開發、生產和銷售LCAR-B38M,這是一款CAR-T藥物。如今,這一合作已經結出果實。
憑藉優異的臨床數據,2023年1月12日,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官網公示,傳奇生物申報的西達基奧侖賽注射液新葯上市申請擬納入優先審評。此外,這款藥物已在美國、歐盟、日本等地獲批上市。
西達基奧侖賽注射液的成功研發、商業化已成為跨國葯企的楊森與本土葯企成功合作的典範。
在創新療法研發方面,楊森製藥與丹諾醫藥合作尋找治療非結核分枝桿菌疾病的全新組合療法;與至本醫療的合作,以真實世界研究資料庫為基礎,加大臨床數據產生、優化臨床試驗和患者入組、建立臨床創新解決方案,推進伴隨診斷產品及抗腫瘤藥物的開發;與葯明生基的合作,加速推進細胞與基因療法。2021年12月,楊森中國與艾德生物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打造端到端的協同創新服務模式,覆蓋市場准入、醫患教育、新生物標誌物的研發以及大數據平台搭建。
深度參與中國醫藥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攜手中國本土具有開拓精神的科學團隊,發揮楊森全球藥品研發的優勢和經驗,力求研發以治癒為目標的綜合性解決方案,這是楊森中國牽手中國本土創新企業的初衷。
當小而精的生物科技公司牽手擁有豐富臨床開發實力的跨國葯企,雙方將碰撞出更多的藥品開發、患者診療優化的可能。而作為醫藥創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學術研究機構是重大科技成果、基礎研究的科研擔當。
在強化前端研發的同時,楊森中國積極攜手專業學術研究機構開展合作,探索如何將沉積於檔案室里的科研成果儘快實現技術轉化、走向市場、服務於患者。
其中,楊森中國與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上海華申微生物和感染研究所的合作, 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業轉化和學術交流等多維度開展合作,以推動抗感染領域的持續發展;2022年11月,楊森中國與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人才發展和學科建設、診療模式創新探索、科研合作和輸出、患者康復支持等多方面展開深度合作,打造精神衛生髮展共同體。
楊森中國與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上海華申微生物和感染研究所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2023「深境計劃」,楊森攜手多方共助健康中國建設
每一款創新藥物的橫空出世,都源於無數科學家對醫學和科學的無止境探索,都是一次變革型醫療創新,這背後需要持續經年的源頭性基礎研究與創新、技術成果的轉化與開發。2022年12月27日,楊森中國正式發布和啟動「2023楊森中國深境計劃」,走出的第一步,便是指向了源頭性創新。
在該計劃的啟動會上,楊森中國總裁鄭磊女士公布了基於「科學為本、使命為上和患者為先」三大核心戰略的三「深」引擎:繼續深化「科學為本」的價值觀,推動科研創新的「新縱深」發展;繼續發揮紮根中國發展的深厚底蘊,堅持「使命為上」,以「行深遠」的信念,踐行服務中國的承諾;秉承「患者為先」理念,「深層次」滿足患者需求。
作為2023年深境計劃的第一步,楊森中國分別宣布與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以及中國防癆協會達成戰略合作,在實體瘤、精神分裂症、炎症性腸病、淋巴瘤、結核病等多個疾病領域開展深度合作,促進科研成果的交流與探索。
隨著中國醫療衛生行業的持續發展、國家各項醫保政策的不斷完善,以及像楊森這樣的製藥企業更多地深入參與到中國醫藥創新、醫療服務全面發展的進程之中,中國患者享受到的醫療服務水平也將不斷完善、提高。
正如保羅•楊森博士所說「患者在等待」,未來,還有更多醫藥創新和患者服務的「深境」等待著被探索、被攻克,製藥企業的責任也將遠不止於生產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