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魚哥
編輯|比奇堡
初中階段是個體從童年期過渡到青年期、從幼稚過渡到成熟的重要階段。
初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很快,但是還沒有足夠成熟的心智應對各種變化和壓力,較容易發生鬱鬱寡歡、心境低落等抑鬱情緒。
抑鬱情緒作為初中生面臨的主要情緒問題,不僅影響現階段的學業成績、人際關係以及身心健康,還會與個體吸煙、攻擊和自殺等不良行為密切相關。
因此,關注初中生的抑鬱情緒問題顯得尤為必要。
影響初中生抑鬱情緒的重要因素主要涉及學校、家庭、社會等外部危險性因素和認知、人格、生活方式等內部因素。
父母是家庭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孩子最親密的和最可依戀的對象。
父母依戀聯結作為個體與父母之間建立的情感紐帶,對初中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初中生抑鬱情緒的重要影響因素。
結合依戀理論,依戀質量與抑鬱情緒之間可能存在著中介變數如內部工作模型。
研究者把內部工作模式當作認知圖式來研究,Young提出了早期適應不良圖式的概念。
即當個體早期生活的需要沒有得到充分滿足,形成了一種自我挫敗的情緒和認知方式,是適應不良和消極應對的一種深層次認知圖式。
早期適應不良圖式結構穩定,並且能夠影響注意力、儲存信息和評價等認知過程。
持有這些由早期經驗形成的認知圖式會影響個體傾向於消極的主觀認知與解釋方式進而使其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心理表徵發生扭曲,制約著個體的思維、情感和行為。
因此,父母依戀水平可能是影響個體傾向於生成適應不良圖式的重要因素,那麼持有一種或幾種早期適應不良圖式的個體更可能產生抑鬱情緒問題。
鑒於此,研究擬以初中生為被試,基於依戀理論與圖式理論,將從不同類別的圖式角度探討父母依戀、早期適應不良圖式和抑鬱情緒三者之間的關係。
試圖建立早期適應不良圖式在與父母依戀與抑鬱情緒之間的中介模型,以期揭示初中生早期適應不良圖式的作用機制。
從而為預防和調節初中生抑鬱情緒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建議與對策。
一、理論基礎
早期適應不良圖式的概念
圖式概念在20世紀初被引入心理學並且廣泛被運用到認知發展研究領域。對於圖式的定義,各學者有各自的表述。
學者Baldwin認為圖式是關於期望什麼以及如何對待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內在模型。
在Beck認知理論中,圖式被描述為篩選、編碼和評估刺激的結構,幫助個體組織信息、解釋事件、指導思維和行為。
總體來說,圖式是穩定的和無意識的,是更深層次的認知表徵,支撐著認知內容的表層和中層,如自動思維和核心信念,影響個體思維和行為。
由於圖式處於無意識的層次又難以評估,Young和他的同事擴展了貝克最初的圖式功能,重新闡述了圖式的概念和作用,確定一組早期適應不良圖式。
早期適應不良圖式是指關於自我和自我與他人的關係的非常廣泛、持久和功能失調的主題,這些主題是在童年時期或青春時期形成的,並在個人的成年期繼續被闡述。
早期適應不良圖式不僅保留認知圖式的認知加工成分,還包括有關情緒和身體感覺的圖式內容,導致個體產生錯誤的感知、情感、思想和行為。
早期適應不良圖式位於認知的最深處,由關於自己、他人和與世界的信念、記憶和感覺組成,影響著個體加工處理信息和行動的方式。
早期適應不良圖式的測量
早期適應不良圖式的測量主要以自陳量表進行。Young圖式問卷長版是由Young於1990年最早編製的自評量表。
該量表主要用於測量個體早期適應不良圖式的特點,包含205個條目,題目較多,測驗時間較長。在此長版的基礎上,Young修訂了圖式問卷簡版。
圖式問卷簡版主要用於測量15種早期適應不良圖式,是目前被國外研究者廣泛使用的測量工具。
國外研究發現圖式問卷短版在西方國家青少年和成人群體使用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修訂的Young圖式問卷簡版量表主要用於測量我國大學生早期適應不良圖式的特點。該量表共64個項目,包含14種一級適應不良圖式和3大二級圖式類別。
經檢驗修訂後,該量表在我國大學生群體使用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另外,學者張麗霞等人對Young圖式問卷-短版進行翻譯修訂。
父母依戀與抑鬱情緒的關係研究
通過查閱關於父母依戀和抑鬱情緒的研究文獻發現,父母依戀和抑鬱情緒之間有著密切的相關關係。
根據依戀理論,良好的父母依戀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
個體在早期和父母的互動基礎上形成關於自己和他人的內部工作模式,這種心理表徵影響著其思維、情緒和行為。
由於兒童的父母依戀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個體發展出自我消極的工作模式,而這些功能失調的工作模式影響個體對負面事件的理解和對失敗的反應。
導致無助感和無能感,隨後增加抑鬱情緒水平上升的風險。
Agerup等人的研究發現不安全的父母依戀預示著青少年抑鬱障礙的發展軌跡。
國外研究者發現不安全的父母依戀是預測抑鬱情緒的重要因素。
國內大量學者對父母依戀和初中生抑鬱情緒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發現父母依戀關係不僅可以直接影響抑鬱情緒,還可以通過中介變數間接影響抑鬱情緒。
研究發現高質量的父母依戀關係不僅可以通過提高初中生自我效能感進而降低抑鬱情緒,還可以有助於初中生獲得有效的情感調節策略形成良好的應對方式。
擁有不安全父母依戀關係的個體會形成較低的心理素質進而產生更多的抑鬱情緒和失落。
而父母依戀質量高的青少年可以有較強的心理韌性進而擁有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從而減少抑鬱情緒問題。
還有研究發現父母依戀質量較高的個體擁有較高應對歧視知覺的能力和主觀社會支持感知能力進而有助於降低抑鬱情緒水平。
因此,初中生父母依戀關係和抑鬱情緒密切相關,初中生的父母依戀質量越高,其會經歷更少的抑鬱情緒。
二、父母依戀、早期適應不良圖式與抑鬱情緒的關係分析
研究相關分析結果表明,父母依戀、早期適應不良圖式與抑鬱情緒兩兩之間均顯著相關。
父母依戀總均分與早期適應不良圖式總均分呈現顯著負相關關係,父母依戀總均分與抑鬱情緒總均分呈現顯著負相關關係。
早期適應不良圖式總均分與抑鬱情緒總均分呈現顯著正相關關係。
具體到各維度,父母依戀各維度與抑鬱情緒各維度均存在顯著的相關關係,父母依戀各維度與5大圖式類別均存在顯著的相關關係。
5大圖式類別與抑鬱情緒各維度均存在顯著的相關關係。
研究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初中生的父母依戀、早期適應不良圖式對抑鬱情緒均有預測作用。父母依戀負向預測抑鬱情緒。
其中,父親依戀對抑鬱情緒可以達到14.2%的解釋率,母親依戀對抑鬱情緒可以達到12.5%的解釋率。
早期適應不良圖式正向預測抑鬱情緒,早期適應不良圖式對抑鬱情緒可以達到38.5%的解釋率。
父母依戀與抑鬱情緒的關係分析
通過父母依戀及其各維度與抑鬱情緒及其各維度的相關分析,研究發現父母依戀及其各維度與抑鬱情緒及其各維度之間均存在相關關係。
由研究結果可知,父母依戀與抑鬱情緒呈顯著負相關關係,父母依戀對抑鬱情緒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
父母依戀能夠直接影響初中生抑鬱情緒問題,也就是說,初中生父母依戀水平越高,初中生越較少產生抑鬱情緒問題。
父母依戀水平高的個體意味著個體與父母建立了良好親密的關係。
內心認為父母是可以傾訴的,可以向父母尋求支持與幫助,當遇到苦難或者煩惱時會主動與父母溝通需求幫助。
同時個體更多地感受到家人的支持和主觀社會支持促使其更好地探索自身和外部環境。
反之,父母依戀得分低的個體沒有與父母建立安全、信任和親密的關係,對自我價值評價低,並且面對困難和挫折消極地應對,進而增加抑鬱情緒問題出現的可能性。
依戀理論認為,良好的父母依戀關係體驗使個體發展出積極的自我工作模式,認為自己是值得被愛與照顧。
同樣,可以建立積極的他人工作模式,認為他人是值得信賴,能夠促進其認知、情緒、行為的積極發展。
與父母依戀關係良好的個體則形成積極的內部的工作模型,傾向於用積極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關係。
高質量的母親依戀給予子女安全的港灣與安全感、滿足其內心情感需求,直接降低抑鬱情緒問題的產生率。
同樣,高質量的父親依戀不僅有利於促進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還可以緩解父子衝突的消極影響並促進情緒健康發展,是降低抑鬱情緒水平的保護性因素。
因此,父母依戀是初中生抑鬱情緒的重要預測因素。良好的父母依戀都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在降低抑鬱情緒水平承擔著重要作用。
父母依戀與早期適應不良圖式的關係分析
通過父母依戀及其各維度與早期適應不良圖式及其各圖式類別的相關分析,研究發現父母依戀及其各維度與早期適應不良圖式總均分及其各圖式類別之間均存在相關關係。
由研究結果可知,父母依戀與早期適應不良圖式總均分及各圖式類別呈顯著負相關關係,這與以往有關父母依戀和早期適應不良圖式的研究結果有相似之處。
這說明當個體早期生活在缺乏關懷和安全感的家庭環境時,其被愛和被接納的心理需求難以滿足,個體無法與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其形成的早期適應不良圖式會更加地明顯突出。
也就是說,不安全的父母依戀關係是早期適應不良圖式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分離和拒絕、缺乏自主性和能力、限制不足、他人導向、過於警惕或壓抑等圖式類別產生的重要因素。
父母依戀水平越高的個體越可能形成積極的適應良好的圖式,反之,父母依戀得分低的個體也越可能形成消極的適應不良的圖式。
研究結果符合圖式理論,個體對父母的核心情感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進而發展出早期適應不良圖式。
個體早期的核心情感需求得到滿足,則個體形成積極的適應良好的圖式。因此,初中生父母依戀質量越低,其早期適應不良圖式越明顯。
早期適應不良圖式與抑鬱情緒的關係分析
通過早期適應不良圖式及其各圖式類別與抑鬱情緒及其各維度與的相關分析。
研究發現早期適應不良圖式總均分及各圖式類別與抑鬱情緒總均分及其各維度之間均存在顯著相關關係。
由研究結果可知,早期適應不良圖式總體對抑鬱情緒有正向的預測作用。
分離和拒絕圖式類別、缺乏自主性和能力圖式類別、限制不足圖式類別、他人
導向圖式類別、過於警惕和壓抑圖式類別均對抑鬱情緒有正向的預測作用。
Calvete等人的研究以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分離和拒絕、缺乏自主性和能力、他人導向等圖式類別與高水平抑鬱情緒密切相關。
一項元分析指出分離和拒絕、缺乏自主性和能力、他人導向的圖式類別與抑鬱癥狀密切相關。
與其他圖式類別相比,研究發現分離和拒絕圖式類別對抑鬱情緒的預測作用最大,即分離和拒絕圖式類別是抑鬱情緒最強有力的預測因素。
根據抑鬱認知易感性-應激理論和圖式理論,適應不良圖式會影響個體產生消極扭曲的認知、情緒和行為。
尤其面對負面事件和失敗產生無助感和無能感,從而增加產生抑鬱情緒問題的風險。
因此,消極的圖式類別是抑鬱情緒問題的重要危險因素。
鑒於Young圖式治療中對特定圖式的治療策略,識別初中生適應不良的圖式,對抑鬱情緒問題的針對性干預和預防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也就是說,通過對不良圖式的干預,可以改變適應不良的認知,以發展更健康的認知和行為方式,有助於減少抑鬱情緒問題。
三、早期適應不良圖式在父母依戀與抑鬱情緒間的中介效應分析
通過早期適應不良圖式在初中生父母依戀與抑鬱情緒之間的中介效應檢驗。
研究發現父母依戀能夠通過早期適應不良圖式總體、分離和拒絕圖式類別、缺乏自主性和能力圖式類別、過於警惕或壓抑圖式類別的中介作用影響初中生抑鬱情緒。
父親依戀可以通過限制不足圖式類別的中介作用影響初中生抑鬱情緒,這一研究結果進一步支持依戀理論和Young的圖式理論。
這說明初中生的父母依戀水平越高,其相對的適應不良圖式得分就越低,進而其抑鬱情緒水平也越低。
反之,初中生的父母依戀水平越低,其相對的適應不良圖式得分就高,進而其抑鬱情緒水平也越高。
早期適應不良圖式總體在初中生父母依戀與抑鬱情緒之間的中介效應顯著,這說明早期適應不良圖式在初中生父母依戀與抑鬱情緒之間關係的重要性。
由於心理發展水平的限制,初中生的身心發展很不平衡,使他們經常出現心理發展上的矛盾。
一方面,初中生內心存在反抗性與依賴性的矛盾。
生理上的成熟使初中生產生強烈的成人感與強烈的獨立意識,但是初中生又希望在生活和情感方面得到父母的理解、保護和支持。
另一方面,初中生內心存在閉鎖性與開放性的矛盾。
進入青春期後,初中生內心變得豐富多彩,不大輕易地把自己的內心活動表露出來,又渴望別人的關注與理解。
與此同時,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亂是初中生最為基本和重要的心理社會任務。
圍繞著「我是誰」這一核心問題發展的,思考我能做什麼,將來要做什麼以及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尋找自我,證明自我的存在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