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總是酗酒,次次懺悔,卻遲遲無法戒酒。
一個人總是笨手笨腳,不斷惹麻煩,不停道歉。
一個人總是到處問人意見,之後又否定每一個。
生活中常看到這類事,說不定我們自己身上也發生過。今天分享一種解讀視角,來自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人間遊戲》一書中的心理遊戲理論。
在真正開始學習本書之前,讓我們先來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當蜜月結束時,情侶們會開始玩什麼遊戲? 為什麼人們會玩遊戲? 沒有遊戲的生活可能會使我們獲得什麼?
《人間遊戲》是伯恩的第一本國際暢銷書,有流行讀物的流暢,也有奠基作品的顛覆。伯恩所說的「遊戲」,與我們日常語境中的遊戲不同,它是心理遊戲,人類溝通活動的一種。在人的生存序列里,溝通交往與空氣、水、食物等並列,遊戲又是溝通活動中重要的一種。安排不好,可能無法好好生存。
與遊戲並列的溝通活動,還有儀式、消遣、親密、工作(活動)等。要理解其不同,需從人的自我狀態說起,這也是伯恩溝通分析的理論基礎。
作者利用他在人際關係心理學方面的寶貴知識,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意見,告訴我們如何在各種環境、各種人之間發現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遊戲。
遊戲就是交錯的溝通,表面一層意思,後面一層意思,所以遊戲必然是不誠實的、暗含陷阱的。伯恩將表裡兩層分別稱為「社會層面的溝通」和「心理層面的溝通」。
書中的遊戲概念是:一系列朝著一個明確而可預測的結局連續進行的互補式隱蔽溝通。與我們日常所認為的遊戲概念並不一樣。
伯恩將遊戲描述為一個模式化的、可以預見的溝通系列,它表面上看似合乎情理,但有隱蔽的現實動機並且導致一個明確而可預測的結果。
人類遊戲的的本質特徵不是將人的情感虛偽化,而是將人 的情感模式化。
消遣和遊戲是現實生活中真實親密的替代品。
伯恩的理論核心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遊戲」,讓大家生活在一起,也讓自己能和自己生活在一起。他在書中提到了一百多種不同的角色,他最先提到的是三種自我狀態:父輩自我、成年自我、兒童自我。
伯恩認為,每個人的自我狀態分為:1、類似於父母形象的自我狀態;2、自主直接地對現實進行客觀分析的自我狀態;3、以為遺留的、依然存活等等、被固著在兒童早期的自我狀態。從技術而言,它們可以被稱為外在精神的自我狀態、現今精神的自我狀態以及早期精神的自我狀態。通俗而言,可以稱為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以及兒童自我狀態。
《人間遊戲》的第二部分「遊戲彙編」,總結了人類常見的心理遊戲,重點的有36種,加起來百種之多。按場合分:生活遊戲、婚姻遊戲,聚會遊戲,性遊戲和地下遊戲;諮詢室遊戲;好遊戲。目錄列了每個類別的典型遊戲。
夫妻之間常見遊戲為「要不是因為你」(If It Weren't For You, IWFY)。
懷特夫人抱怨她的丈夫嚴格限制她的社交活動,以致於她從未學過跳舞。心理治療使其態度有所改變,她的丈夫變得不再專斷並對她有所寵愛。現在懷特夫人自由地擴大自己的活動範圍。她報名參加了舞蹈班,但令人失望地發現她對跳舞場地的地面有種病態的恐懼,所以不得不放棄這個計劃。
這次不成功的冒險經歷,連同其他類似的情況,暴露出懷特夫人婚姻生活中的一些重要特點。她從所有求婚者中選擇了一個專橫的男人做丈夫。她做的一切事情都處於一個抱怨位置「要不是為了你」。
然而,其實丈夫是在為她服務,禁止她做那些其實令她非常害怕的事情,是防止她意識到恐懼的存在。這是她在兒童自我狀態下選擇丈夫的機靈之處。
他還提出了遊戲分析的理論要素:命題、目的、角色、溝通、示範、步驟、獲益和結果。
《人間遊戲》內容豐富,人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或熟人的影子,但洞悉不是終章。頑固的遊戲者很多是嚴重的心理困擾者。
我們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事實上,只是我們在玩的各種遊戲。我們總是通過隱藏溝通的方式邀請別人玩心理遊戲,想要避免這一點,需要與別人交流時少使用隱藏溝通,並用真誠的方式表達自己。
(選填) 圖片描述