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變得困難?人生感到痛苦?試試接納承諾療法(ACT)的六邊形模型

2023年05月16日23:29:15 心理 1522
生活變得困難?人生感到痛苦?試試接納承諾療法(ACT)的六邊形模型 - 天天要聞

文字來源/ACT創始人史蒂文·海斯直播內容

當今世界有很多變化正在快速的發生著。

我們很多人都在好奇: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我們的生活變得如此困難?為什麼年輕人受到了遭遇到了許多的痛苦?

現在也有很多人遭遇到了這種焦慮的侵襲以及在心理上的痛苦。尤其是在過去的一年間或者說過去的數年間,可能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這種不舒服。

我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呢?

如果我們能夠自由的選擇出生的時間,或者就是如果說我們或者選擇我們在地球哪裡出生的話,我們選擇當下的時候活在地球上其實客觀的來說是個很好的時候。

從我們的健康的角度,從食物的角度,從醫藥的角度,現在人類的生活狀況是比以前的任何時候都要好的。

生活變得困難?人生感到痛苦?試試接納承諾療法(ACT)的六邊形模型 - 天天要聞

可事實是,雖然我們在物質上是優越的,但我們在心理健康以及行為健康上遭遇到了很嚴重的挑戰,尤其是針對年輕人來說。

相對於歷史的其他時間來比較的話,當前的年輕人其實是遭遇到了更多的精神上的痛苦。

不僅僅通過言語表現這一點,從客觀地在增長的自殺率上,可以發現有一些新發生的東西讓他們很痛苦。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作為一個人類生活著是很困難的,我們需要在每一天,一年的 365 天,一天 24 小時,都接受心理的靈活性以及心理的恢復力的挑戰。

生活變得困難?人生感到痛苦?試試接納承諾療法(ACT)的六邊形模型 - 天天要聞

接納承諾療法(ACT),但是我們不會用A-C-T來發音。它的根源隱藏有一個模型,這個模型現在在各個方面都有更多的廣泛的靈活的應用,因為它是關於靈活性、心理韌性的一個模型。

它不僅能夠使我們個人的心理精神衛生、心理健康得到提升,而且能夠提升我們個人行為的健康,同時能夠改善我們的工作的情況,也能夠增加社會的福祉以及社會上的公益性。

01 ACT的發展歷史

ACT至今已經有 40 年的歷史了,最初的前20年的發展是沒有太被人注意到的。

直到2000年,創始人史蒂文·海斯(Steven C. Hayes)教授宣布:

生活變得困難?人生感到痛苦?試試接納承諾療法(ACT)的六邊形模型 - 天天要聞

「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認知科學以及行為科學的新的階段。心理學領域現在已經迎來了第三次的認知行為療法的浪潮,不僅僅是因為ACT,其中還有一些其他的技術,比如說是正念的療法或者是DBT等等」。

史蒂文·海斯(Steven C. Hayes)教授是接納承諾療法(ACT)的創始人,同時也是語境行為科學奠基人,關係框架理論創始人。

同時他也是美國內華達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前美國心理協會第二十五分會主席,前美國應用和預防心理協會以及美國行為治療發展協會主席,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藥物濫用諮詢委員會顧問。

生活變得困難?人生感到痛苦?試試接納承諾療法(ACT)的六邊形模型 - 天天要聞

圖/史蒂文·海斯

他及其同事通過對ACT進行的隨機對照試驗,從最開始的時候只有 4 個,到 2009 年已經有 30 個。

證實了ACT可以進行疾病的治療與預防,不僅僅是那些綜合症,同時還包括針對糖尿病的管理,或者針對其他人的偏見的管理,又或者有一些工作過於勞累的這樣的一些管理。

也就是說ACT它可以牽涉到方方面面的人類生活的質量的提高和管理。

生活變得困難?人生感到痛苦?試試接納承諾療法(ACT)的六邊形模型 - 天天要聞

也曾有人對接納承諾療法(ACT)提出過質疑,認為ACT對於治療或改善心理障礙的任何方面都沒有良好效果。

但事實證明,這種論斷是錯誤的。

在過去的20年間,有關ACT的研究工作已經從過程性(比如量表設計),發展到實操性(比如有關療效的隨機對照試驗)。

近1035個實驗結果表明,ACT可以在你想像的任何領域進行應用。

02 ACT的六邊形模型

在ACT的實際應用當中,有六個要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這六個要素不僅僅可以應用於ACT,也能應用於其他任何形式心理治療。

接納&澄清價值:以一個更加開放廣泛的情緒接納度,使得我們可以從情緒中去學習,而不是去逃避這些情緒,或者沒法從情緒中離開。

認知解離:和自己想法保持距離,這樣就可以在眾多想法中去選擇能更好幫助我們的那一個。

靈活覺察&以己為景:要靈活地關注當下,我們的覺察力應該是流動性的,可以根據我們的意願去變化,比如說變寬、變窄,停留當下或者轉換視角,這樣就可以知道自己是如何無意識的和他人產生聯繫的。

承諾與行動:指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我們的行為也會同時展現出自己的內在特質。因此,我們可以塑造自己的行為,來更好的展現自己的價值。向自己承諾將要採取什麼行動,去過一個更有價值的人生。

這六要素就像一個有六個面的盒子,這個盒子就代表了心理靈活性。心理靈活性雖然僅僅只是一個非常小的概念的集合,但是他對人類的心理健康,卻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生活變得困難?人生感到痛苦?試試接納承諾療法(ACT)的六邊形模型 - 天天要聞

想像你應對一個困擾已久且難以處理的問題時,狀態最好和狀態最不好時候的身體姿態分別是什麼樣的?

狀態不好時,你可能會把頭垂下來了,眼睛閉上了,把雙手環抱著自己;狀態好時,可能頭是抬高的、手腳是張開的,眼睛睜大了,甚至會有一些比較戲劇化的姿態。

海斯教授的研究表明,不論國籍不論性別年齡,人們在狀態最不好的時候,ta的覺察度、投入度、開放度都是最低的。

而ACT的六邊形模型能夠幫助人們在狀態不好時,得到一種認知和情緒上的更高的一個靈活性,從而促進一個健康的行為的改變。

生活變得困難?人生感到痛苦?試試接納承諾療法(ACT)的六邊形模型 - 天天要聞

通過ACT的六邊形模型,我們能夠了解自己到底身處於一個怎麼樣的環境中,了解自己情緒靈活性不同時的狀態是怎樣的。

我們可以去選擇去自己內在需要怎樣的一種生活的意義,選擇自己想要追求什麼樣的價值觀,保持怎樣的生活習慣,甚至是我們可以和更大範圍的人們一起共享一個價值觀。

而這些都是保證我們能夠更好的進行生活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接納承諾療法(ACT)正是幫人們達成這樣目標的存在。

生活變得困難?人生感到痛苦?試試接納承諾療法(ACT)的六邊形模型 - 天天要聞

ACT的六邊形模型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它傳遞出了這樣一種觀念,即人們可以去選擇自己內在需要怎樣的一種生活的意義,去了解自己真實的內在的生活意義是什麼。

人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追求什麼樣的價值觀,了解保持什麼樣的生活習慣能夠讓自己活的更多的靈活性,包括認知和情緒上的;

人們還能夠明確的知道自己身處在怎樣的環境,有什麼樣的促進力量,不僅是心理上的,還包括社會中的。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我們能夠在情緒上更開放性的話,我們就更可能懷有慈悲心,就更能和其他人共情,從而可以建立起一種更深層的心理靈活。

而當我們有更多的靈活性時,我們就可以和更多的人一起共享一個價值觀,包括家人、社群,甚至國家層面都可以有一個共享的價值觀,從而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

生活變得困難?人生感到痛苦?試試接納承諾療法(ACT)的六邊形模型 - 天天要聞

當前,簡單心理Uni聯合ACT療法創始人史蒂文·海斯,推出課程《ACT治療入門與核心技術應用》這也是中國大陸獨家引進的ACT官方課程,專業助力學員熟練掌握ACT的核心理念和技術,並能整合應用於實際臨床工作中,解決不同來訪的不同議題。

👇掃碼了解課程詳情👇

生活變得困難?人生感到痛苦?試試接納承諾療法(ACT)的六邊形模型 - 天天要聞

👇點擊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